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 轼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苏轼的人格特点;苏轼诗歌的特点;苏轼散文的特点;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苏轼的生平(见文学史65页)。
2、苏轼思想。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表现出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二、苏轼的散文
  1、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似乎不合义理的惊人之论。,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代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往往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如《石钟山记》。
  3、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的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第三节 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关心国计民生,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他长期作地方官,对社会、民生了解真切,耳闻目睹百姓疾苦,将其写入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等。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提炼经验,能从极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发现深刻的道理,并用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表达出来,意味悠深而又饶有趣味。在苏轼的许多诗歌中其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表露出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二、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他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自如,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苏轼的诗中有奇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他善于运用有情趣、有哲理的比喻刻画事物,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子”,《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将人生的踪迹比作“雪泥鸿爪”,尤其是《百步洪》一诗,连用七喻写水流的湍急:“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些巧妙的比喻,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想象力。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云:“以文为诗,始自昌黎,至东坡亦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三、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主张诗歌风格要兼收并蓄。他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二、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举凡诗歌可以表达的题材如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及描写农村风光,皆可入词,开创了豪放风格。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
  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宋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就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在当时就闻名遐迩。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的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他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清代陈维崧等人;他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