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周诗发展的趋势及其艺术特徵

  
  ○一 诗经时代的社会形态
  
  农业经济是西周社会生产的主业。由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诸诗篇看来,周族很早就从事农业,同时也暗示着他们是靠着农业而与兴盛起来的。生民篇中所描写的后稷,出生是那麽神奇,从小就懂得各种农产物的种植,并教导人民耕种,这位周族的祖先,便成了农神。再如公刘的居豳,古公父的居岐山,都因为从事农业而得到发展和进步。到了文王时期,农业更加发达,财力日益丰富。史记周本纪中说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而教化大行,这正是农业经济助长社会发展的说明。他於是先把四周的大戎、密须、耆国、崇侯虎诸部落征服,进一步向中原发展,由岐山迁於丰邑,实行翦商了。这种事业到他的儿子武王,便得到了成功,而建立了周期。
  由上述的史事看来,知道周代的农业,并非灭商以后,由商代承袭过来而呈现着突然发展的。在文王以前,他们的祖先,在关中一带,便从事农业。因为在那里有良好的地理环境,所以农业的进步比较迅速。史记货殖列传云:“关中自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那些地方宣於农业,却是实情。由此可知,周代初期的农业,一面是凭着祖先的经验与良好的地理环境,一面再从那些和他们发生交涉的部族学习农耕的方法,到后来再加以被征服的民族的劳动力的辅助,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为发展农业得到了这种成就,所以周公在周书无逸篇内,一面是赞颂祖先们重农的功业,同时又再三告诫子弟要知道稼穑的艰难,努力求进步,不要荒废了这门业务。在周诗内的七月、信南山、楚茨、甫田、大田、丰年、良耜、周书内的金滕、梓材、康诰、洛诰、无逸诸篇诗文里,都有农事的记载。或记农民的生活,或记祭祀,或说明农业与国家的重要关系。比起卜辞时代的情形来,这时候真可算是农业的茂盛时代。随着农业的发展。工艺和商业自然也跟着走上繁盛之途了。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继续和发展。周朝为了加强政治权力,加强对奴隶大众的统治和榨取,在政治上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组织,并确立了维护阶级秩序的宗法制度。当时一切土地都为周王所有,周王再把土地封给诸侯和臣僚,但他们只有享受权,没有所有权。当日称为“庶人”、“庶民”的广大群众,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大小不同的奴隶主,对奴隶们进行着惨无人道的残酷剥削。驱使他们耕种土地,建筑房屋,制造工艺品,从事各种劳役,将得到的社会财富,供奴隶主们享受,过着荒淫的寄生生活。而流汗流血的奴隶大众,衣食不足,生命全无保障,过的是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在这一时期,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由於奴隶大众的辛勤劳动,使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繁荣。
  由於经济生产的发达,思想文化方面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一面制定刑法,同时又提出“德”治,并且制礼作乐,从各方面来加强统治力量。作为拥护天子地位的天神教,巩固父权地位的祖先教,也进一步地带着伦理的政治的观念,在宗教思想中出现了。礼记祭义篇说: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
  一样是宗教,一样是敬神畏鬼,因为时代社会的进展,其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了明显的差别。在宗教发展的初期,由於人民对於自然界的神秘现象与死者灵魂的恐怖,因而发生神鬼的观念,当日的祭祀,不过是享鬼敬神,藉以表示敬畏之情。到了后来,政治家们利用这种迷信去畏服黔首,统治宗族,更进一步产生反古复始的高尚的感情。到这时候,宗教是渐渐地脱离了巫术的迷信,而披上了伦理的政治的衣裳,出现於文化的舞台了。周公在周书君爽篇中说:“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这位周初的大思想家,一面是怀疑天,一面又是尊敬王,他深深理解到利用宗教统治人民的重要作用,而他同时又极力强调人力和政治。依赖天道,操纵政柄,神人结合,表里为用,比起殷商时代来,这种思想是很有不同了。礼记表记上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一个是先鬼而后礼,一个是事鬼敬神而远之。宗教思想进化的形迹,是非常显著的。
  王国维氏在殷商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於殷周之际。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
  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观堂集林卷十)他在这里所指出的与殷商不同的如国家、家族以及宗教的种种制度,正是西周时代的文明。社会基础进展到了这种阶段,人民的思想感情,自然日趋於丰富繁杂,思辨的智力,也更为发达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成熟的哲学与文学,应当代的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而出现的事,是一种合理的现象。在文学上作为这一个时代的代表的,是三百零五篇的诗经。
  诗经本为三百十一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为笙诗,有声无辞,故现存的诗只有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我们虽无法考证每篇的时代,但就其全体而言,约起於周初,止於春秋中期(公无前五七○年左右)。这三百多篇诗,是代表着五百多年的长时代。其中有成、康时期的宗教诗,有史诗、宴猎诗、有厉、幽、平及其他时期的社会诗,有民间的抒情歌曲。在这一个长时期中,政治上的起伏变化是很多的。成、康两代,社会比较安定,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再加上民族矛盾,在当时呈现出日益尖锐和非常复杂的形势。
