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5期


甘地之陵

作者:顾德宁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2月中旬,印度冬天的黄昏犹如我们的早春,有一丝凉意,更多的却是温暖。
  在老德里朱木拿河畔的一片绿茵草地上,我们见到了印度圣雄甘地的陵墓。
  印度朋友告诉我们,如果远远地从平台上看甘地陵,就不需脱鞋。如果走近,就必须脱鞋。我们立马脱下鞋,与赤脚的印度人一起,沿着当年成千上万悲痛欲绝的印度人送别“父亲”的小路,走近了当年火化甘地之地——今天的甘地陵。四周静谧无声。
  陵墓只是一块平放着的黑色大理石,高约1米,长宽约3米,正方形,石台上放满鲜花,台后有一盏长明灯,昼夜不熄。大理石前镌刻着甘地遇刺命绝时喊出的最后的话:“嗨!罗摩!”罗摩是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塑造的英雄人物。
  平台前放着一个很小的石凳,上面放着人们刚刚撒下的洁白的花瓣。此外,陵墓没有任何装饰,简朴至极,平常至极,与我们看过的那些气势宏大或高屋建瓴的伟人陵墓根本无法相比。我们与一队身穿五彩缤纷纱丽的印度姑娘和穿校服的孩子一起,环绕陵墓一周谒陵,只用了一分钟。
  墓地出口处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甘地1925年所著《年轻的印度》一书所列的“七大社会罪恶”:搞政治而不讲原则;积累财富而不付出辛劳;求享乐而没有良知;有学识而没有人格;做生意而不讲道德;搞科学而不讲人性;敬神灵而不作奉献。
  1948年,当印度人和穆斯林人又开始暴乱冲突时,甘地开始了他的第14次绝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战之后他才会进食。他的“自残”使局势一度稳定。但在1948年1月30日,刚结束绝食的甘地被一位印度教狂热分子枪杀。
  在后来的审判中,凶手自称:“在我开枪前,我真心祝福他,并当面恭敬地向他鞠躬。”希望以一死来换取印度和平的甘地倒地时嘴里只诵念着从心灵深处涌上双唇的“罗摩,罗摩,罗摩”,为凶手祈祷着:我宽恕你,我爱你,我祝福你。这大概也是全世界刺客和受害者之间“最感人”的一次对话。
  在印度被誉为“圣雄”和“国父”的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他为民族独立事业进行不屈不挠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不仅鼓舞着印度人民,也是一笔宝贵的世界政治遗产。
  今年1月30日是甘地遇刺60周年,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致词说:“甘地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宽容和尊重人性的教科书。”今天,当理解、宽容、和谐和非暴力成为人类最迫切和最基本愿景时,在人们一次又一次目睹人类刀光剑影和鲜血流淌后,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这位“赤着上身,剃着光头,一有空就纺纱”的甘地。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联合国要把甘地诞生的10月2日设为“国际非暴力日”的原因。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论甘地:“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甘地陵前说:“我永远把自己与甘地或其他我心目中的英雄相比,但在我应对国家和世界面对的挑战时,我将从他们应对挑战的方法中受到启示。特别是在做长期艰难的事业时,信仰和意志尤为重要,尽管有时存在更简单的选择。”
  在甘地陵入口处有一书店,专卖有关甘地的书和画册,卖书人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看到她,突然使我想起将毕生奉献给印度孤儿、穷人、老人和麻风病患者的特蕾莎修女。老人细心地向我们介绍画册上的甘地,还有甘地的木底鞋、《薄伽梵歌》、假牙和铁框眼镜。此时,我们好像看到一位瘦骨嶙峋和目光渐弱的印度老人轻轻地说:“嗨!罗摩!”
  就像缪塞的诗中所说:“唯有伟人的痛苦才能使我们变得如此伟大。”在甘地陵前,远方来的我们没法不动容。
  (黄志娥摘自《扬子晚报》2008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