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红楼梦》

  一、曹霄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一)曹雪芹家世及生平
  曹雪芹(1715?一1763?),名霑,字芹圃,号雪芹,满州正白旗人。祖先原是汉族人,明代末期被编入满州正白旗,身份是满州贵族的家奴。
  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开始,曹家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又因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有诗人,书法家,藏书家兼校勘家之称的祖父曹寅曾为康熙的"侍读",所以曹家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南巡六次,有五次驻骅曹家,使曹家在江南显赫非常。康熙死后,雍正下令抄没其家产,从此衰败下来,全家迁居北京。乾隆接位后,、曹家略有复兴,但不久又遭"巨变",终至一蹶不振。
  曹雪芹少年时代曾在金陵度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六年随家归京长大。他性格坚强,孤高傲岸思想敏捷,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才华。后贫居北京西山,靠朋友接济和卖画度日。终因积劳成疾,加上爱子夭亡感伤过度而与世长辞,终年不到50岁。
  曹雪芹的家庭,比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更能充分地体现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和"书香门第"的特点。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更便于他认识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同时也给他的思想打上了贵族阶级的烙印。他眷恋过去的贵族生活,又产生了空幻悲观的消极思想;二是他家从豪贵而彻底落为贫困,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对下层劳动人民有了一定的同情和了解,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是这个家庭也给了他较高的文化素养,使他有可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
  (二)《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1、创作与修改。《红楼梦》是曹雪芹贫居北京西山时创作的。从乾隆六年开始动笔,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大约初稿题名为《风月宝鉴》,以后又用过《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石头记》等名称。
  2、关于续书。学术界一般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主要是由高鹗续补的。它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悲剧,成功地处理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使得故事完整,便于流传。但安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歪曲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损于小说的主题。
  3、关于版本。《红楼梦》的版本分为抄本和活字排印本两个系统。抄本多是带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的八十回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为"脂本"。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甲戌,己卯,庚辰及戚本。排印系统中以程高本为代表。即乾隆56年(1791),57年(1792)由程伟元,高鹗先后两次用木活字排印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分别为"程甲本"和"程乙本",合称为"程高本"。

  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一)主题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化以至全面崩溃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腐朽以及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二)主题的表达
  1、通过贾府衰亡过程的描写,多方面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与腐朽。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浪费惊人。
  (2)精神生活荒淫无耻,腐化堕落。
  (3)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
  (4)家族成员在社会上作恶多端。
  这就深刻而全面地揭露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寄生性和腐朽性,从而提示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2、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展开了全面的抨击。
  (1)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小说把贾府的衰亡史同贾宝玉性格的发展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真实。作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贾宝玉,不是有形的封建社会机构的破坏者,而是无形的封建社会意识的异己者和各种典章制度的怀疑者。
  首先,他断然拒绝走封建统治者为他安排的"仕途经济"道路,同科举制度决裂。
  其次,他厌恶五经四书,蔑视封建纲常,对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作了大胆的否定。
  第三、贾宝玉对于"男尊女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思想与制度,表示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他喜欢女子,赞美女子,实际上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痛心疾首,是对旧的观念,旧的制度,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叛逆与否定,透露出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曙光。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
  首先,他们的爱情既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和否定,又体现了新的恋爱观,即爱情必须建立在以反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性情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近代爱情的若干特色。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们的爱情只能是悲剧的结局,是封建礼教所不能容许的。
  其次,宝玉和黛玉之所以在爱情上是叛逆者,主要的是由于他们在思想上是叛逆者。他们的爱情悲剧实质上是封建制度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红楼梦》就是这样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宝、黛爱情悲剧社会根源,从而显示出它的社会意义。
  总之,贾宝玉是崩溃前夕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临近新的时代的思想倾向的代表。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他对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批判,在于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背叛。
  (2)林黛玉,《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所损害所吞噬了的弱女子。她那多病的体质,寄人篱下的生活,"金玉良缘"对她爱情的威胁,使得她形成了多愁善感、凄苦忧郁,又孤高傲世,坚强不屈的性格。她支持宝玉的叛逆,她对宝玉的爱情成了她整个生命的寄托。她执着地追求这种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情,而对周围隐藏的敌意不得不力加倍小心,还必须同自己内心的封建桎梏作斗争,其爱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极其曲折,艰难、痛苦地成长起来。但封建势力毁灭了他们的爱情,也就结束了她的生命。作者塑造这一形象,不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而且反映了处于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生活希望。