  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都是在这些剧烈的矛盾斗争中所产生的历史事实。东迁以后,王朝的威望日弱,诸侯吞并,人民穷苦,社会上呈现出极度紊乱的局面。由平王四十九年起,而入於春秋时期。这些兴亡治乱之迹,在三百多篇诗里,大都得到了反映。在思想方面,我们也可看出一种进化的痕迹。周初去古未远,神鬼的至尊观念,还能牢固地统治人心。从诗经现存的作品看来,当时的文学,正是那些为宗教服务的颂歌,代表的便是周颂。后来社会进化,人事日繁,产业发达与政治的进展,於是文学便由宗教的领域,走进宫廷的领域。大小雅中的那些宴会诗、田猎诗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再如那些记载民族英雄的叙事诗,也是属於这一类的作品。厉、幽以后,国势日非。战乱财穷,人心怨乱,昔日尊严的宗教观念,在人心中起了动摇,无论对於天神或是人主,都发出了怨恨的呼声,对奴隶主的罪恶进行大胆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古人称为变风变雅的那些作品,正是这类诗歌的代表。这些作品,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同国风中那些抒情诗,成为研究诗经中的主要部分。
  
  ○二 诗经与乐舞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它们在当日的社会里,大部分却是与音乐、跳舞紧密结合着的。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墨子也说过“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话(公孟篇)。他又在非儒篇内,把“弦歌鼓舞以聚徒,务趋翔之节以观众”的事,当作孔子的罪名。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之可,见於周官,诗之可管,见於二礼,诗之可箫,见於国语。由此可知诗经在古代与音乐跳舞的关系的密切了。因此有许多人把诗经看作是古代的乐经。明代的刘濂在乐经元义中说:“六经缺乐经,古今有是论矣。愚谓乐经不缺,三百篇者乐经也,世儒未之深考耳。”(律吕精义内篇五引)郑樵在乐府总序中说:
  古之达礼三:一曰燕,二曰享,三曰祀。所谓吉凶军宾嘉,皆主此三者以成礼。古之达乐三: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所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三者以成乐。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而非用以说义也。古之诗今之辞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诵其文而说其义可乎?不幸腐儒之说起,齐、鲁、韩、毛各为序训而以说相高,汉朝又立之学官,以义理相授,遂使声歌之音,湮没无闻。然当汉之初,去三代未远,虽经生学者不识诗,而太乐氏以声歌肄业,往往仲尼三百篇,瞽史之徒例能歌也。奈义理之说既胜则声歌之学日微。(通志乐略)
  郑樵这段话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认识了诗经和音乐的密切关系与享燕祭祀的功能。主张要从声歌上去研究诗,不要专从义理上去研究诗。义理之说胜,声歌之学日微,於是三百篇的真面目便湮没了,不过,我们必须知道,诗经在古代虽是一些附庸於乐谱的歌辞,但这些歌辞,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诗乐的关系这麽密切,在这里就引起了一个为诗合乐还是为乐作诗的问题。
  据我们现在的考察,时代愈是古远的作品,他与乐舞的关系愈是密切。如颂以及雅中的一部,大都是当代的乐官与贵族知识分子为乐而作的歌辞。南、风诸作,时代较迟,多为民间的歌谣,采集以后经乐官再来配乐,或者有些在民间已有乐谱再经乐官们加以审定的。元朝的吴澄,也有近似的意见。他在校定诗经序中说:
  国风乃国中男女道其情思之辞,人心自然之乐也。故先王采以入乐,而被之弦歌。朝廷之乐歌曰雅,宗庙之乐曰颂,於燕飨焉用之,於朝会焉用之,於享祀焉用之,因是乐之施於是事而作为辞也。然则风因诗而为乐,雅颂因乐而为诗,诗之先后於乐不同,其为歌辞一也。
  他这种意见,在大体上我们是赞同的。风因诗而为乐,雅颂因乐而为诗,无论从那些作品的性质上看,或从其实用的功能上看,都是比较正确的结论。不过我们在这里要附加一句,二雅中一部分的讽刺诗,未必都是因乐而为诗的朝廷乐歌。顾炎武在日知录内,对於这问题也发表过意见。他说:
  鼓钟之诗曰:以雅以南。子曰:雅颂各得其所。夫二南也,豳之七月也,小雅正十六篇,大雅正十八篇,颂也,诗之入乐者也。邶以下十二国之附於二南之后,而谓之风;鸱以下六篇之附於豳而亦谓之豳,六月以下五十八篇之附於小雅,民劳以下十三篇之附於大雅而谓之变雅;诗之不入乐者也。(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
  顾氏这种说法,也不可尽信,变雅入乐,固有可疑;至於说国风不能入乐,很难令人相信。其中或有一部分是如此,但大多数是入过乐的。古代的诗经,因为与音乐跳舞紧紧地接合着,发生实用的效果;到了后来,乐谱的亡失以及音乐跳舞的进化与分离,使得那些歌辞独立存在,保持了文学的价值,大部分作品,成为周代流传下来的最优秀的诗篇。
  
  ○三 宗教性的颂诗
  
  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性的颂诗。这类颂诗以周颂为代表,在艺术形态上,还没有脱离歌辞、音乐、跳舞中的混合形式;在艺术的功能上,正履行着宗教的使命。诗大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郑樵说:
  “陈三颂之音,所以侑祭也。”(通志乐略)又说:“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他们这些话,都是从宗教性的观点,说明颂诗的内容与性质。就形态言者,则有阮元的释颂。
