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末谴责小说

  新小说中比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当时人称之为社会小说,今人多据鲁迅的说法,称之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1。

  第一节 李宝嘉的小说创作
  李宝嘉(1867—1906),又名宝凯,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三岁丧父,由堂伯父李翼清抚养长大。李翼清曾历任胶州知州、东昌府知府等职,为人正派,官声清廉,对李宝嘉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宝嘉迁居上海,任《指南报》编辑。其后又先后主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近代小报的先驱。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直到逝世。李宝嘉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中国现在记》、《海天鸿雪记》,弹词小说《庚子国变弹词》、《醒世缘弹词》及杂著多种。李宝嘉不满清廷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但他也不赞成激进的改革,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官场现形记》五编六十回,最初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一年(1905)的《繁华报》上,后分编出版。作者“熟知夫官之龌龊卑鄙之要凡,昏聩糊涂之大旨”,于是“殚精竭神,成书一帙,名曰《官场现形记》”2。全书由三十多个短篇故事联缀而成,将批判矛头直指晚清官场。上自军机大臣,下至杂役小吏,涉及大小官吏百人以上,可称是一副封建末世官场的百丑图。这些官员奉行“千里做官只为财”、“做官的利息总比做生意好”的官场哲学,贪赃枉法,利欲熏心。他们把官场当作商场,在金钱面前,一个个卑鄙龌龊,丑态毕现。军机大臣华中堂为了便于受贿,开了个古董铺,里面摆些假古董,专门卖给向他行贿的官员。一些上级官员也“有意照应”,纵容官员以官谋财。朝廷派大臣赴浙江查办案件时,“上头”就交代:“某人当差谨慎,在里头苦了多少年,如今派了他去,也好叫他捞回两个。结果这个钦差到浙江后,很快便捞得两万两银子的贿赂。因为做官能迅速致富,社会上掀起赤裸裸的买卖官职的狂潮。各种官员明码标价。浙江粮道贾筱芝,用六千两银子买得一个密保,升任河南按察使。江西代理巡抚何藩台即将卸任时,公开突击卖官,以“一千元起码”,“顶好的缺,总要二万银子”。钱店掌柜黄胖姑,为人卖官当掮客,公然提出:“一分钱一分货,你拼得出大价钱,就有大官做。”无赖的市井小人,目不识丁的商人,甚而未出满月的孩子,只要有钱,均可以做官。由于他们买官花了大量的金钱,做官之后便要拼命捞回投资,这又激发了官场之中的贪酷之风。如此循环往复,官场千疮百孔,简直无可救药。
  此外,小说还暴露了各级官吏的丑德恶行。他们为了升官发财,廉耻丧尽。瞿耐庵为了当上知县,让自己年老的妻子认巡抚九姨太的丫头宝小姐为干娘。炮船管带冒得官为了保住官职,竟将亲生女儿送给上司玩弄。寡廉鲜耻,让人惊叹。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肮脏龌龊。浙江署理抚台傅理堂,浑身上下的衣服都是补丁,看似生活简朴,暗里却大肆贪污。他口言“慎独”,背地里却妻妾成群,还嫖养妓女。这些官吏,平时对百姓作威作福,残暴凶狠,在洋人面前却卑躬屈膝,百般讨好。江南制台文明,前脚刚说:“凡是我吃着饭,无论什么客来,不准上来回。”还将传话的巡抚又打又踢。可一听是洋人来访,便“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吓出“一身大汗”。以后还定下规矩,凡是洋人来拜,随到随请。某洋人在长沙无故打死一名儿童,激起当地群众义愤,总理衙门却将湖南巡抚革职。甚至说:洋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们要瓜分就让他们瓜分”。奴颜媚膝,令人鄙夷。
  《官场现形记》取材于晚清的社会现实,李锡奇曾说:“所写种种,大都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惟都不用真名,而所用假名亦皆有寓意。”胡适也说,这部书“可算是一部社会史料”(《官场现形记序》)。作品的问世,加深了人们对清末腐朽吏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作家写作此书,并非要彻底否定封建专制政体,而是通过揭露官场弊端,使大小官员“读了知过必改”,以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这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官场现形记》在艺术上深受《儒林外史》影响。在结构上,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情节线索,以统一的主题将一个个故事串连起来,与《儒林外史》比较相似。描写手法,也多用讽刺。如文制台见国人与见洋人态度的对比,便深得《儒林外史》讽刺手法之妙。有些章节,写得相当精彩。如第四十三回至四十五回写蕲州吏目随凤占,佐杂申守尧等的活动,“深刻之中有含蓄,嘲讽之中有诙谐,和《儒林外史》接近”,“最有文学趣味”(《官场现形记序》)。《官场现形记》在艺术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由于作品最初在报刊上连载,故有些地方结构比较松散。具体描写中也存在着形容过度,夸张失实的缺点。有些情节大同小异,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
  《官场现形记》开创了专写官场、显其弊恶的小说新格局,是清末新小说中写得较好的一种。此后,描写其他各界如商界、学界、女界“现形”之作不断涌现,逐渐形成清末谴责小说的创作高潮。
  《文明小史》,六十回,最初刊载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至三十一年(1905)七月的《绣像小说》,是李宝嘉另一部力作。这部作品仍以官场为描写对象,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后,新旧时代交替中的思想冲突和社会百态。作品着重揭露了诸如佘西珍、康太尊、魏榜贤之类的假维新人物。他们打着维新的旗帜招摇撞骗,表面上主张维新,思想进步,骨子里却庸俗腐朽,抱残守旧。李宝嘉在小说中还批判了守旧派的腐朽和一部分国民的愚昧无知,同时通过对王济川等进步青年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对维新事业的追求和理想。作品结构方式,与《官场现形记》比较相似。描写采用讽刺与幽默的笔调,也颇具特色。对一些官僚士子的刻画,形神毕肖,也比较成功,故而阿英对《文明小史》的评价很高。小说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描写中有夸张失当之处。结构方面,前四十回较为紧凑,后二十回结构松散,几至收束不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