  (3)薛宝钗,封建社会中一个标准的淑女形象。她有动人的一面:美丽的外貌,端庄的风度,出众的才华。也有无情一面:对金钏跳井,尤三姐自杀,她毫无恻隐之心,反而为直接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开脱罪责。宝钗性格中的另一特征是"会做人"。对长者曲意奉迎,对下人则施以小恩小惠。在矛盾重重的贾府中,她如鱼游水中那样自然。她对宝玉有爱悦之情,想登宝二奶奶的宝座,却能按封建原则把这种爱悦之情埋在内心深处。她的一切行为,都自觉服从于封建主义的长远利益,完全失去了人性之光,人性之美。《红楼梦》塑造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制度是怎样地禁锢人性,摧残人性,毁灭人性的;宝钗的结局也是悲剧。从这一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主义已经衰朽到了这样的程度:连它的最忠实的信奉者也不可能得到庇护,只能看着她把整个生命默默地奉献在她所崇奉的封建礼教的坟墓里。
  《红楼梦》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宗法制度以及作为这些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等,都作了广泛的揭露和不同程度的批判。
  《红楼梦》思想倾向的局限性:具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和神秘主义,宿命论我色彩。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红楼梦》总的艺术特色是"天然浑成"。它就象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复杂、自然,、不显斧凿痕迹,达到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精心提炼,逼真而又细腻地描绘家庭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描写,故事情节在发展,矛盾冲突在形成,人物性格在成长,人物关系在显现,思想倾向在流露。
  例如,第六回王熙风接见刘姥姥,这是十分平常的亲戚会面,通过这一场面,着重反映了贾府的势利和豪华,显露了贾府深刻矛盾,并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风姐的那种少奶奶的架势,富贵人家主妇的气派,深于心机的性格,刘姥姥的巴结奉承,老于世故的神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并且,这个小小的场面,又牵动了全书情节的发展,预伏着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不解之缘、甚至还暗示了贾府的下场。
  另外,作者又善于将日常生活的琐事串连起来很自然酝酿成大事变。如同细波相推,汇成大浪,大浪之后又有余浪,波浪翻滚、滔滔不断。
  宝玉挨打是小说中最大的波澜之一。在它出现之前有宝玉与金钏调笑,王夫人逼死金钏;宝玉不读五经四书;与优伶蒋玉函交友;与黛玉之间经过反复试探感情越来越深等等一系列小事件。使得叛逆者与封建卫道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这样,宝玉挨打这一大事的出现就为势所必然了。宝玉挨打是书中两股势力,两种思想的剧烈冲突,既是传统的封建势力对新兴的民主主义幼芽的残酷迫害,又是面临衰亡的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本阶级的接班人而作的最大努力,表现了封建叛逆者虽然力量单薄却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件事惊动了贾府的上上下下,王夫人,贾母、贾环、贾政、宝玉等人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表现。事后引出了宝钗送药、黛玉探伤、晴雯送绢,黛玉题诗等一系列情节,从而使他们的叛逆性格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抄检大观园是小说中又一个大波澜。在抄检之前,有王夫人同刑夫人之间的矛盾,有奴仆们为争取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进行的不同方式的反抗。绣春囊成了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线。抄检大观园,是贾府统治者对奴隶们的一次大规模的围剿和镇压。它集中反映了统治者与奴隶和叛逆者之间的矛盾的激化,也表现了贵族内部的尖锐斗争。在抄检中,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体现出各自的性格。晴雯反抗、探春悲愤,王熙风坐山观虎斗,王善保家的狗仗人势,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抄检大观园,是贾府这个威武堂皇的贵族之家衰落的征兆,是全书整个故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抄检的结果,逼死了晴雯和司棋,赶走了四儿和所有唱戏的女子,促成了芳官、藕官、蕊官的厌世出家,结束了大观园中的欢乐生活。从此,作品中的悲剧气氛越发浓厚了。
  (二)《红楼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1、打破了以往小说塑造人物常用的好人一切皆好,坏人一切皆坏的传统写法,写出了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1)作者常用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逆笔"法,对基本否定的人物反而写出许多外在的优点,如写薛宝钗和玉熙风。对基本肯定的人物却写出了许多外在的缺点,如写宝玉和黛玉。
  (2)善于用"曲笔"写法。即在描写人物时,作者不仅不加评论,而且反面文章正面做;让读者去咀嚼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写贾珍对儿媳秦可卿之死的态度。
  2、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在书中关系亲近,教育相似的人,总是写得性格差异很大。如宝玉与贾环,袭人与晴雯,凤姐与李纨等等。这些性格不同的人物互相对比,相得益彰。作者又善于将性别相同,性格、年龄相近的人的细微的性格差别写出来,使之互相衬托,又不会混淆。
  3、《红楼梦》比中国以往小说更注重人物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很好地服务于人物性格塑造。"风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潇湘馆和富丽堂皇的怡红院,都是主人公性格的陪衬和补充,达到了人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典小说很少有人物的心理描写,而《红楼梦》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却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曲子时的微妙心理,第二十九回宝、黛在爱情中产生矛盾后各自的心理活动,都写得生动准确,丝丝入扣。
  (三)《红楼梦》具有复杂而和谐的结构艺术。
  《红楼梦》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单线头链条式的结构方式,采用双线头网状结构。主线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副线是贾府的由盛而衰到彻底崩溃。这两条线又由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和主要的三次做生日来牵合,使全书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还采用了油画式的不断加涂色彩的技法。先用五回书勾画出全书的轮廊,暗示作者创作意图,预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结局。第二步则有层次地展开贾府由盛而衰的全过程以及宝、黛的爱情发展经过。如同油画的层层着色。最后以贾府的崩溃和宝、黛爱情悲剧来收束全书。全书如同一幅背景广阔,布局巧妙,层次清晰,色彩鲜艳,浓淡适宜的大型图画。
  (四)《红楼梦》的语言简洁纯静而又丰富多彩,洗炼流畅而无刻削痕迹,文采斐然而不堆砌辞藻。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不但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而且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合的语言也不相同。《红楼梦》的语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四、《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红楼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高峰。
  (一)它是直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取材创作出来的文学巨著,不依傍其他历史材料和古代文学作品。它所选取的不仅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且是家庭日常生活内容。这就使古典长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红楼梦》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使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红楼梦》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续书大量出现,后来还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为人民群众所欣赏。在《红楼梦》问世不久,研究《红楼梦》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两百年来形成了各种"红学"派别。主要有旧红学派,新红学派和解放后的一些红学派别。现在,红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