  诗分风雅颂。颂之训为美盛德者馀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岂知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无深义也。何以三颂有样,而风雅无样也?风雅但弦歌笙间,宾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为舞容。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若元以后戏曲,歌者舞者与乐器全动作也。风雅则但若南宋人之歌词弹词而已,不必鼓舞以应铿锵之节也。({研手}经室集)
  他在这里,从体制上形态上来说明颂只是一种乐舞歌辞混合起来的乐歌,是一种过人之见。这些作品,从其性质上讲,是具有戏曲的因素的。如维清、酌、桓、赉、般诸篇,都是象舞、武舞的歌辞。表演的时候,在奏乐歌唱之中,跳舞一定是占着很重要的部分。此外如清庙、维天之命诸篇,祀农的诗如丰年、载芟诗篇,也都是一种乐歌。除音乐以外,一定还得伴着跳舞的。
  周颂的年代,正代表着武、成、康、昭的西周盛世。郑樵说:“颂有武王时作者,有在昭王时作者。必以此拘诗,所以多滞也。”这话是对的。最早的如清庙、维清诸篇,成於武王时,最迟者如执竞为昭王时作。可见周颂的时期,前后有一百馀年。在周颂里,有几篇农事诗;这些诗篇,在表面上看,好像与宗教无关,其实它们都是祭祖酬神的乐歌。噫嘻那首诗,诗序说:“春夏祈於上帝也。”
  臣工、载芟、良耜也都是祭神酬神的乐歌。再如丰年,诗序说:“秋冬报也。”
  在古希腊的文学里,也可看出类似的情形。悲剧起源於迎神,喜剧起源於社祭,都与农事生产有关,如果从这里来看周颂的农事诗,就可以得到深一层的体会。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阙百。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周颂噫嘻)
  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廪,万仪及秭。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
  降福孙皆。(周颂丰年)
  在这些祭祖宗祀社稷的诗里,当日的奴隶们生活,我们还可窥见其馀影。再如臣工、载芟、良耜诸篇,更是真实地反映出奴隶们耕作的姿态及其劳苦的生活。
  这些诗篇成为今日研究西周农业生产的重要史料。君主政治与父权的家族制度加强以后,於是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尊祖敬天的宗教观念理更为进展。天上最尊严的是上帝,地上最尊严的是天子;阴间最有权力的是祖先,阳间最有权力的是家长。这两种观念互相结合推演,祖先也可以配天,於是形成一种上帝祖先的混合宗教,家族组织更成为政治上的主要原素,宗法精神遂成为国家政治上的主要精神了。中庸上说:“明乎郊社之礼,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孟子中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就是这个意思。在这种宗教思想统治人心的时代,祭祀、祈祷一类的事,自然都带着极其严肃的政治意义,为统治阶级所掌握的艺术、哲学,都得屈服於宗教意识之下,在祭坛下面得着其发展的生命了。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丞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周颂思文)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周颂维天之命)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周颂昊天有成命)
  说来说去,自然就只是这一套。在这类作品中,表现出对於上帝的敬畏和祖先的赞颂,呈现着虔诚的宗教感情。这些宗教性的作品,虽说文学价值不高,然而在文学史的发展上,正履行着它的历史使命,而合於当日的意识形态,合於统治者的要求。在农业生产和神权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上,为统治者所掌握的文学艺术,从巫述迷信变为宗教仪式,继续其实用的功利的任务。我们如果把卜辞、易经看作是巫术文学,那末颂雅中的舞曲、祭歌,正是从巫术的行动变为宗教仪式的作品。
  同这种宗教诗歌的性质相同的,还有商颂与鲁颂。鲁颂是前七世纪的作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关於商颂的时代问题,有在这里稍稍叙述的必要。据国语鲁语说,商颂原为十二篇。但在诗经里只保留了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五篇。
  这些作品都是祭祖天的颂歌。玄鸟、长发二篇具有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结合的特点,而富有商族史诗的因素。照毛诗序的意见,商颂是周代乐官保管的殷商乐章。
  如果这些话可靠,那末在易经以前的卜辞时代,这种作品便产生了。但从文字的历史与文学思想来说,这都是不可信的。在国语鲁语和史记宋世家中,或是暗示,或是明说,都以商颂为宋诗。近代魏源、王国维诸人,更从地名、国名以及文句的形态各方面研究,论证了商颂是宋人的作品。其真确的时间,虽很难断定,说出於前八、七世纪之间,大体上是不错的。因为它们产生的时代,比起周颂来要晚得多,文字技巧受了风雅的影响,较之周颂,自然是较为进步了。其内容与实用功能,虽仍是属於宗教的诗歌,但在文学的发展史上,已失去了周颂的历史性,同后代那些转相摹拟的效祀的乐章,是大略相近的东西了。
  
  ○四 颂诗的演进
  
  颂诗的演进,接着起来的是宫廷的乐歌。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用这样的意见来解释雅,自然是不够合理的。大雅中所表现的未必是大政,小雅中所表现的也未必就是小政。
  郑樵所说的“宗庙之音曰颂,朝廷之音曰雅”,比起诗序的意见,要合理得多。
  他在这里,正好说明了文学艺术在当日统治阶级的掌握下,是由宗庙进入宫廷的。
  虽说现存的雅诗中,看去不全是朝廷之音,这或者由於后人编纂时,窜乱了次序,或者因为合乐的关系,全都归在那乐律相同的范围了。朱熹说:“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陈戒之辞也。及其变也,则事未必同,而各以其声附之。”(诗集传)他这种说明,很近情理。我现在要说的主要是正雅中那此朝会燕飨的作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忄兆,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
