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从曹植到陶渊明

  诗歌是魏晋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汉代乐府民歌和群众性创作的基础上,五言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这一时期五言体的大诗人。从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到晋末,诗歌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一 曹植与建安诗人
  
  建安虽是汉献帝的年号,而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掌握在曹操的手里,并且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建安七子,虽大都死於建安年间,除孔融以外,也都是曹家的幕客,因此把建安文学放在这一时期,是较为合理的。
  建安时代的政治虽是极其紊乱,但文学却很有成就。一方面由於时代环境的刺激,诗人们都经历战乱、饱受忧患,对实际的社会生活,有较深的感受和一定程度的反映。但同时那几个政治领袖提倡文学的风气,也起了一些促进作用。文心雕龙时序篇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蒸。仲宣(王粲)季质於汉南,孔璋(陈琳)归命於河北,伟长(徐)从宦於青士,公(刘桢)徇质於海隅,德琏(应)综其斐然之思,元瑜(阮)展其翩翩之乐。文蔚、林伯这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漉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诗品也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曹植封平原侯)
  蔚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在这里说明了建安文坛的盛况。曹氏父子对於诗歌都能创作批评,再加以提倡奖励,“彬彬之盛,大备於时”,是颇有影响的。
  建安诗歌的特色,是运用新起的五言形式,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反映现实,抒写怀抱,情文并茂,慷慨悲凉。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篇)这不仅说明了建安诗的社会根源,也说明了建安诗的特有风格。前人以“建安风力”、“建安风骨”,或“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这些语言来赞扬建安诗歌,我们只有从这方面来考察,才能理解建安文学的特质。
  
  △曹操
  曹操(一五五~二二○)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机警,有权谋。曹丕即位后,追封为魏武帝。他虽出於宦官地主家庭,但他后来却是走的反对宦官的政治道路。他由讨董卓、击败黄巾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奉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封建割据,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他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与屯田,修水利,发展生产,压制豪强、选用人才,平定乌桓,一面使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也奠定了后来中国统一的基础。但也屠杀农民起义军,却是无法掩饰的污点。
  曹操在文学事业上,具有卓越成就和重要地位。他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全部是乐府歌辞。其特点是:他不是从形式上模拟乐府,而是学习民歌、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用旧曲作新辞,既具有民歌的特色,而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性。如薤露、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诸篇,都是反映当时的离乱社会和人民苦难生活的优秀作品。
  关东有义士,兴兵计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息。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虫,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罢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凄。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麋。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苦寒行)
  蒿里行叙述讨伐董卓的将领,争权夺利、不能合作,造成离乱和人民死亡的真实情况。苦寒行是征讨袁绍之甥高时所作,诗中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行军的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在这些乐府古题里,寄寓了新的时事内容,发展了乐府歌辞的生命。语言浑厚,具有峻拔沈郁的风格。薤露写董卓乱政,却东西门行写征夫怀乡。“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言浅意深,极为沉痛。这类作品是作者在当日尖锐的阶级斗争、激烈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感受和体验上产生出来的,诗歌中反映出作者的政治怀抱和关怀人民的感情。
  五言诗以外,曹操又长於四言。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俱为名篇,而短歌行尤为杰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宝,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论,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虽也参杂着忧思难忘、人生朝露的清极情绪,然而总的精神,表现出那种“不戚年住、忧世不治”的政治雄心。气魄雄伟,音调昂扬,其中引用的诗经成语,也浑然天成,不见痕迹,最后四句,格调尤为高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积极乐观的感情,跃然纸上。三百篇以后,曹操的四言诗,最为杰出。但另一方面,在曹操其他作品,如气出唱,精列、陌上桑、秋胡行诸篇里,表现了较为浓厚的悲欢人生无常、追慕神仙的消极情绪,反映出诗人的思想矛盾,这种倾向,对晋代诗歌颇有影响。
  
  △曹丕
  曹丕(一八七~二二六)字子桓,曹操次子。恁籍他父亲造成的政治权势,代汉自立,是谓魏文帝。他追慕汉文帝的无为政治,力求节俭,想恢复当日的生产,安定社会秩序。他接着下息兵诏、轻刑诏、薄税诏、禁复仇诏等等重要命令,都是比较开明的措施。他是一位文武全才。生长於戎马这间,精骑善射;又学识渊博,通经史诸子之学。性好文学,著述丰富,惜多已散失。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上章已作了介绍。曹丕的乐府诗,语言通俗,形式多样,具有民歌精神的显著倾向。同时他在诗歌形式上也很有贡献。燕歌行两首,都是完整的七言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г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牢牛织女遥相望,两独何辜限河梁。
  诗中描绘闺中怀人的感情,委婉细致,回环反复,语言清美,音调和谐,是一首优秀的抒情作品。两汉乐府或古诗,尚无完整的七言体。柏梁聊句,真伪莫明,张衡四愁,尚非全体。到了曹丕的燕歌行,七言诗体才正式成立。从形式上来说,这是我国诗史上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七言体自曹丕完成以后,同时代的诗人,很少有这种作品。曹植的离友诗二首虽是七字一句,然也是楚辞体,同燕歌行的体裁不同。便是两晋,作这种诗的人也很少见,一直到了南北朝,才渐渐发展起来了。由此可知一种新体裁由酝酿形成而至於巩固,需要一个长时期的准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曹丕的五言诗也很有成就。文辞清绮,而情韵佳胜。其风格古诗十九首略近。
  杂诗二首、清河作、於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诸篇,俱较优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有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呜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杂诗)
  格调与燕歌行相近,语浅意深,抒写真切。西北有浮€,言辞委婉,也很感人。於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篇,足见作者开怀民情,於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料。此诗艺文类聚作徐作,今从玉台新咏。曹丕也喜作四言诗,气象不及曹操。
  善哉行、上山采薇及黎阳作前二首,颇见才情。乐府诗上留田行,有“富人食稻与梁,贫子食糟与糠”之句;折杨柳行有“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之辞。一述贫富之不均,一言神仙之虚妄,都很可贵。文心雕龙才略篇说:“魏文之子,洋洋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隽,诗丽而表逸,子恒虑详而力缓,故不竞於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刘勰对於曹丕的评价,是比较公平的。如专以诗歌而论,则丕不如植。
  
