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设想】本章是本编的教学重点之一。对司马迁的生平,应着重掌握其与写作《史记》的关系。在讲读作品之前,将《史记》与先秦历史著作及后代的历史著作作比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司马迁的史学观、文学观。教学中要结合中学读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精读《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了解、掌握《史记》的文学成就。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见教材202-203页)
   【学生自读教材第一节,之后讨论总结: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
   1、家庭影响与家学渊源;
   2、转益多师;
   3、博览群书;
   4、漫游交游;
   5、父亲遗托;
   6、惨遭宫刑--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发愤著书
  家乡景观、童年生活、家学渊源、转益多师以及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为司马迁写《史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父亲的遗志和遭受宫刑的耻辱成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
  二、讲读《报任安书》,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目的及其精神。可以说,《史记》不是一部赞颂性的书,而是一部批判性的书。司马迁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悲愤遭遇融进了许多人物传记的写作中。它既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一部饱含作者激情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三、《史记》的体制
  “史记”本是史书的泛称。司马迁著史,自名《太史公书》,汉世习称之,又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者。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1)已有《史记》之称。
  司马迁首创了《史记》的纪传体例,以本纪、书、表、世家、列传统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中国史书的编纂形式,先秦已具雏形。《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或以记言为主,或以记事为主;或分国,或编年,都离不开记人、记事,都已具有纪传的因素。司马迁集先秦史学之大成,完成了以纪传为主,兼具书、表形式的《史记》。《史记》所记,凡三千余年历史,可以说就是当时的世界通史。首先面临如何叙事的困难。且不说年代久远,古史难稽,即以春秋七十二诸侯、战国七雄、汉初诸侯功臣论,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的活动。这就要求史家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的洞悉、分析与综合能力。《史记》五体分立,是司马迁组织史料的一种特殊方式。
  本纪,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太史公自序》),即以编年的形式记叙历代帝王或实际统治者的事迹。是全书的大纲。共12篇。
  世家,分述“辅拂股肱”之臣、世袭家族及重要历史人物事迹,共30篇。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不仅记“立功名于天下者”,也记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及与华夏民族相依相存的兄弟民族。共70篇。
  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共10篇。
  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共8篇。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被称之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第二节 史家之绝唱

   鲁迅评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现在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史记》做一个基本的评价。
  先说“史家之绝唱”。
  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记》的记事,其时间上起于当时人们所认为是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至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其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周边作者能够了解到的所有地域。真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记载,也是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今的人类史、世界通史。在这个宏大的时空结构中,包涵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如作者在《报任安书》中所说,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这之前的《春秋》、《左传》、《战国策》等,都无法与《史记》相提并论。《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是24史之首。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但是,《史记》的情况同历代正史又有很大的不同。《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而司马迁虽说也是朝廷的史官,但其《史记》并不代表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史记》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史记》的史学精神。
  1、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虚美,不隐恶”。这成了后代一些正直的史官秉笔直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串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批判精神。总体上看,《史记》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当然其中也不乏赞颂性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而是一部批判性的史书。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例如,对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在肯定他的开国功绩的前提下,司马迁毫不留情的描绘了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任人唯亲、压制人才以及迷信神仙虚妄之说等等行径。至于官僚阶层中种种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充分呈现于他的笔下。这些揭露和批判,并不带有丑化的性质,而是具体真实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和思考: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物,正在掌握权势的人物,并不象他们宣称的那样,是因为具有高贵的品质和道德正义,才得到他们的地位。有时恰恰相反,品德高尚和信守道义的人物,到往往是遭遇不幸和失败的,就像与刘邦相比远为坦诚和自尊的项羽,与武帝的宠臣相比远为正直和勇敢的李广,都不免以自杀结局。司马迁对历史的这种描绘,足以启发人们做一种深刻的反省。
  3、人本精神。《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过去的历史著作也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载都是以时间和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充分的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一是多集中在社会上层,二是多为政治人物。《史记》所记人物,虽然仍以上层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诸如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等等,所涉及的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显示出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的各种不同侧面。这表明司马迁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历史是由英雄和平民百姓共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由少数英雄创造的。
   第三节 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说的是《史记》的文学性(文学特色、风格和文学成就)。《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司马迁写作《史记》,本身就有文学创作的动机。《史记》的文学性,概括的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抒情性。
  我们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有段话最耐人寻味: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而自见。

