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经》

  【教学设想】本章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之一。要在教学中注意:
  1、了解有关《诗经》的编订,流传,风、雅、颂和赋、比、兴的含义、区别;
  2、先从训诂的角度解读有关作品,在此基础上展开赏析;
  3、督促学生多诵读。
  4、重点讲读《关雎》、《氓》、《七月》、《蒹葭》、《东山》、《采薇》、《黍离》等篇目。

第一节 《诗经》概说
   一、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见注释4。),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墉风·载驰》据《左传·闵公二年》所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难确考。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种臆测。现在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有上层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层的“士”,“风”类诗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同时这类诗歌大多是集体创作的。
   四、产生的地域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周颂》出于镐京,“二雅”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东周都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十五国风”,其名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豳风》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难确指。总之,《诗经》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
   五、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三颂”最早,有人研究说《商颂》是商代的作品(详见注释3)。
   六、《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三百来源和编订,先秦古籍无明确记载,历来有三种说法:
   1、献诗说。(见注释5)
   2、采诗说。(见注释6)
   3、删诗说。(见注释7、8)
   《诗经》实包括了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的乐歌。孔子删诗说不可信。
  七、《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风》诗共有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诗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关于风、雅、颂解释的多种说法,详见注释10。
  补充:有关出土楚简上关于“大雅、小雅”的记载。《诗序》的作者等。
  八、用诗和传诗: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举《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赋诗的例子)。在诸子百家著述中引诗也屡见不鲜(举《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齐宣王引《诗经》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等例)。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
  《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三家诗”后先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作《毛诗传笺》作疏为《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都是《诗经》研究的权威读本。
   关于《毛诗》《毛诗序》 相传荀子《诗》学承自孔子弟子子夏,毛亨承自荀子,毛亨在西汉初年开门授徒,著《诗故训传》,后简称《毛诗》,传于赵人毛苌。东汉流传的《毛诗》,在305篇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略文字,简述诗的题旨、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诗序》又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是列在《关雎》题解中总论全经的一大段文字,是一篇价值很高的文学理论文献。“小序”即列在每篇诗题下的文字。关于《毛诗序》的作者,众说纷纭,研究者多认为“大序”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毛公所作。据“上博简”,其作者很可能就是子夏。
  
  九、赋、比、兴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或是艺术技巧。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他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序》)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可见用赋之广。
  当然,在《诗经》中更为出色的还是比兴。先说比。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时单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种写法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并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赋》中用了“惊鸿”、“游龙”、“秋菊”“春松”之喻写洛神体态之轻盈,盖借鉴于此。
   再说兴。“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
   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
   在《诗经》中,又常常是比兴兼用。这一点在讲具体作品时再详细了解。
   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周民族史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
   《大雅·生民》 ①诗中运用了人神结合的夸饰手法,将后稷英雄化,神话;
  ②语言简练生动,丰富多变的叠词、动词、形容词及排比手法。
   二、颂歌和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
  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汉书·礼乐志》也说:“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新台》
   三、农事诗
   《豳风·七月》 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全诗8章,首章总写农业社会的两大主题:织与耕,即衣与食。前半写“衣之始”,后半写“食之始”(朱熹语);2-5章承写衣,6-8章承写食,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通过诗人的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四、感伤诗 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
   《王风·黍离》 这首诗写一位东周大夫的故国之思。长于心理描写。全诗用赋的手法,直赋胸臆,写主人公看到过去曾经是繁华的都市现在是一片满目的荒凉与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的情状。开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即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那种“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及呼天喊地的神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简要联系杜甫《春望》和姜夔《扬州慢》)