  △曹植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他自幼聪明,勤勉好学,养育在那个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里,十岁左右,便诵读了诗论、辞赋数十万言,十九岁那年,作了铜雀台赋,使他的父亲大为惊叹。曹操不但赏识他的才华。并且认为他“可定大事”,想立他为太子。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陈思王传)正因如此,就造成了曹丕对他的猜忌,和兄弟间的尖锐矛盾,形成他的生活悲剧,这对於他的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曹植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名编壮不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表面是写幽并的游侠,实际是写自己。他时时想建功立业,渴望统一,“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求自试表),他不愿做“圈牢之养物”,而要“立功於圣世”。他看到“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陈审举表),感到“辍食而挥餐,临觞而扌益腕”
  (同上)。所以他反对劳师动众,轻车违攻,他“以为当今之务,在於省徭役,薄敛,劝农桑,三者既备,然后令伊管之臣得施其术,孙吴之将得奋其力”
  (谏伐辽东表),他在这些地方,表达了比较进步的政治见解。但他遭受着恶劣的境遇,无法施展他的才能。曹丕称帝以后,他受到严重的压迫,度着困苦飘零的生活。明帝即位,待遇略佳,上表求试,仍无结果,终於郁郁而死。
  曹植的诗,无论古诗和乐府,都很有成就。他“生於乱,长於军”,“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求自试表),可见他的经历是相当丰富的。曹不篡位以前,他的生活比较自由,正和邺下文人们度着饮宴、唱和的生活。这时期作品中的情感比较平和。如公谚、侍太子坐、斗鸡,以及赠送丁仪、丁翼、王粲、徐诸诗,大都是应酬赠答之作,风华有馀,而血肉不足。唯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而送应氏第一首,尤为优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迳,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此诗为曹植随其父西征马超,路过洛阳,送别应、应璩兄弟而作。全诗着墨不多,真实地反映出大乱时代洛阳残酷的社会面貌。由城市写到农村,满目萧瑟,沉痛悲凉,特具风力。泰山梁甫行描写海边人民的穷苦生活,极为真实。有人以此诗为曹植后期描写自己贫穷的作品,不一定可信。求自试表中,说到他早期曾同曹操“东临沧海”,此诗想是借乐府古题,来描写当时的感受,风格与前期的送应氏诗相近。
  曹丕称帝以后,他感受着严重的压迫,几位好朋友也都遇害了。并且时常迁徒,生活穷困,骨肉之情,流浪之苦,使他真实地体验到被迫害的哀伤和人生的悲痛。在他这一时期的诗篇里,暴露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黑暗,表现出对於压迫者的愤恨和要求解放的强烈精神。如吁嗟篇、浮萍篇、美女篇、怨歌行、门有万里客、种葛篇、七哀、杂诗诸章,或明写,或暗示,都是表现自己飘零的身世,而寄寓着沉痛的感情。再如赠白马王彪,更是悲愤交集。其中有诅咒,有讽刺,有悲伤,也有劝慰。在曹植的集子里,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后期的诗歌,无论情感和语言,决不是侍太子坐、公宴那一类的诗所可比拟的了。生活愈是压迫,心境愈是追求自由与解脱。这种追求自由与解脱的心境,是曹植作品的基。他在野田黄雀行一诗里,假想着黄雀自由飞舞的快乐心境,来安慰自己的苦闷。“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这种海阔天空的自由世界、自由心境,是曹植日夜追求而得不到的。由於这种苦闷,自然容易偏向到老庄思想的路上去,也就容易入於游仙的境界了。他的理智中虽是师承儒道,想做一番爱国利民的事业;虽是反对方士,认为神仙不可信,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却充满了反儒慕道的思想与游仙的追恋。“滔荡固大节,世俗多所拘。
  君子通大道,无顾为世儒。”(赠丁翼)这已开启了晋代放诞之风。再看他的苦思行、升天行、仙人篇、远游篇、五游咏、平陵东、桂之树行、飞龙篇等作,都具有虚无玄想的倾向。其中虽也有学习屈原精神的地方,究竟缺少他那种斗争的力量。在他的辞赋杂文中,歌诵黄、老之言的也很多。所以曹植的思想确实是多方面的。儒、道、神仙,都包罗在他的头脑里。然而也就因为这种矛盾冲突、错综复杂的意识,促成了诗人作品不同的色彩。
  五言诗在建安时代虽已成熟,但到曹植的笔下才扩大其范围,达到无所不写的程度。无论抒情、说理、写景、赠答各种题材,他的集子里都有。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曹植的开拓工作,我们是不能忽视的。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风夜无休。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
  愿与根ぼ连。(吁嗟篇)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荡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四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七哀)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今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赠白马王彪之三)
  踟蹰亦有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赠白马王彪之四)
  这些优秀篇章,最能表现曹植的苦痛心情和诗歌风格。再如鱼鱼旦篇、名都篇、美女篇、白马篇等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寄着作者不遇的感情。他的艺术特色,从乐府民歌中得来,但在语言上,又加以藻饰,而趋於整练与华丽。王世贞云:“汉乐府之变,自子建始。”(艺苑卮言)这是正确的。
  曹植的诗歌,在建安诗坛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汉乐府、古诗的基础上,对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诗品评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确实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可是到了晋代的诗人,大都是走的“词采华茂”的一路。曹操父子以外,还有明帝曹壑(曹丕之子)也能诗,故有“三祖陈王”之称。
  沈约谢灵运传论云:“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这些批评是相当中肯的。
  
