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教学设想】本章的重点是《孟子》和《庄子》,难点是《庄子》的《逍遥游》。教学中要注意:
  1、明确诸子散文总的文学特点和各家的不同风格及文体特点。理清先秦说理散文体制逐步成熟的过程。要结合作品体会。
  2、文学史中所引的一些篇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结合原文学习,深入领会。对于诸子生平,只作简单介绍即可。
  3要求学生能背诵一些重点篇目和名言警句。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韵散结合体
(一)语录体--《论语》:
1、孔子生平(见注释1)。
   2、《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孔门后学辑录而成的,成书于战国初年。《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书中对话说理的形式已具有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论语》短小简约,还没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3、《论语》的文学价值表现在:(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二)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于后世,许多成为格言、成语;(三)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分析:
  本篇中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有动作,首尾圆合,基本上具备了篇章的规模。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也比较鲜明。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子路的率直,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小心谨慎,曾皙的从容不迫,高雅清华,深不可测,都各具特色。
  难点:为什么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一“哂”,而对曾皙的回答“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写曾皙回答一段,绘影绘形,绘声绘色,很有文学色彩。南怀瑾先生说:“这段书不要马马虎虎读过去,读书不要只靠两只有形的眼睛,还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读。”(《论语别裁》527页)打个比方,子路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莽张飞,曾皙就像庞统。能在处世之间,最忙乱当中,同时应付几件事情,这就要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庞统屈才当了县长,整天喝酒,不理政事。张飞去视察,见状指责他。他要张飞坐在一旁等着,一会就把积压了三个月的公文案件处理完了。之后庞统就升任副军师。你看,孔子和其它三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曾皙在旁边悠闲的鼓瑟。当孔子点到他时,他从容不迫的弹完这支曲子,站起来回答。从这一段描写看出,别人讨论时,表面上曾皙在搞他的音乐,实际上大家谈的内容他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曾皙回答的一番话描绘了一幅“春暖图”,这跟“志”有什么关系呢?孔子为什么赞成曾皙的话?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2、《楚狂接与章》
  本章写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去楚国途中与楚国隐士接与的一次遭遇。隐士与儒者的政治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消极因世,后者积极入世。但本章只是表达了瘾者的态度。双方没有展开思想上的交锋。
  文中着重刻画了接与的“狂”:他敢于“歌而过孔子”,很快又“趋而辟(避)之”,行为大胆,一狂;他敢于指责孔子,并劝孔子改弦易辙,二狂;他认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对现实政治有清醒的认识,隐居避世必有不得已的苦衷,故采取不合作不调和的态度,三狂。
   3、《子路从而后章》
  本章仍然写了隐者和儒者两种人的形象及其政治态度.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篇章的深层充分体现了这两种人在斗智,而隐者略胜一筹.有“含不尽之意在言外”之特点.
   
   (二)韵散结合体--《老子》
   1、老子生平(见注释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自撰,是一部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表现在:(一)《老子》一书包含有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二)全书常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玄妙的哲理。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如哲理诗一般。
   引述《老子》中的一些韵散结合体语录,加以体会其特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章1)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章9)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章18)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章30)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章3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章5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6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章81)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战国中期的《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孟子》中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都有一个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的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已形成。《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而成。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讲读】《墨子·兼爱上》
   本文体现了先秦说理文在《墨子》中已形成的特点。开篇就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乱起于不相爱。接着又假设,若使天下兼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文章论题简单明确,论证时主要用了类推的方法和正反对照的方法,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层层推论,逐层深入,最后推出结论,使人信服。

  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他们的文章往往是长篇大论,有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严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
   1、孟子的生平。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参注释6)
   2、《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是《论语》之后儒家的重要著作。《孟子》是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说理文章,比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有较强的文学性。
  二、《孟子》的艺术特征:
  1、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2、气势浩然的文风。孟子曾自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指人的正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质。故其发而为文,气势充沛,词锋逼人,极富阳刚之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
  3、《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表现出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是成熟的标准书面语。《孟子》散文气盛而词壮的语言风格,历来倍受称道。它在后事散文家的心目中被尊崇为典范之作。“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韩愈的散文深受《孟子》散文的影响。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