   五、征役诗 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经》中的征役诗,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豳风·东山》 通过一个应征服役、役满归来的征人,在还乡途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绘了战争洗劫后家乡的残破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全诗四章,每章开头都以细雨濛濛中征人归来的凄楚情景起兴。第一章写征人归来悲喜交加的心情。长期服役在外,幸得役满归来,这是一喜;但是,自己在外征战的这几年,亲眼目睹了到处是荒凉破败、家破人亡的景象,自己家乡是否也这样?想到此不禁心头一凉,这又是一悲。在这一喜一悲的心情描述中,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忧愁和恐惧。第二章写征人对家乡残破景象的想象。出征三年,家园境况如何,令诗人梦牵魂绕。瓜蒌蔓儿爬到房檐下了吧?那些小虫子爬满墙壁了吧?门窗已布满蜘蛛网了吧?房前屋后野兽游走,夜里鬼火流动吧?......多么可怕!诗人再不敢往下想了!但那是自己的家乡,还有自己亲爱的妻子和孩子,怎么能不想呢?第三章写征人想象妻子思念丈夫归来的情景。不从自己方面写,而是巧妙的设想妻子在家如何思念他,从而真挚地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他想象:这几年在外征战,家中的妻子肯定日夜担惊受怕,过去,她听过多少次报喜鸟的叫声,可每次都给她带来的是失望;今天鹳鸟又叫了,她恐怕又在房中长嘘短叹呢!但是她肯定又带着一线希望强打精神,洒扫庭院,等待我的到来。这一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明写妻子对征人的思念,暗写丈夫对妻子的思念,真是“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照在家乡,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杜甫的《月夜》,就是借鉴了这种写法。第四章顺着思念妻子的线索,写征人回忆他们新婚燕尔的幸福情景。当年新婚时是多么快乐、幸福啊!黄莺儿闪翅飞翔,迎亲马匹红白青黄,母亲高兴地为他们系上同心结,新婚仪式那样隆重,新娘子长得美若天仙,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如今几年过去了,家中还一切照旧吧?妻子怎么样呢?她该不会人老珠黄吧?这种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征人在回家途中悲喜交加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首诗的心理流程就像一条淙淙流动的小河,波浪起伏。诗中的征人在向家乡顺向行进,思绪却随之逆向“溯洄从之”流动,从家乡到妻子,再到他们新婚的时候。一层层的把征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剥离出来,以小见大,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反战的大主题。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千百年来无出其右。
《小雅·采薇》 这首诗描写了卫国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以及他们不辞艰辛、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是中国文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先声。也抒发了连年征战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全诗六章,前三章开头都以采薇起兴,从薇菜的嫩芽初生,到枝茎坚硬,春去秋来,一年过去了,战争还未结束,战士还不得归家,盼回乡啊盼回乡,一年到头渺茫茫!我们为什么“靡室靡家”?是“獫狨之故”!为什么“载渴载饥”、“忧心烈烈”、“不遑启处”、“不遑启居”?还是“獫狨之故”!战士们以民族利益为重,同仇敌忾,抵御外辱,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激情。四、五两章是描述战场上的实况,写出了战斗的紧张,军容的强盛,以及转战奔驰的艰辛。最后一章写战争结束,战士归来的悲喜交加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千古名句!战士们终于盼到归家的这一天了,他们走在回家途中,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自己又饥又渴,心中充满悲哀。回想当初出征时正值春天,新绽开的杨柳枝随风摇曳,似乎在为他们送行,又似乎在挽留他们;而现在归家时已经是隆冬时节,飘舞的雪花似乎在欢迎他们凯旋归来,又似乎对他们表示冷漠。这两句今昔对比,杨柳与雨雪对比,把士兵久戍归来的悲欢离合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后世那些折杨柳赠别的诗篇盖源于此(如汉乐府《折杨柳歌辞》、唐王之涣《凉州词》、王维《渭城曲》等)。
  六、婚恋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很多,而且艺术性最高。这类诗多以女子口吻写对男子的思恋之情。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热情奔放的情歌。此类作品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可意情人的热切思念,或描绘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一派欢快热烈的情调。
   《周南·关雎》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起点,《关雎》是三百篇之首,又是“风”之始,所以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特殊的地位。
  这首诗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先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起兴,写“君子”相中了这位淑女,渴望与她结为伴侣;次以采摘荇菜比兴,兴起并比喻求偶之难;最后写热情欢快的婚宴场面。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很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里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地位的。以前把这首诗说成“民间情歌”恐怕不妥。大约是一首在婚礼上演唱的歌曲,具有礼仪作用。
  首先是对这首诗的主题的理解。同时涉及到为什么编辑者把这首诗列为第一篇的问题。《毛诗序》说:“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这里涉及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道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有典型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老百姓,也适用于“邦国”--上层统治阶级。亦即后来儒家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所以把它列为三百篇之首。
  其次是关于这首诗的基调。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但作出具体评价的,却只有《关雎》一篇。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的理解是:第一,《关雎》虽反映的是男女爱情的内容,但不是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相见就一见钟情而不能自拔式的爱情,不是那种“如果没有你,天地日月星辰都暗淡无光”的爱情,不是那种在教室里、马路上光天化日之下旁若无人就搂搂抱抱、卿卿我我而毕业时就各走各路式的爱情,而是有节制的爱情。在诗中,丝毫没有涉及到男女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就是那位采取主动的“君子”的相思,也只是在夜晚独自在家中床上“辗转反侧”。也许“君子”在“辗转反侧”时很痛苦,但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为基础,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这正符合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的原则。第二,《关雎》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以婚姻为最终目的的爱情,是一种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认同。体现了一种人类超越了原始社会的野性而进入文明社会后的进步。第三,《关雎》中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美与德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美德结合,同时又是儒家的社会理想。所以,《关雎》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的、负责任的、美德结合的爱情婚姻,所以儒家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进而“风天下”的道德教材。
   《邶风·静女》。
  备:“静”为“婧”(美好)字之假借。