  △王粲及其他诗人
  五粲(一七七~二一七)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世家,少有文名,时蔡邕才学显著,许为异才。容状短小,而体弱通亻兑。善属文,才思敏捷。十七岁时避难荆州,依刘表,刘不重用。后归曹操,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官至侍中。著诗赋论议,约六十篇。王粲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七子之名始见於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伟长,陈留阮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孔融为曹操所杀,死得早,并没有参加当日的文学活动,其政治态度,也与其他六人不同。
  这些作家大都经历战乱,目睹民情,故其作品,多能反映现实,感叹身世,或发愀怆之词,或写离乱之景,生动深刻,颇为感人。王粲的七哀诗第一首,尤为这类诗中的杰作。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远。“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澄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
  他在这首诗里,用通俗的语言,白描的笔法,饱含着同情人民的深厚感情,描绘了在关中一带战乱残破的社会环境中,人民流离转徒,饥饿死亡的悲惨情景,呈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难民图画,而富有时代面貌的典型意义。再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和阮的驾出北郭门,也都是优秀之作。
  
  △陈琳
  陈琳(?~二十七)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何进主簿,后避乱冀州,依袁绍,绍死归曹操。他的檄文,以繁富著称,刘师培称其“文之由简趋烦,盖自此始”。阮(?~二一二)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师事蔡邕。他们都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掌书记。长於表章书牍。但他们也很能作诗。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往。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相撑拄!”
  “结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陈琳饮马长城窟)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顾闻丘林中,敫敫有悲啼。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亲母舍我没,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蒇我穴室中,父还不能知。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於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阮驾出北郭门)
  在上面这两首诗里,人民徭役之苦,夫妇别离之情,社会的离乱,弃儿的悲哀,都写得真实动人,呈现出社会诗歌的物色和乐府民歌的鲜明影响。
  王粲的辞赋也很有成就。登楼赋在前色已作了介绍。在他的赋里,已开骈俪华彩之风,他的诗歌也很注重锻字炼句。如“山冈有馀映,岩阿增重阴”(七哀诗之二),“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杂诗),“幽兰吐芳烈,芙蓉发红晖”
  (杂诗之二)。这些已不是汉诗的风格,而下开两晋、南朝的风气了。在这一方面,曹植和他有同样的倾向。
  王粲以外,七子中在当日诗名最著的是刘桢。
  
  △刘桢
  刘桢(?~二一七)字公,东平(今山东泰安)人。为曹操丞相掾属。曹丕称赞他说:“其五言诗,妙绝当时。”(与吴质书)诗品也说:“其源出於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夸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曹丕、锺嵘虽是一致推崇他,但就其现存的十几首看来,并不能使我们觉得他的作品真是妙绝当时。在这些诗里,找不到七哀、饮马长城窟那一类反映现实的作品。
  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终夜不遑寐,叙意於濡翰。明灯耀闺中,清风凄已寒。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四节相推斥,岁月忽欲殚。壮士远出征,戎事将独难。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赠五官中郎将之三)
  他的诗大都抒写自己的情怀,不重雕饰,而语言洁净。其赠从弟第二首,用苍松来比喻自己高操的性格,形象鲜明,志趣高远,较为优秀。此外,徐(一七○~二一七)有室思诗,写女子念远之情,极为深细。字伟长,北海(今山东寿光)人。性格活淡,不慕官爵。著有中论二十馀篇,见重於时。
  
  △应
  应(?~二一七)字德琏,汝南(今属河南)人。为风俗通著有应劭之侄。
  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及五官将文学。有文名,今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朝€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别诗第一首)行役的悲思,旧土的怀念,成为那个离乱社会诗歌中的普遍感情。其他如邯郸淳、繁钦、路、丁仪、丁、杨修、荀纬、应璩、缪袭诸人,虽未与於七子之列,然俱有文采,各有所长。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摆脱古典传统的束缚,而又能从传统中吸取优良成分,充实内容,发展形式,具有独特风格和现实意义。当代诗人,大都用乐府旧曲,改作新词,或是反映写实,或是抒写情怀,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正因如此,建安、黄初的诗歌,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显得有生气、有光彩。再如文学批评的开展,七言诗体的形成,辞赋的转变等等,在文学史上都有其重要性。至於华采骈偶的风气,玄虚放诞的倾向,此时已开其端,这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二 正始到永嘉
  