  像司马迁这样的“倜傥非常之人”,受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而沾衣也”。其“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心态,作者追踪先贤,发愤著书,以泄自己心中之不平,这一点,跟屈原写作《离骚》的动机和心态是十分相似的。故一部《史记》,仿佛《离骚》,只是无韵而已。
   《史记》的抒情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的文字,作者直接对所记人和事议论、抒情。例如《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在传中愤然议论道: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至若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感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贤人“糟糠不厌,而卒早亡”;恶人“暴戾恣雎”,“竟以寿终”!“天道”是否公正,作者深表怀疑。《伯夷列传》叙事少而慨叹多,其言“天道”不公,实言人道不公;其为古人伤怀,实为今人舒愤。这样的传记,简直就是抒情的小品。
   二是在叙事中抒情,即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寄寓了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幸遭遇,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例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待讲至作品时归纳】。
   二、叙事艺术。
   1、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的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是《史记》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这是先秦史书和汉代以后的史书所不能相比的。司马迁善于在逼真的场景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例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独幕剧。出场的有几组人:主帅--项羽、刘邦;谋士--范增、张良;告密者--曹无伤、项伯;武士--项庄、樊哙。故事以曹无伤告密始,以曹无伤被杀终;以项羽主动刘邦被动始,以项羽被动刘邦主动终。整个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扣人心弦。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语言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待得一清二楚。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气力,就可以改编成真正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演出。这一类戏剧性的故事,在《史记》中是很多的。它具有很多优点:一则具有逼真的文学表现效果;二则避免了冗长松缓的叙述,具有紧张性,由此产生文学所需要的激活力;三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最容易展示人物的性格。
   为了追求作品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司马迁在保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真实的前提下,它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必要的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手法。
  【这一点与《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细节虚构联系在一起。《史记》的细节虚构此时略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相会”中相如胁迫秦王“击缶”的细节),穿插在作品讲读中再详讲。】
   2、互见法。所谓“互见法”,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和事迹互见,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司马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因为其人物传记的写法是“以人系事”,有时一事涉及数人,如果在每个人的传记里都详写此事,势必造成叙事重复。采用人物互见法,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例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在《留侯世家》中只交待一句“语在项羽事中”。这样安排,主要还是为刻画主要人物服务的。因为“鸿门宴”主要是表现项羽性格的另一面:麻痹轻敌,优柔寡断。二是文史互见,即既有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
   所谓文学的可读性,即指故事的传奇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先秦历史著作已有所积累。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但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的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个别例外,如《冯谖客孟尝君》)。总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的来说也还比较简略。《史记》在前代史学著作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高度。
  3、大手笔,大场面,大气度。《史记》创造了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善于叙写复杂事件和描写各种宏大场面。司马迁善于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场面中来表现,这样使《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例如写战争,《左传》擅长写战争,但《左传》重在写战前的谋划,《史记》不但写战前的谋划,还直接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角度写大的战役场面和经过,如“巨鹿之战”、“垓下之战”,写得惊心动魄。
  三、人物塑造。司马迁笔下的一些主要人物,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文学形象。总的说,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他以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数百个。这些人物,可以分成各种类型,如主帅、将军、谋士、士人、名人等;而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例如同为刘邦谋士的张良、陈平,一个洁身自好,一个不修细节;武帝任用的酷吏,有贪污的也有清廉的......。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外貌肖像描写(“怒发上冲冠”)、场景描写(“垓下之围”)、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映衬(不同人物性格、命运的对比以及同一人物前后不同命运的对比)描写等等(在作品讲读中体会)。总的说,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中完成的。
  四、语言艺术。《史记》的语言艺术,代表了先秦两汉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战国和汉初散文语言骈俪化的风气中解脱出来,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充满情致、淳朴简洁、疏宕从容、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虽然《史记》用的是当时的书面语,但有的篇章几乎接近于当时的口语,新鲜活泼,很有情感,很有生活气息。
  2、对古代语言的革新。《史记》中引用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翻译;对《左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很接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做剪裁的功夫,有时也大段抄录(如《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文字)。
  
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它也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2、《史记》是在对先秦文学广泛的继承和融汇的基础上出现的,渗透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勇于牺牲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人格自尊精神。
  3、《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