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代的诗词散文

   清初诗词散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与小说、戏曲相比,明清诗词散文不是重点。但六百年来诗歌数量很多,名家与佳作也不少,因此对其发展全貌以及一些代表作家有所了解,还是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基本了解明清诗歌的流派、特点及其斗争。

第一节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清初诗坛
   1、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诗人。
  顾炎武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黄宗羲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王夫之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受楚辞影响较大。
   2、屈大均和吴嘉纪 吴嘉纪诗歌主要写兵酷灾荒和民生疾苦,具有直朴古淡的苍劲风格。屈大均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
   3、其他遗民诗人 其他遗民诗人,阎尔梅的诗歌吊古伤今,感念时事,格调苍劲。杜濬诗学杜甫,风格浑厚。钱澄之诗歌写甲申国变,足可证史。归庄为人豪迈尚气节,与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
   4、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政治立场不稳定,仕途坎坷。诗歌叙事抒情,各体兼擅,七言律诗学习杜甫,情词怆恻,沉雄苍凉。《后秋兴》是他的七律组诗,共  首,是一种创造性的史诗巨制,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受钱谦益的影响,产生了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
   5、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在清初诗坛上,吴伟业与钱谦益并称。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的诗歌较多。痛失名节的悲吟,是吴伟业诗歌的另一主题。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其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6、王士禛及其神韵说 钱谦益之后,王士禛成为一代正宗。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提倡“神韵说”。入蜀使粤诗的变异,是王士禛诗宗宋的反映和结果。他的诗作,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了主流,尤其是山水诗,风致清新,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7、、康熙朝的其他诗人 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此外还有查慎行和赵执信。
   一、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词在明清易代之际摆脱柔靡,出现了中兴的气象。陈子龙《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遗民词,王夫之、屈大均为其代表。
  1、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其词以豪情抒悲愤,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朱彝尊崇尚醇雅,宗法南宋,以姜、张为学习典范,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雍、乾三朝。
   3、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 纳兰性德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其爱情词低回悠渺,执著缠绵。曹贞吉词多为咏物怀古、哀生伤逝之词。顾贞观《弹指词》以情取胜,宛转幽怨。此外吴伟业、彭孙逼、毛奇龄等,也写有优秀词作。
  三、古文三大家
  明末清初,学者们提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顺应时代的要求,散文讲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代表作家是号称“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侯方域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魏禧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反对模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散文力主纯正。清初散文家还有廖燕、王猷定、姜宸英、邵长蘅等。以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点抒发感情反映现实。

第二节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1、格调说“与 肌理说  乾嘉诗坛,才人辈出,各领风骚。沈德潜、翁方纲,或主”格调“,或言”肌理“,固守儒雅复古的阵地;厉鹗扩大浙派的门户;袁枚、赵翼、郑燮标榜性灵,摆脱束缚,追求诗歌解放;黄景仁等抒写落寞穷愁,吟唱出盛世的哀音。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袁枚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的是赵翼和蒋士铨,此外,还有舒位、王昙和孙原湘。
  二、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1、桐城派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方苞首倡“义法”说。“义法”是言之有物而有条理。义决定法,法则体现义。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方苞的古文选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刘大櫆“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其文章指摘时弊,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姚鼐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桐城派分支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桐城派馀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盛,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
   2、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之外,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三、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清代汉、宋学之争使得骈文,在清代浓重的学术文化氛围里,重又得到肯定和利用。“骈文八家”是由吴鼒鼓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麒、洪亮吉、曾燠和孔广森八人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而来。汪中是清代骈文成就最高的一位,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李兆洛选录的骈体文章  篇,汇为《骈体文钞》,在骈文选集中流行较广,影响也大。
  四、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1、浙派词的嬗变 浙派中期领袖厉鹗,推衍朱彝尊“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后浙派词因生活狭窄和词境单一,又有真气少存、意旨浅薄之弊,后学枯瘠琐碎,加速了衰落,引起吴锡麒、郭麐等以融贯通变进行挽救。
   2、常州词派 常州派发韧于嘉庆初年,后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尖锐激烈,浓重的忧患意识使学者眼光重又转向于国计民生有用的实学。张惠言是学者,又是古文 阳湖三家之一,更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又名《宛邻词选》)。倡导词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 深美宏约之致,对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了积极作用。常州派周济以艺术审美眼光推尊词作,突出词的历史性和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对词的比兴寄托非常重视。此外,博取各家之长的词人,也是填词的佼佼者。有郑燮、蒋士铨、黄景仁、洪亮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