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苏轼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少怀大志。二十一岁考取进士,受到主考欧阳修的赏识。踏入仕途后,历尽坎坷,几次遭贬,还被下过狱,在政治上很失意。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时,苏轼上书神宗,反对新法。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激烈的党争中,感到无法在朝中任职,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后又任密州、徐州、湖州刺史。这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前此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在狱中经过五个月的残酷折磨,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次变故,对苏轼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他在黄州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与田野父老时时相从"。为排解内心苦闷,他这时更多地接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希望从中寻求解脱。他的许多名篇多是在贬官黄州以后写成的。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起用旧党,苏轼被召回朝,相继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等职。这时司马光任宰相,要废除一切新法,苏轼又提出反对意见,主张新法"不可尽废",因而遭旧党排挤打击,再次外调杭州。元祜八年(1093)新党得势,苏轼遭到更严重打击,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次年死于常州途中,时年六十四岁。著作有《东坡全集》--百多卷。
  (二)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当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又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这种复杂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二、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在我国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晚唐五代以来,作为、"小道"、"艳科"的词,主要写男女爱情:离愁别绪。苏轼突破这一藩篱,给词增添空前丰富的内容。凡咏史、怀古、感旧、悼亡、记游、说理等诗文所能写的内容,他都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无所不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人生。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出猎的雄壮场景,下片写要求出战的强烈愿望,塑造了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爱国豪情。《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出色描绘,传达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倾慕与向往,抒发了自己早生华发而功业未就的无限感慨。意境恢宏,情调激昂,成为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是咏月而兼怀人的名篇。诗人由对人生的思索写到悲欢离合的感叹,表现了热爱生活、怀念兄弟的心情,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内容,在前人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还有些题材则是苏轼第一次把它们引入词中来。如对农村风物的描写(《浣溪纱 徐州石潭谢雨道亡作》),对亡妻的悼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这都说明苏轼的词在题材内容上有新的开拓。
  (二)转变了词风。苏轼在婉约正宗之外,别立豪放一派,表现了新的风格。㈠I:城子·密州出猎》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念奴娇·赤壁怀占》激情奔放,气势磅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境界开阔,飘逸洒脱。这些具有豪放风格的词作,为南宋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开出了新路。
  
  苏词也有婉约之作,有的写得幽怨缠绵,有的写得明丽清新,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
  (三)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词为了配合音乐而歌唱,它的格律往往比诗还严。苏轼的词为了充分表达意境,有时就突破了音律的限制。李清照曾批评苏轼的词不协音律,实际上他不是不懂音律,"豪放,不喜剪裁以就音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四)语言上的创新。苏词语言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还运用典故、口语、虚字入词,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三、苏轼的诗

  (一)苏轼的诗现存二千七百多首,大致可分四类:
  1、政治讽谕诗。这类诗揭露了黑暗政治,反映出人民的苦难生活。如《荔枝叹》,揭露了历代帝王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并抨击当朝权贵媚上邀宠的可耻行径,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吴中田妇叹》则写谷贱伤农,揭露了新法的某些流弊。还有的诗或反映赋税的繁重,或谴责官吏贪鄙,·都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表现了诗人敢怒敢言的抗争精神。
  
  2、景物诗。这类作品数量最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方面,善于捕捉住景物瞬间的形象,用艺术手法再现客观景物的情态。如《饮湖上初晴雨后》,写杭州西湖的风云变幻,生动地再现了西湖的风姿。还有的诗,把寻常的景物写得精警动人。如《有美堂暴雨》,通篇写暴雨的形象,气势雄浑,豪犷奔放。更多的景物诗则倾注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如"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安国寺寻春》)展示厂自然界的勃勃生机,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题画诗。苏轼写了不少题画诗,有的摹写画意,有的品评作品,都是诗情画意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如《惠崇〈春江晚景〉》,诗人以生动的诗句,再现了江南生机勃勃的仲春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吴道子画》则不仅再现了王、吴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画面,还表达了自己的美学观点,也写得诗意盎然。
  