  正始是魏废帝的年号,当日的政治实权已落在司马懿父子的手里。魏帝ウ弱,篡夺之势已成,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非常尖锐而残酷。司马懿於嘉平元年,诛曹爽,司马师於嘉平六年废弃王芳,司马昭於景元年弑高贵乡公髦。
  他们一面翦除宗室,夺取政权;同时又排除异已,屠杀文士。曹爽被诛,何晏、李胜、丁谧、邓、毕轨、桓范等同日斩戮,有“名士减半”之叹。夏侯玄、李丰负当时重望,持操很高,因对政治不满,为司马师所杀。至於嵇康之死,尤近於腹谤。这种黑暗恐怖的政治环境,一面促进玄学的发展,同时对於文学也起了很大的影响。何安、王弼、嵇康、阮籍一流的名士文人,都产生在这个时代。魏氏春秋(魏志王粲传注引)说:“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於竹林,号为七贤。”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前后遥相对照,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其间却有一点重要的差别。七子虽是围绕着当日的权们贵族,但他们在集中邺下之前,大都有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七贤则是寄情於竹林山林之乡,虽对政治表示不满,但大都离开实际,对社会现实感受不深。由这种地方,一面说明建安、正始文人的生活思想的转变,同时也就表示当日文学精神的转变。当日的诗文辞赋,大都表现出虚无玄想的倾向。文学的表现方法,也多由写实的变为象徵的、隐蔽的。文心雕龙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明诗)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四人没有诗流传下来,刘伶除那著名的酒德颂外,只传下一篇北芒客舍的五言诗。何晏存诗二首,一为鸿鹄比翼游,一为转蓬去其根,确是浮浅。能作为正始文学代表的,只有阮籍和嵇康了。
  
  △阮籍
  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是阮的儿子,曾为步兵校尉。他志气宏放。胸怀高阔,博览群书,才藻艳逸,爱酒任性,鄙弃礼法,外坦荡而内淳至,成为有名的放达者。他著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诸文,尽力批判了虚伪的儒家,而归於老庄的无为与逍遥。这些文章对於当日的玄学运动,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玄学,其中具有追求思想解放与反抗恐怖政治的现实意义。在阮籍的生活思想中,表现出显明的佯狂形态与叛逆精神。他的大人先生传,对於儒家传统思想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钱大昕在何晏论中说:“典午之世,士大夫以清谈为经济,以放达为盛德。竞事虚浮,不修方幅,在家则丧纪废,在朝则公务废。......以是咎嵇、阮可,以是罪王、何则不可。”
  (潜{研手}堂集卷二)这样的意见并不真实。当魏、晋交替,人命的屠杀极为惨酷,如何晏、夏侯玄的诛族,都是非常恐怖的。士处当世,对於现实的希望完全消灭,很容易从积极的道路,走上消极反抗的道路。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逐酣饮为常。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坚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於是赋豪杰诗。”可知他并不是无志之士,只因为环境过於恶劣,又不愿去做那种夤缘势利的卑鄙行为,只好纵酒取乐,而归於放达一途了。他虽是连续地在司马父子的手下做着官,那也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明哲保身的方法,他的心境自然是痛苦的。如果他真是爱富贵,司马昭替他儿子司马炎求亲的时候,他何必要烂醉几十天,去装袭卖哑呢?我们读他的首阳山赋,知道他的心中是蕴藏着激烈的愤慨与热烈的情感,并不是不关心世事。他憎恨那些高管大吏假借礼法的名义来陷害好人,所以反对那种虚伪的礼法,他看见那些君主贵族的胡作乱为,所以寄悲愤於比兴,他受不了那种压迫束缚的生活,所以歌诵着清静逍遥的境界,他看到人命难保,畏祸忧生,所以表现出游仙的幻想。这种种心情的结合,表现出来的是那有名的八十馀首咏怀诗。
  在那个政治斗争极其尖锐激烈的黑暗时代,说话作人固不容易,作诗作文也就很难。自己心中的愤恨和情感,只能用隐蔽的象徵的语句表现出来,因此咏怀诗就蒙上一层隐晦的帷幕。颜延之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注引)诗品也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可知这种表现方法,与时代有关。
  他在第一首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又第三十三首云:“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忧思伤心和履冰心焦,便是咏怀诗的中心意境。他忧思宇宙间一切的幻灭,他伤心人事社会的离乱,他不满政治的黑暗,而又无力改变。他羡慕仙界的美丽而又同时感其虚无,他痛恨现实世界的恶劣而又无法逃避。忧生惧祸,时时有临渊履冰之痛。这些心境的波潮,便是他要吟咏的怀抱。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兴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之轻舟。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敫敫今自嗤。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这些都是咏怀诗中意义比较明显的作品,阮籍的伤时感事、反礼法、慕自由的心境和他对於现实不满的情怀,我们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但在他的作品中,也存在着较为浓厚的消极避世的情绪。他的集子里没有一首乐府,他是东汉建安以来,用全力作五言的大诗人,五言诗到了他,地位更为稳固了。
  