   (二)深沉执着的恋歌。此类作品或歌颂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展现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或表现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着追求;或抒发求偶不得的失意、惆怅。揭示了在礼法干涉下的不自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
  《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这两篇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开后代“思妇闺怨诗”的先河。
  《伯兮》 抒发了两种互相交织又矛盾复杂的感情:一是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二是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情感,否则不能打动人;但是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如果一味的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骄傲,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携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成对战争的诅咒和反对,也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这首诗很好的处理了这个矛盾: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怨而不怒”。
   《君子于役》 写牛羊归圈、鸡归窝,太阳归山,就是不见丈夫归来!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就是独守空房的女人们最思念丈夫的时候。这里既是兴(烘托),又是比(反比)。全诗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之情,情感缠绵悱恻。
   《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之!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之!
  [注]①髧(dàn),发下垂的样子。两髦,古代男子未行冠礼之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的样子。②仪(é),对象。③之,至。矢,同“誓”。靡它,没有二心。④只,语助词。⑤谅,理解,体谅。⑥特,本义是公牛,这里指健壮得像公牛一样的小伙子就是她的对象。⑦慝(tè),同“忒”,改变。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可是姑娘的母亲不同意,姑娘感到很伤心,但决心和母亲斗争到底,把自己的爱情进行到底。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婚恋自由,原始婚俗仍有继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婿,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
  这首诗还接触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母亲也曾经年轻过,为什么一旦当了妈妈,就不理解年轻人的心思了呢?这是因为年轻人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不顾及以后的就业、生活等现实问题;而母亲多了些岁数,多了些世故;多了些功利,就少了些热情;多了些理智,就少了些感觉。母亲老是看家底呀,文凭呀,楼房呀;而女儿只看小伙子帅不帅,酷不酷。这样母女两人意见不一致,爱情就发生了危机。怎么办?女儿要么妥协,要么就坚决抗争到底,那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私奔,这也是有顾忌的。看来诗中的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之死矢靡它!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女之人公一面誓死要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啊!天啊!你为什么就不体谅我的心啊!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秦风·蒹葭》(重点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写的最美,最具文学性的一首诗。表现在:
  1、意境美。茫茫的秋水,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萧瑟的秋风,起伏的芦苇丛,一派凄清的景象。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大河上下,寻寻觅觅的行为以及神魂颠倒,欲罢不能,怅然若失的心情融为一体。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2、朦胧美。景象是朦胧的,意境是朦胧的,抒情主人公和“伊人”是朦胧的,连主题也是朦胧的。
  3、音调美。迭词,对偶,押韵构成音调美。
   (三)痛苦哀伤的悲歌。《诗经》中的“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揭露了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诉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这些诗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和平等的精神。
   《氓》 这是一首弃妇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自诉了当初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不幸遭遇。然而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此说固不可取。此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那个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婚前极尽巴结之能事,骗取了姑娘的爱情,婚后则喜新厌旧,“二三其德”、“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道出了氓的丑恶嘴脸。而那个女子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一个“痴”字,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谓切中肯綮。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通篇主要用赋,之中三处用比兴: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起兴,联想到自己从被爱到被遗弃的经过,同时喻女子从年轻貌美到年长色衰。②“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联想到自己的痛苦为什么没有尽头。或说喻氓做事不讲道德,没有规矩,亦通。
  3、《诗经》中较为成熟的叙事诗。对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涉及到《七月》、《生民》、《采薇》、《东山》以及此后近千年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等叙事诗)。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的手法。(见前)
  2、句式和章法。《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诗经》多重章迭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为整篇中同一诗章重迭,每章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迭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韵。《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还有句句用韵的方式。
  3、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抒情诗传统。《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创作。《诗经》中多数篇章是抒情言志之作,只有少数叙事的史诗,这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的风雅精神,即《诗经》所表现出的关注现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3、比、兴的垂范。《诗经》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均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