《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绪论

   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
  (一)中国的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
  近代:1840年-1919年
  现代:1919年-1949年
  当代:1949年后
  (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
  (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具有中国的民族性。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现代性赋予改变世界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
  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文学的艺术性质)
  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
  (一)内容思想: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艾青、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四)主要作品: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文的《边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爱玲的小说等。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
  (一)文学成为重大社会事件的构成部分,文学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政党、政治意识。社会革命和政治运动往往以文学作为发端和具体表现。
  (二)社会意识对文学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影响,文学主体性弱化,文学有社会革命附属物倾向。
  (三)社会政治事件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源,引发文学创作和理论论争。
   五、学习和研究方法: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为此,要加强: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树立历史观念和分析方法。
  (二)重要政论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生长的政治土壤。
  (三)具备较为广博的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知识。
  (四)注意作品原文的读解,不虚推古人,不迷信权威--“拿来主义”。
也就是要:
  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中去把握其发生、发展,要把文学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去把握,同时,要把文学作为艺术来进行研究。
  树立历史在场观念:用美学的眼光、审美的观念,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以及文学的接受过程和对创作的影响。
  避免“无限衍义”,一家之言和自圆其说必须建立在学理基础之上。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也是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六、教材和参考书
  建国前的文学史教材主要有: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亚东图书馆,1924年1月)
  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人文书店,1932年9月)
  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4月)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
  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1935年)
  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1936年)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年)等
  建国后的文学史: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上卷1951年9月,下卷1958年8月)
  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
  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11月)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1955)
  刘绥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
  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许志英、曾华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孙中田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
  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文学组学生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文史教研室现代文学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孔范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朱栋霖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国强、苏光文等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十四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