  湛湛露斯,匪阳不。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小雅湛露)
  在这些诗里,描写了奴隶主贵族们宴会享乐的生活,不仅内容情感和那些宗教诗完全不同,在艺术上也表现得明显的进步。如“呦呦鹿鸣”的音调的和谐,湛露的文字的精炼,都是前一期的作品所少有的。在这些诗中所出现的已不是上帝祖宗,只是天子、君子、嘉宾一类的统治阶级的人物。钟鼓琴瑟已不是娱神鬼的,而成为娱人的音乐了。再如灵台、伐木、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彤弓、菁菁者莪、四牡、皇皇者华,出车诸篇,都是这一类作品。有的写宴会,有的写赏赐诸侯,有的写慰劳士卒,都是宫廷的乐歌。伐木那篇对於宴会的情状的描写,那是更为生动的。奴隶主的亲友们聚会起来,吃羊肉,饮美酒,奏乐的奏乐,跳舞的跳舞,反映出剥削阶级的享乐生活。像灵台中所描写的,百姓们造起亭台楼阁来,内面养着鹿鱼鸟,安置着大鼓大钟,那都是帝王的娱乐品,绝不是神鬼的娱乐品。不用说,那帝王不一定便是文王,是那些有权有势的统治者。於是就从这时侯起,统治者从神鬼的手裹,分得了一部分享受艺术的特权。
  儿孙们在人间做了帝王,得了无上尊严的权力与地位,过着奢侈的生活,对於祖先们的纪念,除了带着虔诚的宗教情绪举行了庄严的祭祀以外,到这时候,渐渐地有进一步的表现了。把祖先们创造国家的功业和种种奋斗的历史,交织着神话传说的材料,有意识地记述下来,一面作为统治者的楷模,一面为不忘祖先的功德而传给后代子孙们以祖先的影子,这自然是必要的。在这种要求之下,於是民族史诗接着宗教诗而出现了。这类作品,很明显的超越了宗教的阶段,而带有进步的历史观念了。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可称为这种民族史诗的代表作。这五篇诗从后稷、公刘、古公父叙到文王、武王,记事生动,修理分明。周朝的开国史,在这些诗中勾出了一个系统的线索,而成为后代历史家的重要材料。
  生民是叙述后稷的历史,是一首传说的史诗。说姜原祷神求子,后来因踏着上帝走过的脚印便怀孕了,生下了后稷。生下来以后,姜原并不欢喜这孩子,把他丢在路上,牛羊却乳他,丢在冰块上,鸟翼却护他,於是得以养成。后稷生来就有种植之志,一长成人,便发明了农业,瓜果豆麦都知道耕种。后来就在有邰地方成家立业,建立周民族的基础。而他自己便成为周的始祖,农业之神了。
  这首充满了神话传说的诗,虽不能作为信史,但原始社会的影子,却保存得很浓厚。在初民的母系社会里,人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这里只提出母亲的名字姜原来。说他父亲是帝喾(史记周本纪),那是出於后人的传说公刘是后稷的曾孙,是周民族中一位有名的英雄。在公刘篇内叙述他带着粮食兵器、开疆辟土、组织国家的历史。开始是说他到了胥地,经营耕种,很是发达。后来又到百泉,又到豳谷。於是便在那里定住下来了。产业人口日繁,他便做了那一个部族的领袖。建宫室,练军队,定田赋,成立了国家的规模。生民篇中的后稷,完全是一位农神,公刘却是一个游牧时代的民族英雄。在那诗里,活现着一位族长,率领着全族的人民,带着粮食器具在外面过着游牧生活的影子。
  公刘这个人或许是一种传说,但在诗人的笔下,确是表现着相当的真实性的。
  古公父是公刘的十世孙,文王的祖父。周民族自公刘以后,似乎有中衰之象,到古公父才复兴起来。绵一篇,是叙述他迁居岐下一直到文王受命的历史,也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乃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无无,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日止日时,筑室于兹。
  慰止,左右。疆理,宜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代载,作庙翼翼。
  救之ЙЙ,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鼓弗胜。
  立皋门,皋门有伉。立应门,应门将将。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或拔矣,行道兑矣。混夷兑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大雅绵)
  在史诗中这是最好的一篇。规模宏大,结构谨严,叙事很有条理,文字的技巧、音节也很朴茂和谐。一二章写他从豳地迁居到岐下来,同姜女结婚。三四章写他看见岐下这块肥沃的土地,於是筑室定居,从事农产。五六七章写他看见情形很顺利,於是大修宗庙宫室,委任官吏,打算在那里创业了。七八章叙述他建国灭夷,最后是文王受命。这样宏伟生动的叙事诗,在三百篇里是少见的。此外如皇矣是记文王,大明是记武王,我想不在这里多加叙述了。小雅中也有几篇具有史诗因素的诗歌,大都是记述当日的战事。如出车记厉王时南仲的征伐犭严狁,采芑、江汉、六月、常武诸篇,大都是记述宣王时代同蛮荆、淮夷、犭严狁、淮徐诸部落战争的事迹。比起大雅中那些诗来,是时代较后的作品。如果把这些史诗有次序地排列着,那末东迁以前的周民族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个线索来。
  
  ○五 社会诗的产生与文学的进展
  
  自厉王、宣王、幽王到平王东迁的这一历史时期,在阶段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段内部矛盾的复杂尖锐的形势下,西周的统治政权产生了严重的危机,终於走上崩溃衰败的命运。这些暴虐荒淫的君主,对内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暴力的压迫,对外又不断地用兵,使人民大众陷入了无比惨痛的生活境遇。当日的奴隶们除了耕种土地以外,还要包括兵役和各种劳动,筑城防水、营造宫室、参加战争,都是奴隶们对於统治阶级所必须担负的工作。奴隶们在这种种剥削摧残之下,生活日益困苦,真是比牛马还不如。而奴隶主恁藉着政治上的权力,占有了社会上的一切财富,享受着奴隶们辛勤劳动的果实,度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在这种极端压榨极端不平的矛盾尖锐的形势下,奴隶大众对於统治者必然是要怨恨和反抗的。