  △嵇康
  嵇康(二二四~二六三)字叔夜,谯国钅至(今安徽宿县)人。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学问渊博,文辞壮丽,人品高尚,尚奇任侠。好老庄,稍染道教习气,故常言养生服食之事。其鄙弃礼法,正与阮籍同,然才高识远,一时有卧龙之称。后因友人吕安事入狱,如以锺会谮於司马昭,遂遇害。本传说他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可知他日在学术界的名望了。在他的悲剧中,充分说明了封建统治者的恶毒残暴和嵇康的高贵品质。嵇康的散文,在当日有很强的思想性、斗争性。如与山涛绝交书,对於黑暗政治作了无情的讽刺,对於儒家传统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诗的成就则不如阮籍。阮籍以五言专,嵇康以四言著。在他五十多首诗中,有二十多首是四言。
  良马既,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赠秀才入军)
  赠秀才入军共十九首,是赠其兄嵇喜的。其中有些较好的作品。刘勰说嵇诗清峻。确是如此。清是清远,峻是峻切。诗品亦说嵇诗“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谕清远,良有鉴裁,亦夫失高流矣。”
  至於峻切,我们可以读他的长篇幽愤诗。这一篇是他入狱所作,心境愤慨,情不能已,秉笔直书,自然是入於峻切一途了。
  阮籍、嵇康的思想,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作品中参杂着积极、消极的因素。
  两人的性格,也有放任、刚强的差别。遥深、清峻,是他们作品中的不同风格,一个是使气命诗,一个是师心遣论(见文心雕龙才略篇),形成为正始文学的特有精神,而得到后人的赞仰。
  正始以后,接着就是太康。诗品云:“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三张旧说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但张亢不列诗品,诗亦不佳,应以张华为是。)二陆为陆机、陆€兄弟,两潘为潘岳、潘尼叔侄,左为左思。其外还有傅玄、何劭、孙楚、成公绥、夏侯湛、石崇诸人,都有作品。因此在两晋,太康是一个文风较盛的时期。司马氏篡魏以后,这几十年的分裂局面,暂时告一结束,而入於短期的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暂时的繁荣。太康时代,勉强可算得是小康。文学表面虽较活跃,但内容却一般贫弱,阮籍、嵇康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反抗精神,那种清峻、遥深的意境是不可复得了。
  太康诗人,虽成就不同,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偏重修炼辞藻,初步形成华丽的风气。两汉诗歌,篇目虽少,然皆文字质朴,内容充实。建安、正始,辞华渐富,犹有两汉遗风。至於太康,时会所趋,无论诗歌辞赋,趋於藻饰。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机与潘岳。
  
  △陆机与潘岳
  陆机(二六一~三○三)字士衡,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吴国世臣,少有异才。吴亡降晋,为张华所重。后事成都王司马颖,在军中遇害。潘岳(二四七~三○○)字安仁,中牟(今属河南)人。少以才颖见称,号为神童。美恣容,文辞藻丽,善为哀诔之文。但性躁品劣,贪慕世利,与石崇、欧阳建等谄事贾谧。
  赵王伦辅政时,为孙秀所杀。太康文学,潘、陆之名最著,但其作品大都辞华有馀,骨力不足。陆机的乐府诗,骈词俪句,已非汉代面目。沈德潜批评他说:
  “然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笔又有不足以举之,遂开出排偶一家。西京以来,空灵矫健之气不复存矣。降自梁陈,专工对仗,边幅复狭,令阅者自日欲卧,未必非士衡为之滥觞也。”(古诗源注)这里说明了陆诗对於后日诗坛的影响。
  清川含藻景,高岸被华丹。馥馥芳袖挥,冷冷纤指弹。悲歌吐清响,雅舞播幽兰。丹唇含九秋,刑迹陵七盘。(日出东南隅行)
  凝冰结重间,积雪被长峦。阴€隐岩侧,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猛虎恁林啸,玄猿临岸叹。(苦寒行)
  和风飞清响,鲜€垂薄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
  南望泣玄渚,北迈涉长林。谷风拂修薄,油€医高岑。孤兽骋,嘤嘤思鸟吟。(赴洛)
  对偶工稳,文字华美,而造句用字,呈现着雕琢刻划的痕迹。这一点是太康诗人的共同倾向。张华、潘岳、陆€、潘尼的诗文,大都如此。诗品评张华的诗说:
  其体浮艳,兴不奇。巧用文字,务为刑治。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气少。谢康乐云:“张公杂复千篇,犹一体耳。”
  李充翰林论评潘岳说:(初学记引)
  潘安仁之为文也,犹翔禽之羽毛,衣被之绡。
  这些批评都很中肯。所谓“巧用文字,务为刑治......儿女情多,风€气少”,说明了太康诗歌的主要病,并且对於南朝文学也很有影响。但他们也有好作品,陆机的赴洛道中作、猛虎行、从军行、苦寒行,潘岳的悼亡诗、内顾诗等,都还是可取的。
  远游越山川,山川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有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赴洛道中作第二首)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亻黾亻免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芒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巢来,晨ニ承詹洞。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潘岳悼亡诗第一首)
  陆诗精於锻炼语言,善於写景;潘诗善於抒情,委婉曲折。再如陆机的“朝食不免胃,夕息常负戈。苦哉远征人,抚心悲如何!”(从军行);“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欢。渴饮坚冰浆,饥待零露餐。离思固已久,寤寐莫与言。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苦寒行),描写征人行役之苦,甚为真实。猛虎行抒发怀抱,气势较为高峻。潘岳的关中诗,为应制的四言体,价值不高。但其中一节:
  “哀此黎元,无罪无辜,肝脑涂地,白骨交衢。夫行妻寡,父出子孤。俾我晋民,比为狄俘”,已经关心到人民大众的疾苦。再如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张华的轻薄篇,张协的杂诗等篇,都可称为佳作。在这个偏重形式的诗风里,只有左思一人,独标异帜,出现於当日的诗坛,诚有卓然不群之概。他现存的作品虽是不多,大都富於讽谕寄,具有建安、正始的优良传统。
  