  4、理趣诗。苏轼的理趣诗往往通过一种景象描写来说明一种人生哲理。著名的《题西林壁》借写庐山的雄伟多姿,说明了一个旁观者清的观察事物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慈湖峡阻风》以自然界"何处不歧岩"来说明人生道路上处处有艰险,读起来也韵味无穷。
  
  (二)苏轼诗创作特点:
  1、以文为诗,富于理趣。首先表现在章法上的散文化,如:《金山寺》在构思上明写江水,暗写思乡,而结构上则直叙游历,由游金山寺之所思、所见、所感三部分一气呵成。《百步洪》的铺排景物,《吴中田妇叹》的直陈时事,皆是散文章法与笔法。
  
  其次表现为喜发议论,谈哲理。宋诗善言理,苏轼诗更为突:出。如《题西林壁》,《渑池怀子由》、《于潜僧绿筠轩》等篇,或讲认识事物的道理,或抒发人生来去无定的感慨,或讲品德情:操,这些议论皆寓于形象之中,取譬精当,生动警策,发人深省。
  2、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苏轼大量的咏物诗和抒发个人感慨的优秀诗篇,在手法上多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以创造优美境界,增强艺术效果。如《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即通过新奇的比喻唤起人们的联想,以想象中的天然美为湖山增色。再如《百步洪》,连用七个比喻来状船行之快,使诗的形象飞动鲜明。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神奇的浪漫主义境界。
  
  3、风格多样,平易自然。苏轼诗题材广泛,兼备各体。他的七律、七绝精美明快,清新活泼;古体和七言歌行淋漓酣畅,雄浑豪迈;晚年小诗更显潇洒清淡。而各体诗的共同特点是不假司雕饰,不事华艳,往往脱口而出,平易自然。
  
  四、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散文向来同韩、柳、欧三家并称。他多方面汲取前代谓各家散文优点,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独特风格,他的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一)非文学性散文,主要指政论、史论。这类文章,明晰透辞,雄辩滔滔,旁征博引,翻新出奇,文笔纵横恣肆,挥洒自如,如《教战守策》,文章主要阐明应居安思危,教民习武以备战守的道理。开头明确提出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紧接着就援引历史事实,并以养身之道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而后说明战争的不可避免,令人信服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上张。文章说理透辟,论证充分,引古证今,雄辩服人,充分体现苏轼议论文的论辩特色。他的史论文章还常摆脱传统说法,提出新的见解。如《留侯论》,认为张良能辅汉并非神书之力,是因能有所忍,终于成就人事。《贾谊论》则认为贾谊的怀才不遇,是因为他不能"自用其才"。这都具有新意,表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识。
  (二)文学性散文,即记叙抒情文,包括书札、杂文、小品、小赋等。这类文章大都是叙述、描写和议论错杂并用,信手拈来,漫笔写成,生动飘逸,浑洒从容,最足以表现苏轼散文"行云流水""姿态横生"等特色。
  如《石钟山记》,结合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生动地说明了事情需要目见耳闻,不能只凭主观臆断的道理。而对月夜石钟山下阴森逼人的景色描绘,也很有特色。《喜雨亭记》则由破题开端,"亭以雨名,志喜也。"然后叙述无雨时之忧愁和得雨时的欢乐,把"喜""雨""亭"三层意思发挥得淋漓尽致,构思新颖,文笔轻松,意思层出不穷。'《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小品,全文不足百字,但却绘形、绘影、绘色地描写出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表现了浓郁的诗情,充分显示出作者创造意境的艺术才思。
  这类散文就其思想性说,不如某些政论、史论强,但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五、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苏轼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最后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使北宋文学的发展达到最高水平,成为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袖。
  (二)苏轼十分重视文学人才的培养,他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大批作家,被称为苏门四大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未,晁无咎以及陈师道、李之仪等人,都曾得到过他的鼓励和指导,在文学-亡都各有不同的成就。
(三)苏轼在文学上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一直为人们所仰慕。他的策论、史论成为许多科举士于摹拟的范本,其他散文也都表现出"汪洋恣肆"、"行云流水"的独特风格,被后世学者文人所推重。他的诗歌代表了北宋诗的特色,对后代影响也很大。尤其是词,打破了传统题材与风格的限制,提高了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