  还有那些统治阶级内部比较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着这样的黑暗现实,也会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批判。因此自厉王被逐至平王东迁,这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与思想,都起了激烈的动摇。反映着这个动摇的时代的,是那些变风变雅中的社会诗。
  这些诗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剥削阶级的罪恶,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积极进步的历史意义。
  七月虽不是变风,但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生活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中所表现的农夫生活,表面上似乎是安乐和平,内面却是很苦痛的。看他们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时候,男的耕田,女的织布。田中耕种出来的五,机上织出来的布帛,出林中打猎打来的兽皮,都要贡献给公家。自己是无衣无褐地受着寒冷,吃的是一些苦菜,饿着肚皮。“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些公子自然便是那些不事生产的贵族剥削者。“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明明是写那些贵族公子,在春光明媚之下,看中了年青貌美的采桑女子,就淮备抢夺回去的情形。由“何以卒岁”、“女心伤悲”这种真实描写的诗句,将当日奴隶生活的悲惨和精神上的苦痛,表现得非常明白。诗序说七月为周公陈王业之作,自然是后人的附会。这显然是一首描写西周中叶时代的奴隶生活的诗篇。
  比七月更进一步的,是伐檀、硕鼠、黄鸟诸篇,在这些诗篇里,表现出奴隶们愤怒的呼声,和对於剥削阶级的强烈反抗与谴责。
  坎坎伐檀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疤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显。
  逝将去女,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
  黄鸟黄鸟,无集于,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言旋言归,得我邦族。(小雅黄鸟)
  诗的主题非常明确,诗的情感非常激昂。那些奴隶主们不劳动不工作专事剥削奴隶的劳动成果,以图自己奢侈享乐,正如食黍的大老鼠和啄粟的黄鸟一样。
  他们不耕不种,仓库里堆满了粮食,不狩不猎,房间里挂满了兽皮。人民活不下去,只好逃亡,去另找乐土。谁知刚一逃开老鼠,又遇到了黄鸟,正是一样的黑暗。这样不合理的社会,在人民的心里,引起了无比的愤怒。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止,不死何矣?”(风相鼠)这真是从人民心中发出来的反抗,从人民口中吐露出来的咒骂的声音。以重覆回旋的音节,表现极其愤慨的感情,语言朴实,而艺术力量很是强烈。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大雅瞻卯)
  彼有旨酒,又有嘉ゾ。洽比其邻,婚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亻此々彼有屋,蔌蔌方有。民今之无禄,天夭是。哿矣富人,哀此独。
  (小雅正月)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小雅北山)
  这些作品大都出於士大夫之手,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如节南山、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召诸篇,都是这一类作品。诗序说这些诗是刺幽王的,郑笺说其中几首是刺厉王的,不管是厉王是幽王,都同样是暴虐荒淫的君主。
  “家父作诵,以究王讠凶”(节南山)是这些诗的主题。这些富於讽刺性的作品,对当日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罪恶,作了大胆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而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较高的艺术成就。再如民劳、板、荡、抑、桑柔诸篇,也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在上面那些诗句里,当日贫富对立、劳逸不均的社会现象,反映得多麽明显。
  坐食的统治者,不务正业,专事剥削奴隶们的劳动生产,以图自己的奢侈享乐。
  吃好的穿好的,强夺人民和田地。这种不合理的生活,是不能长久下去的。只要一有机会,暴动的革命就会起来。厉王、幽王和平王时代的各种历史事变,主要是由於奴隶们的判离和反抗。
  政治如此黑暗,民众如此穷苦,再加以连年不断的战役,强迫着人民离开家室,荒弃农事,於是人民只有陷於破灭的绝境。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天,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小雅何草不黄)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
  伯兮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顾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顾言思伯,使我心。(卫风伯兮)
  在这些诗里,非战争反劳役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深刻。或写征人的怨恨与叹息,或写少妇的悲苦与相思。用着沉痛而优美的文句。和谐的音调,描绘苦痛的生活和激越的感情,反映出民众强烈的反抗意识,成为抒情诗中的杰作。东山、采薇二诗虽不是变风,而其描写征人之情,怀乡之念,细致深刻,极为动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微)。这是何等的沉痛,而诗歌的语言艺术,又是多麽的优美!