  △左思
  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於三世纪中期,死於四世纪初年。他山身寒微,在其作品中,反映出被压迫者的思想感情。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咏史)。这些诗句,流露出愤愤不平的心情,对於门阀制度和不合理的现实,表示强烈的讽刺与反抗。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气象何等豪迈!左思博学能文,貌寝口讷。其妹左芬,亦有诗名,后入宫。他作有三都赋,构思十年,工丽宏伟,皇甫谧为之序,一时豪贵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因此成了大名。但他的诗的价值,在其辞赋之士。咏史、杂诗、招隐、娇女诗都是好作品。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均。(咏史之六)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邱中有鸣琴。白€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侯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招隐之一)
  秋风何洌洌,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缘叶日夜黄。明月出€崖,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
  这种浑厚的风格,高远的境界,不是潘、陆、三张他们的诗中所能找到的。
  或借史事以写怀,或山水以寓意,或寄时序之情,或写不平之气,语言简劲,笔力雄迈,无雕琢华体之习。在咏史诗中,他仰慕着段干木、鲁仲连、荆轲、扬雄一类人物,鄙视苏秦、李斯一类贪图富贵利禄的人,他的咏史,实际是借古事抒写自己的怀抱。
  太康以后,诗史上有永嘉之称。永嘉为晋朝大乱之时。怀、愍北去,典午南迁。当日诗人或写家国之痛,其辞愤激而有馀悲;或把愤世之情,其诗玄虚而慕仙幻。前者是刘琨,后者是郭璞。
  
  △刘琨
  刘琨(二七○~三一八)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年少有诗名。
  永嘉元年为并州刺史,颇有声望,后为刘聪所取,父母俱遇害。愍帝时拜大将军及司空,都督并、幽、蓟三州军事,复败於石勒。遂与幽州刺史鲜卑段匹联婚立誓,共戴晋室,后以嫌隙为段匹缢死。我们看了他晋书中的传记,知道他半生戎马,很想做一番事业,只是大势已去,遭逢着那困穷的境遇。发之於诗,令人有故宫禾黍之悲,英雄末路之感。强烈的爱国思想,贯穿了刘琨的作品。在答卢谌书中,将他的心情说得非常清楚。他说:
  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怪厚薄拔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自顷张,困於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叹。譬由疾弥年,而欲一丸销之,其可得乎?夫才生於世,世实须才。......天下之宝,固当与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耳。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作妄作也。
  可知刘琨原来的思想,也是属於老庄一派。后来的现实生活和穷困的境遇,以及在外族压迫、国破家亡的环境中所受到的苦痛教育,使他的思想起了转变。
  横厉纠纷,群妖竞逐。火燎神州,洪流华域。彼黍离离,彼稷育育。哀我皇晋,痛心在目。(答卢谌)
  心情悲愤,情感激昂。再有扶风歌一首,是他的代表作。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莺繁弱,右手挥龙渊。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冷冷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去家日已远,安知存兴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麋鹿游我前,狷猴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禾黍之悲,末路之感,表现得深刻而又沉痛,令读者一面悲怀当日的离乱,同时又寄与作者以同情。这种雄峻清拔的诗风,在当代诗人里是少见的。诗品说他:“善为凄泪之辞,自有清拔之气。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这批评算是很确切了。
  
  △郭璞
  郭璞(二七六~三二四)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先后入於殷,王导的幕下,元帝时,为尚书郎,后遇害於王敦。他学问渊博,文彩斐然,无论辞赋诗章,俱为一时名手。著书有尔雅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等,为士林所重。又善阴阳卜筮之术。魏晋的游仙文学,作者虽多,但不能不以郭璞为代表。他有游仙诗十四首。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Т栖。朱门何足荣,未若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可潜盘,安事登€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潘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游仙之一)
  悲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茏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游仙之三)
  这种诗比起刘琨的作品来,内容、风格都大不相同。从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来说,郭璞当然不如刘琨。但是,郭璞的游仙诗,其中固然存在着避世的消极思想,却也抒写了自己不满现实的愤慨情绪,同当日流行的那些“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大有差别。如“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这心情就很明显。
  他和刘琨的思想、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作品,表现在那个离乱时代的两种不同的倾向,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郭璞文才高肆,语言精粹,虽有玄言,诗意尚高。诗品说他“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刘勰说他“景纯艳逸,足冠中兴。”所谓“变平淡”,所谓“艳逸”,都是说明在当日“理过其辞,平淡寡味”的诗风里,他还能够保存诗的美质与情韵。至如孙绰、许询、桓温、庾亮们的作品,近乎偈语,那就更差得远了。
  许询、桓温、庾亮的诗不传,孙绰的诗在残存的文馆词林及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里远保存着几首。晋书本传云:“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於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於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可知许以品格称,孙以文采胜。他的天台山赋虽杂有禅意,然刻划极精,文字也很工丽。我们试看他的诗:
  大朴无像,钻之者鲜。文风虽存,微言靡演。邈矣哲人,测深钩缅。谁谓道远,得之无远。......(赠温峤)
  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野有寒枯,朝有炎郁。失则震惊,得必弃诎。......(答许询)
  由这些诗句,很可看出当日玄言诗的趋势,除了叙述哲理外,还要勉力拟古,於是都变成一种歌诀和偈语了。他另有五言诗秋日,较为佳胜。这种玄虚的诗风,弥漫了东晋的诗坛。风会所趋,仿效日众,於是当日的诗坛更是沉寂了。沈约云:
  “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谢混)大变太元之气。”(谢灵运传论)然我们读殷仲文的诗,玄气未除,谢混之作,清新绝少,并不能使当日的诗坛发生变化,生出光彩。真能独树一帜,卓然成为大家,一洗当日玄言的风气,使诗文重回於意境情韵的,是陶渊明。
  
