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 说

  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一、秦代文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的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秦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实行了极端严酷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阻碍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兼之它统治时间很短,因此,在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
  秦代有作品传世并较有成就的作家只有李斯一人。李斯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散文家,《谏逐客书》是其代表作。这篇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奏书,雄辩滔滔,议论精辟,富于气势和文采,是一篇著名的政论文章,对后世影响颇大。

  二、汉代文学
  
  (一)社会概况
  
  秦传至二世,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都长安,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西汉初期,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曾采取了一些减轻剥削和压迫的宽简措施,使社会经济获得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的机会。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刘彻时,社会财富有了巨大的积累,汉王朝已经成为空前统一与强大的封建帝国。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做了不少大事,诸如:实行《推恩令》、《附益法》;却匈奴,通西域,经营西南和西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辞赋,扩建乐府等。这些做法或措施,对汉代文化的发展,均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汉武帝的贪婪、奢侈和残暴,又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因此,在这繁荣昌盛的背后,也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武帝之后,虽然出现过"昭宣中兴"之世,但终于还是日趋衰败。西汉后期,随着土地兼并和赋税徭役的日益加重,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和深化,终于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所推翻。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在洛阳重建了汉朝,史称东汉。东汉前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利民措施,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于是社会经济又繁荣起来。但东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政治日趋腐败,并出现了外戚、宦官两大集团相互争夺政权的激烈斗争,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从此便陷入了长期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了。

  (二)文学概况
  
  汉代文学,上承先秦,下开六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等。其中,司马迁《史记》中的传记散文和诗歌中的乐府民歌,代表着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汉赋(散体大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它是在宋玉赋的基础上,在汉代。"盛中含衰"的社会现实的土壤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汉赋体现了汉帝国的声威和气魄,讽喻了帝王政治上的阙失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政治意义。再者,汉赋在写作手法、表现技巧、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司马相如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的杰出代表。
  
  汉代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政论、记事、抒情议理和史传等几种类型。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且成就最高。贾谊和晁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政论散文,能够抓住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议论风发,直抒己见,不仅有的放矢,感情充沛,且又笔锋犀利,遒劲畅达,富于气势和文采,对后世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记事和抒情议理散文,在汉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作家、作品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的巨著。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又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佼佼者,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朴素自然的语言,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在我囱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也开始兴起,并取得了较大成就。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这组文人五言诗,调子低沉,有的还充满感伤情绪,这是东汉后期动乱现实的曲折反映。《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较之乐府民歌有很大的提高。它语言精炼,描写细致,结构精巧,又不失朴素自然,艺术成就相当突出。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开始走向成熟阶段,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