  我们读了这些作品以后,当日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民间那种妻离子散的影子,都活现在我们的眼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有免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化)。
  (王风免爰)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邶风式微)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小雅大东)
  在这种连根腐烂的状态下,自然是要走到国破家亡的地步的。有的看见禾黍,发出国破的悲吟,有的生逢乱世,发出伤时的哀感。阶级分化愈来愈激烈,旧的贵族渐渐没落,新的剥削阶级露出头面来了。从前的贵族,有些穷得连饭也找不着吃,暴发户却穿上漂亮的衣服,爬上了政治的舞台,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起了这麽大的变动,思想上自然是要跟着发生动摇的。贫穷的那样的贫穷,富贵的那样的富贵,享乐的那麽享乐,劳苦的那麽劳苦,未必都是天帝和祖先们的意思。
  因此,怀疑的思想,也就必然要产生了。怀疑思想的产生,使得从前那种无上尊严的敬天尊祖的宗教观念,不得不发生动摇。宗教观念的动摇,接着便是人的觉醒。天帝靠不住了,祖先靠不住了,一切都靠不住了,无论什麽都得靠自己。因为自己是一个人,人才真是有意志、有思想、有能力的主宰。人权的思想就在这个怀疑时代萌芽了。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小雅雨无正)
  昊天不佣,降此鞠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邶风北门)
  从前那种尊严的天帝,现在在人们的心灵中,起了激烈的动摇。接连地发生着天灾人祸,使得百姓们无以为生,可见天帝只是一个没有灵验的偶像,还信仰他、尊敬他、畏惧他什麽呢?於是怨恨的怨恨,责骂的责骂,比起当初那种“临下有赫,监视四方”的皇天上帝来,现在这种可怜的状态,真令人有式微之叹了。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小雅小弁)
  父母生我,胡俾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小雅正月)
  不仅对於上帝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连对於祖先的崇拜也发生怀疑了。从前把祖先看作是一个家族的保护神,所以那样郑重地去祭祀。一到乱世,他什麽事都不管,才知道从前是受了骗。他的本领,正如上帝一样都是靠不住的。在宗教观念动摇、怀疑思想兴起的时代中,便发现了人的存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何草不黄)人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如何老是在旷野上供人驱遣呢?“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尊沓背憎,职竞由人。”(小雅十月之交)这真是对於人权思想的大胆宣言。这声音叫喊得多麽有力量!天帝没有权威和本领,任何事物要得到解决,非靠人力不可。在这种状态下,於是“天道远、人道迩”、“民为贵、君为轻”的人权思想渐渐地滋长起来,神鬼的尊严,不得不趋於衰落了。
  从诗经中的作品来看,文学经过了宗教的仪式与宫廷娱乐的阶段,而入於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时,取得了飞跃的进步。对於社会与民生,文学开始担负起更大的斗争任务。“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巷伯)“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吉甫作诵,以赠申伯。”
  (大雅崧高)由这些话,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都是有所为而作,或是赞美,或是讽刺,已经把作者的思想放进到作品里,同从前那些专为媚神、媚鬼、媚人的歌功颂德的作品比起来,这些诗都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政治倾向。在艺术上,无论形式与辞藻,那进步的痕迹,也非常显明。形式的整齐,音节的和谐,文学的修炼,描写的细致,都远远超过了前阶段的作品,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 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在口头文学时代便是有了的。它的产生,还在宗教颂歌以前。不过因为它们开始只在口头歌唱,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比较晚了。国风、二南中大多数的抒情歌曲,是诗经时代较后的产品。
  诗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是传统的文学思想的一种解释。朱熹的意见是较为当的。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於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诗集传序)他在这里说明了两点:一,风大部分是民间的歌谣;二,风的内容,大都是男女言情之作。他这种解释,使我们认清了风诗的来源和内容。其次关於周南、召南,古人也各有不同之见。多数人以地言南,故南诗属於国风。另一些人如宋代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考古编)之流,则主张南只是一种乐名,可与风、雅、颂并列,故诗应分南、风、雅、颂四部。到了清朝如陈启源在毛诗稽古编中,魏源在诗古微中,都发出了反驳的意见。清胡承珙说:
  总之,南以地言者,乃采诗时编部之名也。以音言者,又入乐时编部之名也。
  二者不同而亦不相悖。(毛诗后笺)
  他这种双方顾到的方法,可算是最取巧的了。不过无论怎样,二南诗的产地,是在河南南部和江汉一带的地方,其内容、风格与时代,同国风中的作品,大体是相同的。南、风中的诗篇,绝大部分是民间的抒情诗。正如郑樵所说,国风是风土之音。在那些作品里,表现着人民的劳动生活以及健康而又热烈的爱情。音调优美,回旋反复,语言生动自然,富於艺术的感染力量。
  十亩之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子泄泄兮,行与子逝兮。(魏风十亩之间)
  采采苡,薄言采之。采采苡,薄言有之。
  采采苡,薄言掇之。采采苡,薄言捋之。
  采采苡,薄言衤吉之。采采苡,薄言衤颉之。(周南苡)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郑风狡童)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郑风野有蔓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母之言,亦可畏也。(郑风将仲子)