  一、庄子和《庄子》一书:
  1、庄子的生平。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参注释9、10、11)
  2、《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相传是庄子自撰,“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著。
  二、《庄子》的艺术特征: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一书大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盾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散漫流衍的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名人之言以自重(一说是增益之言);寓言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200多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庄子》为什么要用“三言”说理呢?在庄子一派人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不能用实实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qi)见之也。”(《天下》)
  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庄子》中的寓言数量众多,而且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其大无比展翅高飞于九万里高空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鲲鹏、庄周梦化的蝴蝶、用斤成风的匠石、吸风饮露的神人、似有若无的罔两和景、七窍皆无的混沌、望洋兴叹的河伯、自夸其乐的坎井之蛙等等。他们培育了我们民族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长廊中的形象,开拓了散文艺术的新领域,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发展。
  3、寓有诗意的语言。《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三、《庄子》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见文学史教材123页)
   补:
   柳宗元:“参之庄、老以肆其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苏轼:“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鲁迅:“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写在〈坟〉后面》)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作品讲读】《逍遥游》
  1、《逍遥游》的题意:“逍遥游”就是自由自在、毫无牵挂、不受任何约束的一种精神遨游。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他从齐物我、齐死生的观念出发,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臆造出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典型,声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他把无人无我、效法自然、毫无人间烟火气的所谓“真人”,奉为堪称师表的“大宗师”,藉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沉浸在虚构的精神世界里,自我体验超脱世界的“逍遥”之乐,即所谓“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当然,庄子的这种“逍遥游”,一方面是自己的理想追求,又隐现着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态。
  2、《逍遥游》的结构和艺术性:全篇可分为四部分。
  ①(开头-圣人无名)以大鹏图南,列子御风为比喻,揭示“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主旨。而“无所待”又归结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②(至“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以许由故事申明“圣人无名”;
  ③(至“窅然丧其天下焉”)以神人故事申明“神人无功”;
  ④以无用为大用,申明“至人无己”。
  本文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见上3点)。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一、荀子与《荀子》一书:
  1、荀子生平。荀子是战国末期即孟子之后的一位儒家集大成式的大师。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礼乐”学说,批判吸收了战国以来百家学说,自成一家。“性恶论”是他的礼制、法制思想的理论根据。
  2、《荀子》三十二篇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这三十二篇绝大部分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产生了直接影响。
  3、《荀子》文章多为长篇的专题学术论文,涉及面广。荀子的文章擅长论辩,说理清晰、透辟,逻辑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散文中别具一格。《荀子》一书还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为譬喻,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荀子》还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品讲读】《劝学》
  本篇选自《荀子》第一卷,是《荀子》的代表作。
  作为一篇讲学习问题的专论,文章依次论述了以下问题:
  1、学习的重要性(“知明而行无过”);
  2、学习的态度(“用心专一”,“锲而不舍”);
  3、学习的内容;(“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4、学习的途径(“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5、学习的最终目的(“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本文以标题概括论旨,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以下各段就用大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事例作为论据,从各个角度层层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加以论证,把学习的重要性等问题论述得十分透辟。是先秦立论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大半篇幅是用新巧的比喻连缀而成。全篇比喻引类连翩,层出不穷,且用法灵活而富于变化。或正面设喻(如“蚓无爪牙之利......”),或反面设喻(如“蟹六跪而二螯......”);或先说比喻,然后再说所比道理,(如“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或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发人深思(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或连用数个比喻,如连珠炮似的,更显得根据充足,理直气壮。这种寓理于喻、喻理结合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在句法上,这些重迭排列的比喻构成了不少对偶和排比的句式,文句整齐而流畅,显得词采缤纷,气势充沛,音韵和谐,已具有明显的赋化倾向。
  4、《孟子》与《荀子》的比较。(见文学史教材118页)
   
   二、韩非与《韩非子》一书:
   1、韩非的生平。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春秋以来的历史经验,又吸收了荀子、慎到、商鞅、申不害等人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学说的核心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思想。
   2、《韩非子》五十五篇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大部分由韩非子自撰,少数篇章为后人所增,反映了韩非子的思想学说。
   3、《韩非子》多长篇议论文,有立论、驳论、解说等多种类型的文章。韩非子的散文峻峭挺拔,锋芒毕露,直言不讳;善于揭露矛盾,驳难对方;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有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体现了法家文章的特点。《韩非子》中寓言据先秦散文之冠,韩非子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他善于用寓言故事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品讲读】滥竽充数、夜书举烛、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寓言。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1、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尤其是成书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在说理文的模式上、体制上、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他们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在文中贯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是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2、先秦说理散文大多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如韩愈、苏轼的散文受孟子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 与庄子散文艺术有渊源关系;李白、苏轼、曹雪芹都受庄子影响;贾谊晁错刘禹锡王安石等人的创作中,也不乏荀子文章的风格;《韩非子》的风格在后代许多作家的议论文中也有表现如柳宗元、王安石的文章。
  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散文中都已有成熟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其中有些还活在现代语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