  ○三 陶渊明及其作品
  
  △陶渊明
  陶渊明(三七二~四二七。据梁启超考证)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散文、辞赋也很有成就,对於后代发生过广泛的影响。他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的动荡时代,是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青年时期是有过壮志雄心的,如“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等诗句,可以看出他的胸怀。他后来同当代的黑暗现实接触,使他的思想生活起了转变。他的作品,个性分明,理想高远,语言纯朴,描写真实,而富於艺术的鲜明形象。
  他的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茂,父逸都做过太守,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照理他家应该是有钱的,但到了他却是非常贫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日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有会而作)
  可见他是过了贫困的一生。但是他不是一个贪富贵利禄的人。他在命子诗中颂扬他的曾祖说:“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又说他的父亲:
  “寄迹风€,冥兹愠喜。”他曾替外祖作传说:“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於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可知他的祖先亲戚,不少是胸怀广阔、品格高尚的人物。这种家庭环境,对於陶渊明很有影响。
  他为人真实。想作官就去找官做,并不以作官为荣;不爱作官,就辞职归田,并不以退隐为高;穷了就去乞食,也不以乞食为耻。他不满意当代的黑暗政治,不顾同流合污,追求自己的理想,保全自己的品质。归去来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於小邑。於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於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这没有半点虚伪,一字一句,全是真实心境的表现。绝不像那些身在江湖、心怀魏阙的伪君子的口是心非,也没有一点故鸣清高藉以钓名沽誉的做作。朱子语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於晋、宋人物。”
  这些话都说得精当极了。他从前做过刘牢之、刘敬宣的参军,但自彭泽令辞官以后,就真的隐了。日兴樵子农夫相处,以躬耕、诗酒为乐,过了二十多年的隐逸生活。
  他的退隐田园、寄情山水,一方面固然由於他的“性本爱丘山”的性格,而主要是由於那时代的环境和他对於现实的强烈不满。东晋的政治本是紊乱,到了他的时代更是黑暗。司马道子及其儿子元显当权,招权纳贿,朝政混浊不堪。那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凤,无耻已极。后来桓玄篡位,刘裕起兵,不久东晋就亡了。陶渊明处在这种时代,既无力拨乱反正,又不能同流合污。看见当日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和统治者的荒淫横暴,自然是痛心疾首。他在感士不遇赋序中说: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这话说得极明显,也说得极愤慨。知道他对当日的政治社会,表现了强烈的厌恶和反抗,逼得他不得不另找寄托生命的天地。他说的“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这都是他内心的真实表白,他实在不能再在那个政治环境下面生活了。后人说他在刘裕篡晋以后的作品,只书甲子,表示他耻事二姓的忠家之情,这实在是腐儒所添的蛇足。他有广阔的胸怀和自己的理想,他仰慕桃花源诗中所表现的空想社会和没有剥削的平等世界。他对於当日君主官僚封建政治的淫奢腐败,早已深恶痛绝,不管司马家也好,刘家也好,都看作是鲁卫之政,没有什麽分别。在那种环境里,无论是晋或宋,无论什麽高官厚禄,都是留他不住的了。
  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道的思想对他起过比较显著的影响。他有律已严正肯负责任的儒家精神,而不为那种虚伪的礼法与破碎的经文所陷;他爱慕老庄那种清静逍遥的境界,而不与那些颓废空虚的清谈名士同流;腐儒附会其忠爱,佛道附会其修养,这都是一些近视,没有看到陶渊明的思想的本质。朱子说了一句,“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於庄老”,害得真德秀之流,苦口辩明。说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而另外一派道释之士,在其诗里寻得一章半句,或言其得道,或称其会禅。这都是愚浅之见,不足为训的。
  陶渊明的作品,继承了汉、魏、正始的传统,而且有独特的风格。他洗净了潘岳、陆机诸人的骈词俪句的习气而反於自然平淡;又弃去了阮籍、郭璞们那种满纸仙人高士的歌颂眷恋,而入於农村生活的寄;同时又脱去了许询、孙绰们那种满篇谈玄说理的歌诀偈语,而叙述日常的琐事人情。在两晋的诗人里,只有左思的作风和他稍稍有些相像。诗品说他其源山於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应诗传者甚少,我们不容易见其渊源,至於说协左思风力,这是不错的。我们读过他的咏史、招隐以后,再来读陶诗,自然会体会到他们两个的作风,确实有许多近似的地方。
  陶渊明的作品,我们可分作两期来看。他三十四岁那年去彭泽令而退居山林,可作这两期的界限。前者在社会服役,为饥寒奔走,对於当代政治社会,虽已感着厌恶,但他的人生主旨,还没有达到决定的阶段。在前期的诗里,饮酒的歌咏也极少见。在他的命子、怀古田舍、与从弟敬远诸篇里,都以名节互相勉励,似乎还没有离开现实社会的决心。“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悠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饮酒)“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同上)在这些回忆的诗句里,可以看出他当日为贫而仕的心情。所谓“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正是从农村走向社会的道路。他前期的作品,要以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远阻风於规林几首为较好。
  自古叹行役,我令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规林)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兴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陟千里馀。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恁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在这些诗里,他表现出悲叹行役、厌倦仕途的感情,正代表着他前期的心境。