  这些诗的意义都是非常明显的。在美丽的文字与和美的音律中,把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生动巧妙地表现出来。将仲子一首全诗三节,重叠婉转,曲折地描写一个追求爱情的女子的矛盾苦闷的心情。再如卫风中的氓,更是一首抒情叙事密切结合的非常优秀的诗歌。诗中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悲苦命运,通过回忆的叙述方法,表现出爱情悲剧的过程。一面强烈地谴责了薄情男子的恶德,同时对旧礼教表示了反抗。全诗六章,一幕一幕地开展,一段一段地紧张,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染了自己的感情,描写细致而又真实,形象非常鲜明,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这些情诗,在后代儒家的眼里,曾给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曲解。到了东汉儒家思想在学术界成了权威的时候,就产生了卫宏的诗序。后汉书卫宏传里说:“宋从(谢)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於今传於世。”在这里,把诗序的作者时代及主旨,都说得非常明白。而后代儒家要故意抬高诗序的地位,也就是要抬高诗经在经典中的地位,於是发生是子夏所作的各种说法。诗经本身的文学价值,却降为诗序的附庸了。
  诗经所代表的是一个五百多年的长时代,那些作品非一人一时所辑成,由多人、多时慢慢地收集起来,方成为这样一本集子,毫无疑问,孔子是整理过的。
  时代最早的是周颂,次为大小雅,再次为风。这是从大体上说的,并不是每篇都是如此。在那个长时期中,政治状态、社会生活及宗教思想各方面的演变,在许多诗篇里,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七 诗经的文学特色
  
  诗经是中国一部最早的诗歌选集,它在中国文学历史上,保持着崇高的地位,对於后代文学,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何以能造成这样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必须明了诗经在文学上的特色。
  
  ※一、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最大的特色,是在诗歌创作上初步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早期的宗教诗与宫廷诗,虽说大部分是祭祀鬼神、歌颂统治阶级和表现他们享乐生活的作品,但在二雅、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有的是劳动与爱情的歌唱,有的是被压迫阶级困苦生活的描写,有的是对於黑暗政治的讽刺与批评,有的是对於神权的怀疑与反抗。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富於现实性和人民性。如七月、东山、采薇、伐檀、硕鼠、黄鸟、何草不黄、伯兮、氓、行露一类的诗篇,都是思想和艺术高度结合的作品,还有许多情感健康、艺术优美的抒情歌曲。关於这类作品的思想价值,我在上面第五、第六两节里,已作了较详的叙述,此处不再重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是这些歌唱,都不是对於神鬼、宫廷的歌颂,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娱乐,而是为了更崇高的任务,而具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积极斗争的社会意义。“家父作诵,以究王讠凶”(小雅节南山);“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何人斯);“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魏风园有桃);在这些诗句里,明确地说明了那些作家创作诗歌的严肃态度和政治倾向。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於后代诗人的影响很大。后代的诗人能继承和发展这种精神的,诗歌就更有生命,更有光辉。古代的文学批评家,都是以诗经的风、雅,作为品评诗歌和标准,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二、诗经的形式
  诗经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也很有成就和特点,对於后代的诗歌起了很大的影响。
  诗经保存了浓厚的民歌特色,大都用重叠反复的章法,朴素和谐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其形式虽以四言为主,但有各种长短不齐的句子,错综变化,出於自然,使得诗歌的形式,活泼自由,不受拘束。诗经中的句型,有二字句至八字句。如:
  二字句:“鱼丽於{留},尝鲨。鱼丽於{留},鲂鳢。”(小雅鱼丽)
  三字句:“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召南江有汜)
  四字句:例多不举。
  五字句:“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召南行露)
  六字句:“我姑酌彼金,我姑酌彼兕觥。”(周南卷耳)
  七字句:“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宝之心。”(小雅鹿鸣)
  八字句:“胡瞻尔庭有县兮。”(魏风伐檀)
  在这里可以看出诗经句型的变化无定。后代各种诗体,在诗经里都有了萌芽。
  也有人说诗经里有一字句的,如淄衣中的“敝”与“还”;有九字句的,如昊天有成命中的“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但这种例子特别少。
  诗经产生在几千年前,那时还没有人为的严密的韵律。但声音和美,是诗经的特徵。两三千年前的古歌,大都出於天籁,成於自然。后代研究诗韵的人,如清孔广森的诗声分例,清甄士林的诗经音韵谱,分门别类,举例纷繁,大都是后人的看法。明陈第在读诗拙言中云:“毛诗之韵,不可一律齐也。盖触物以摅思,本情以敷辞。从容音节之中,宛转宫商之外。如清汉浮€,随风聚散,蒙山流水,依坎推移,斯其所以妙也。......总之,毛诗之韵,动乎天机,不费雕刻,难与后世同日论矣。”(见毛诗古音考附)江永也说:“里谚童谣,矢口成韵,古岂有韵书哉?韵即其时之方音,是以妇孺犹能知之协之也。”(古韵标准例言)他们的话说得都很正确。他们明了诗经大部分的作品,是“里谚童谣,矢口成韵”的。
  也明了诗经的作品产生在两三千年前,那时没有韵书,它的韵律,是“动乎天机,不费雕刻”的。但在这种“矢口成韵”和自然和谐的歌声中,已形成了诗歌的初步韵律,已具备着各种各样的韵律的规范,而为后代诗人所取法。顾炎武说:
