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7期


甘于等舞台的赵云

作者:杨少强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赵云是《三国演义》大肆渲染的蜀汉人物之一。但真实的赵云既不像关羽、张飞一样和刘备情同兄弟,也一直不算是什么大官。
  刘备打下益州和汉中地盘,自称汉中王时,拜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后左右四将军(三品),但赵云只封了个翊军将军(五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杂牌将军,等到刘备称帝时,关、黄已死,张飞升为车骑将军,马超升为骠骑将军,赵云呢?仍是翊军将军。
  赵云虽然不是个大官,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立下功劳,加上又十分“识大体”,提出的建议多是为整个国家着想,因此职位虽然不高,仍然得到刘备的肯定。
  赵云早期追随刘备时,比较像是君王身边的侍卫长或禁军的队长,有时还身兼贴身保镖,这种职位是要由君王极其信任的人才能担任的。
  有件事可以说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程度:当曹操追剿刘备时,刘备的杂牌军在当阳长阪溃败,妻离子散,有人跑来向刘备打小报告说赵云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顺手拿起身边手戟丢向那个人说:“子龙不可能背叛我!”没多久果然见到赵云抱着刘备的儿子阿斗回来。
  正因为赵云深得刘备信任,因此许多重要家事都会委托赵云来处理,例如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而她带了许多东吴的将吏过来,仗着夫人的势头纵横不法。刘备认为赵云个性威严稳重,必能管理好这些人。
  后来孙权听说刘备西征四川,想先把妹妹接回来,然后准备和刘备翻脸,孙尚香带着刘备的儿子刘禅想回东吴当人质,幸亏中途被赵云截获,如果没有赵云,刘备的老婆儿子都在别人手上,其困境可想而知。
  赵云除了把刘备的家事管得好外,他在关键时做出的决定多从大局着眼,也让人对他识大体的见识刮目相看。
  在刘备刚夺下益州根据地时,当时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将领都想着要海捞一票,于是建议刘备把成都的名田美宅都分配给众将领作为犒赏。身为平定益州有功将领之一的赵云,也是这个建议下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他却劝阻刘备:“要犒赏有功将领,还是等到平定天下,将士们各返回家乡后,再来论功行赏。而且益州人民近来遭遇战乱,最好还是把田宅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后,再来向他们征税,如此以充实国库,最好不要把他们的财产都抢来,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刘备觉得有理,就听从赵云的建议。
  在关羽中了东吴之计而被杀后,刘备为了报仇,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伐吴,当时诸葛亮劝刘备不可攻吴,赵云也和诸葛亮站在同一边。后来,诸葛亮北伐曹魏,却因部将马谡不听调度,导致街亭惨败,当时蜀汉大军几乎分崩离析,惟有赵云的军队还保持完整。
  诸葛亮在事后问了赵云旗下的部将邓芝:“其他部队都溃不成军,为什么你们没有?”邓芝回答:“因为赵将军亲自断后,军需物资都没什么损失。”
  诸葛亮想奖励赵云的功劳,于是把这些军需物资都赏赐给他,赵云推辞:“国家打了败仗,我却获得赏赐,于理不合。还是把这些物资先存放在仓库里,等冬天将士有需要时再分发给他们。”诸葛亮盛赞赵云识大体。
  赵云的官位虽不显赫,处理的又多是刘备所托付的家事,但他不把这当做低贱的工作,屡屡在关键时刻立功,而他做出的建议也从大局出发,让人对他识大体的胸襟印象深刻。最后在正史中,赵云还是和关羽、张飞等大人物并列作传。
  (钟详摘自《三国人物的职场升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