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部分  绪论

  一、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变革
  从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通称近代文学。因其大部分时间处于清末,故又称其为晚清文学。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古代文学的结尾,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铺垫,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清王朝衰微腐朽,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从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国领土遭侵占,经济受掠夺,民族灾难空前深重。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顽强抵抗;同时,也加速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破产,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在对外斗争中丧权辱国、腐败无能,却在失藩失地情况下,生活奢靡腐朽,激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有识之士纷纷呼唤变革维新。1898年(农历戊戌年),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戊戌维新运动,终因保守势力的反对历经百日而宣告失败。宣统三年(1911),爆发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可以说,这是一个危机与生机并存的时代。
  国势的衰微,清廷的腐败,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的输入和传播,提高了人们对旧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能力,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领域巨大变革。龚自珍和魏源是首开时代风气的人物。他们利用今文《春秋公羊传》经义,抨击封建专制,提出改革内政、抵抗外侮的主张。其后,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在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进行社会改革,成为近代早期改良思想的代表人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变法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康有为是这一时期的领袖人物,他继承了龚自珍、魏源的“今文派”经学思想传统,又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屡次上书清廷,痛陈时局危急,请求变法维新。当时著名翻译家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对清末思想界起到启蒙的作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资产阶级革命派组成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民报》,与改良派展开激烈论争,其后,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纷纷出现,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已逐步走向高潮。

  二、近代文学的特点
  中国的近代文学,形象而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变革。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抨击腐朽而没落的封建文化,揭示中华民族的深切苦难和反抗斗争,为新思想呐喊助威,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题材内容方面,近代文学多涉及时事,与现实的重大政治斗争关系密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不少作家政治上要求抵御列强侵略,改革内政,文学上反对模拟,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社会要求。比较著名的作家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等。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一些作家,如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写了大量诗文,直接配合改良运动;同时产生的社会谴责小说,或批判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或抨击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秋瑾和“南社”的一些诗人努力以其诗文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戏曲方面也出现一些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此外,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文学作品的介绍传播,反映新世界、新事物的作品也纷纷涌现。
  题材内容的扩大加之外来文化的输入,使近代文学的形式和语言也有了新的变化,其总体趋势是向通俗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黄遵宪、谭嗣同等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等“务为平易畅达”的新文体,吴趼人、李伯元等的谴责小说,以及话剧运动的兴起等,既反映了一些新的思想,也表现出对旧文学形式改革的尝试。
  近代文学是古典文学向“五四”新文学发展过渡的链环。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学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诗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在创作上均出现了求新求变的倾向。但传统文学余波未尽,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这使近代文学呈现出多变和复杂的特征。比如诗文、小说领域,相继提出“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等口号,反帝爱国成为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基本主题;但传统诗文仍有广泛影响。再如戏剧领域,既有传统的杂剧、传奇,又有新兴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还有从西方输入的话剧。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一些作家的思想和创作倾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但由于新旧思想的孱杂,即使一些表现新思想的文学作品,也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作品艺术上不免幼稚、粗糙,难以完全突破旧形式旧风格的束缚。这一切,都说明近代文学呈现出一种过渡的性质。

  三、近代各体文学的发展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新运动的影响下,近代各体文学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作品内容丰富,数量可观,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近代诗歌,流派纷呈,数量惊人,成就引人瞩目。比较著名的如开一代诗风的龚自珍(1792-1841),以爱国诗篇著称的诗人张维屏(1780-1859),倡导“我手写我口”,揭开诗界革命序幕的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柳亚子(1887-1958),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1877-1907)等,此外还有宋诗派和中晚唐诗派。在诗界革命的影响下,近代诗歌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审美趋向,为其后的诗歌发展做了铺垫。
  近代散文多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自由,在散文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功。魏源、龚自珍的散文,以批判封建末世的经世之文著称,富有革新精神,在当时影响很大。一些桐城派作家,开始面向现实,因时为文,以散文创作反映时代风云,丰富和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创作。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在当时也有极大的影响。从总体上说,散文的形式日趋自由,趋向于文言合一,对现代白话散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近代小说的成就尤为突出。梁启超等人提倡“小说界革命”,提高了小说的文体地位。小说创作类型丰富,形式多样,较为全面的反映了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古典小说在表现内容、描写手法和叙事模式上都有所创新,对于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代戏剧也是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传奇、杂剧等戏剧形式日趋衰落,但仍在戏剧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因时代的发展被付与了新的内容。“花部”、“乱弹”等各种地方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深远。

  四、近代文学的分期
  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近代文学,与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为第一时期,这是近代社会转型的开始。龚自珍、魏源等启蒙作家的创作,形成这一时期进步的文学潮流。同时,在传统文坛上则有宋诗运动和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以及侠义公案小说、狭邪小说的盛行。
  戊戌变法前后为第二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一系列文学革命的口号,其代表人物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写了大量优秀诗篇和散文。小说也出现新的局面,产生了一批谴责小说。传统诗坛,主要有以陈三立为代表的“同光体”诗派o
  辛亥革命前后为第三时期,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和壮大的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章炳麟、秋瑾、陈天华等用诗文、小说广泛进行革命宣传,在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时还出现了我国近代第一个文学革命团体“南社”。辛亥革命失败后,鸳鸯蝴蝶派小说曾泛滥一时。一九一八年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揭开了“五四”新文学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