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代杂剧的发展

  一、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一)我国的戏曲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成为一种以表演故事为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经历了从孕育到形成、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是不断吸收融汇各种艺术成份和表演形式的结果。
  1、上古时期出现了各种歌舞形式,西周末出现了"俳优"伎艺,汉代出现了"百戏"。这些表演艺术孕育着某些戏曲表演的因素。
  2、唐代是文化艺术全面繁荣的时代。诗歌、音乐、舞蹈的繁荣,词曲、变文、传奇的兴起,参军戏和踏摇娘等歌舞戏的盛、行,从多方面推动着戏曲的形成。
  3、宋金时期,我国的戏曲艺术开始形成。宋杂剧、金院本,南戏,都有若干角色装扮,表演比较完整的故事,已是真正的戏剧形式。金代还出现了诸宫调讲唱形式,其音乐组织丰富多样,规模宏大。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元杂剧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情节复杂、结构完整、人物角色众多的戏曲艺术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二)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此处缺多页182---184) 
  
  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如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较著名的还有宫天挺、秦简夫、乔吉、肖德祥等。
  (三)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1、元代都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杂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它的兴盛发展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如要有演员,观众、剧场、设备等。戏剧的发达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而元朝是商业经济畸形发后社会,出现了许多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因为市民、商贾、吏卒都需要文化娱乐,瓦肆勾栏一类娱乐场所比宋代出现更多,规模更大。众多的观众、遍布各地的表演场所,为戏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从事剧本创作的人也自然日渐增多,因而元代都市经济畸形发展有力地刺激了杂剧的繁荣。
  2、元杂剧的兴盛是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唐宋以来,各种文学艺术蓬勃兴盛,为元杂剧的形成和繁荣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传奇、话本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宋杂剧、金院本为杂剧体制打下基础,大曲、鼓子词、诸宫调等提供了音乐曲调来源,各种舞蹈、武术为杂剧做工表演提供了榜样。元杂剧又以它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使它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获得人们的极大喜爱。
  (2)元代儒家思想统治比较松弛,传统的文学观念有了改变,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过去被正统文人所轻视的戏曲受到各阶层人们的欢迎。加上元蒙统治者的提倡,这对元杂剧的繁荣也有一定影响。另外,元代的统一,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元代文人社会地位卑下,客观上促进了杂剧的兴盛发展。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高压政策,汉族文人饱受压迫,下在"九儒十丐"的卑下地位。他们穷愁潦倒,找不到出路,又不肯屈身于统治者,于是其中一批人就与民间艺人合作,组织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有的还"躬践排场"参加演出。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等许多杂剧作家就都是书会才人。他们是我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作家群。这众多地位卑下的作家长期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目睹了各种黑暗的社会现象,看到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自身也受到政治压迫和生活的煎熬,因而其作品最能爱人民之心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同时他们对杂剧创作和表演的一整套程式特点非常熟悉,因而他们的剧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些"门第卑微"的作家为元杂剧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一些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妇女,在动乱中沦为伎艺人,她们也对杂剧的兴盛起一定促进作用。
  三、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
  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元杂剧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其杰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它深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造诣两方面。
  (一)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蹰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爪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营负荆》等。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沮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有的描写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和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如被誉为"四大爱情剧"的《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以及神话剧《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都有着共同的反封建主题,表现了妇女的愿望和追求。有的揭露男子背义负心,反映妇女不幸遭遇,如《潇湘夜雨》和《秋胡戏妻》。有的反映妓女的悲惨命运和生活斗争,如《救风尘》、《金线池》等。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如《吴天塔》、《东窗事犯》、《赵氏孤儿》等,或寄寓民族感情,或歌颂正义。不少公案剧揭露了官场腐败,赞扬了某些清官。这类作品寄寓理想,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在艺术方面,元杂剧形式新颖独特,在结构情节、人物塑造、戏剧语言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造诣,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是元杂剧创作的主流,但也不乏积极浪漫主义的描写。不少优秀的杂剧作品在描写了人民苦难的同时,还表现人民的反抗斗争,并往往让他们获得胜利;而对那些气焰嚣张的权豪势要、奸佞之徒,则给予应有的惩罚,让他们以失败而告终,从而表达人们的理想。
  2、在结构方面,优秀的杂剧作家多能从"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出发,精心地设置关目,使戏剧矛盾集中,主线突出,情节紧凑而富于变化,因而许多杂剧作品都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元杂剧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这是它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关汉卿、王实甫、康进之、纪君祥等优秀作家,都能遵循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去安排情节,然后又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4、元杂剧的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元杂剧作品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并使之与文学语言融为一体,形成通俗流畅,质朴直率、生动活泼的特色。这是我国文学创作从文言向白话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元杂剧多数作家的语言重本色,如关汉卿、康进之等,部分作家如王实甫、马致远等则较重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