  另有归田园居几首,所写为退隐生活,当是弃官以后所作。
  陶氏后期的作品最多,艺术的价值也更高。“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衣г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这是他后期心境的告白。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詹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戎岁九月中於西田获早稻);“居止次城邑,逍遥自止。坐止高阴下,步止毕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止酒)这是他后期生活的写真。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的阶段,在思想上是要经过长期的斗争和痛苦的社会经验的。他在归去来辞里,坦白地描写他这种心境生活的转变“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实际是在这里作自我否定和批判。
  因此,他的归隐,决非作为“终南捷径”,别有所图;是对封建统治者不再存任何幻想,而具有消极的反抗意义。他归田以后,在劳动实践和农民的接触交往中,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表示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旧既没,新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有会而作序);“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戎岁九月中於西田获早稻);“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在一类作品中,可以看到在陶渊明的笔下,表现出劳动的辛勤,同时也反映出农村的凋蔽面貌。由於他在农村中的长期生活,受到了深刻的体会和实际的教育,就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桃花源的社会。桃花源诗和记在思想意义上说,在当时具有光辉、积极的一面。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一种幻想,同时也受到了老子消极思想的影响。但陶渊明是从反抗、逃避封建暴政开始,再描写出一个靠劳动生活、互助互爱,没有剥削、没有等级制度的社会,所谓“春蚕收长丝,秋孰靡王税”,这就接触到农村问题的核心。只从这一点,可以说明陶渊明的思想,已经突破了时代的水平,而具有积极意义。淳朴的农村生活,秀美的自然景色,对於他的诗歌语言和艺术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少无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纲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同上)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茶锄归。道狭草木长,夕г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顾无违。(同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兴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们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
  燕月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指危冠,猛气动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巩,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不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逐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咏荆轲)
  这些都是陶诗中艺术风格鲜明的作品。在这些作品里,反映出陶渊明思想的实质,表现出对统治阶级和现实的不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同时通过他自己的真实感受,描写出农村的自然景色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他的文学语言,是质朴自然,清简平淡,而其特色是以上力造平淡,於精炼处见自然,所以高人一等。陶渊明除诗歌以外,其他如归去来辞、情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诸篇,都是著名之作。在这些作品里,同他的诗篇一样,表达了他的思想和生活态度的高尚;同时,他又以淳朴的语言,摆脱陆机、潘岳以来华美的藻饰的文风,而在散文、辞赋方面独具风格。
  前人虽称隐渊明为田园诗人,评他为“隐逸诗人之宗”,但陶渊明并不是静穆的化身,并不是闭眼不关心现实的人。在赠羊长史、咏荆轲、以及拟古、咏贫士和读山海经诸诗的某些篇章里,是可以体会到陶渊明的关心时事和悲愤的感情的。赠羊长史为刘裕伐后秦、灭姚泓,送羊松龄赴秦川而作。“贤圣留馀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关怀故国,溢於言表。岂於言表。读山海对精术、刑天、夸父一类的神话英雄,致以仰慕之情;拟古诸篇,大都伤时感事之作,咏贫士七首,借古代的贫士,抒写自己的情怀,咏荆轲慷慨悲凉,令人振奋。但我们也并不否认,在陶渊明的作品里,也存在着乐天安命的消极因素。鲁迅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题未定草)这意见是很正确的。我们不能片面的孤立的来看一个作家。在陶渊明的思想里,有现实的积极性,也有避世的消极性,有浓厚的幻想,也有深刻的矛盾,由於这些构成了陶渊明悲剧的根源,形成陶渊明作品的精神质。
  古人对於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作了很高的评价,许多大诗人都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沈德潜说:“唐人祖述者,王维有其清腴,孟浩然有其远,储光义有其朴实,韦应物有其冲和,柳宗元有其峻洁,皆学陶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ㄧ语)就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这些大家,都对他表示很高的仰慕;但也有些人专门欣赏他的消极面,欣赏倔那种隐士风度和安天乐命的精神。在这里清代诗人龚自珍的意见,很值得我们重视。“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舟中读陶)
  正如鲁迅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题未定章)可见一个不同思想不同生活境遇的人,会在陶渊明的作品里接受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