  “古诗用韵之法,大约有三。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於第四句用韵者,关雎之首章是也,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用韵者源於此。一起即隔句用韵者,卷耳之首章是也,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不用韵者源於此。自首至末句句用韵者,若考、清人、还、著、十亩之间、月出、素冠诸篇......,凡汉以下诗若魏文帝燕歌行之类源於此。自是而变,则转韵矣。转韵之始,亦有连用隔用之别,而错综变化,不可以一体拘。”(日知录古诗用韵之法)风、雅中的许多诗篇,在音节上那样美丽,就是因为它们掌握了音韵的自然与和谐和规律。两三千年前的古代,我们的无名诗人,就能在音节上创造出这样高的成就,实在是惊人的。
  
  ※三、诗经的语言
  在诗歌语言的融铸与锻炼上,诗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加工提炼,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纯美,在写景、言情、叙事各方面,都得到了精深的表现力。
  诗经中使用多样的语助词,不仅使诗的形式、音律增加了美丽,而且使诗的情感增加真实与力量。如:
  之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召南鹊巢)
  乎字:“是究是图,其然乎”!(小雅常棣)
  者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也字:“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邶风旄丘)
  矣字:“陡彼且矣,我马疒者矣。我仆矣,云何吁矣。”(周南卷耳)
  焉字:“嗟行之人,胡不此焉;人无兄弟,胡不焉。”(唐风大杜)
  哉字:“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邶风北门)
  兮字:“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风系鼓)
  只字:“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风柏舟)
  且字:“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郑风山有扶苏)
  思字:“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止字:“既曰归止,曷又怀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齐风南山)
  其字:“彼人是哉,子曰何其。”(魏风园有桃)
  乎而字:“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齐风著)
  只且字:“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王风君子阳阳)
  这些语助词,无疑的都是当日民间的口头语。把它们用在诗里,不仅音调美丽,而且表现思想感情也更为生动曲折。有的是表惊叹,有的是表疑问,有的是表欢欣,有的是表悔恨。由於这些语助词的使用,使得那些诗篇更接近口语,更接近自然,显示出诗经民歌的特色。唐成伯瑜说:“‘已焉哉,谓之何哉!’伤之深也。‘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加乎而二字为助者,悔之深也。
  ‘其乐只且’,美之深也。”(毛诗指说文体)可惜这些口语,到了后代都成了文言中的专用品了。
  诗经的语言,在描写方面,表现了很高的技巧。写景的如“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周南葛覃)前三句写葛,后三句写鸟,萋萋的颜色与喈喈的声音融和一片,真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描写人物的如“手如柔荑,如肤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屡。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在这些诗句中,人物的形态与性情,一齐涌出,把作为古代妇女的美的特征也刻划出来了。再如无羊中的描写羊群的形态,东山中的描写征人的心理,氓中叙事的生动,伯兮中抒情的婉转,都达到了高度的描写技巧。
  诗经更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叠句的各种形式,增加诗歌的音律和修辞美,去表达细微曲折的感情和自然界美丽的形象。叠字运用的巧妙,尤为诗经的特色。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小雅车攻),“湛湛露斯,匪阳不,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小雅湛露),“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郑风风雨),这样的例太多了,不能多举。由於叠字巧妙的运用,使诗中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使自然界的景色表达得更为生动。如关雎诗中,关关是叠字,窈窕、辗转是叠韵,参差是双声。卷耳诗中,采采是叠字,顷筐、高冈、玄黄都是双声,崔嵬、虺ㄨ都是叠韵。再如硕人末章运用六叠字,鸱末章运用五联绵词,都是值得注意的。这种修辞造句的方法,这种诗歌语言形容的技巧,对於后代的诗人,起了很大的教育意义。刘勰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淋淋扌疑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要々学草虫之韵。皎日ィ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雨字穷形。
  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文心雕龙物色)在这里显示出诗经在语言艺术上的伟大创造性,在两三千年前,我们的无名诗人,在诗歌语言艺术的创造上就有了这样的高的成就,只有使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诗经的文学特色,在於通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有比兴,有寄托,有内容,风格朴素自然,音调和美,保持了民歌的特色。在许多优秀的作品中,表现了思想与艺术结合的完整性。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成为非常宝贵的遗产,对於后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