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人之初,爱美善

作者:方舟子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新生儿的视力还没有发育好。他们是近视,只能看清楚大约30厘米远的物体——这是哺乳时婴儿的眼睛与母亲的脸的距离。他们也是色盲,不能很好地分辨颜色,对黑白对比强烈的图像更敏感。但是他们却对美丑很有眼力,能够分辨美丽或丑陋的脸庞,并对美丽的脸庞更感兴趣。
  在一项研究中,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系列女人头像的照片,让成年人根据这些头像的美丑程度打1-5分,然后把得分最高和最低的照片一对一对地编成一组,每组照片除了美丑程度不同,其他方面(例如亮度、对比度)都相似。再把它们拿给出生1-7天的新生儿看。一个研究者拿着两张照片放在距离新生儿眼睛大约30厘米的地方,另一个研究者在旁边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新生儿都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美女头像照片。
  从科学的角度看,美丽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意味着“普通”,如果把几百个人的脸混合在一起,将会出现一张非常美丽的脸,所以一张美丽的脸其实是一张最典型的脸。而新生儿对美脸感兴趣,实际上就是在辨认典型的人脸,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让他们一出生就能认识同类。不过,让父母感到欣慰的是,婴儿还是觉得抚养他们的父母的脸最有吸引力,不管是美是丑。而且随着婴儿长大,他们会逐渐意识到人不可全靠相貌。
  婴儿不仅天生喜欢美人,而且似乎还天生喜欢好人,最近的一项研究得出了这个出乎意料的结论。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让出生6-10个月的婴儿看木偶表演:一个木偶(贴一对大眼睛表示是人)在爬斜坡,爬了两次都没爬上,第三次时,来了一个“好人”木偶,把它推上了坡;或者来了个“坏人”木偶,把它推下了坡。表演结束后,把木偶放到婴儿跟前让他们挑选,几乎所有的婴儿都选了“好人”木偶。但是如果把爬坡木偶的大眼睛去掉,让它不再代表人,而只是一个普通物体,然后重复实验,婴儿则不再偏爱“好人”木偶,说明婴儿看重的是“好人”对别人的帮助。
  人们向来以为是后天培养的某些人类情感,例如对美丑、善恶的辨别,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不到一岁的小孩就已经具备了。这个时候的小孩甚至还没有自我意识。人类是在出生后18-24个月时才有自我意识的。
  婴儿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长期的进化已经为他们预备了一套认知模式,让他们一出生就能开始使用,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婴儿的心灵要比我们以为的敏感得多。教训是:如果你想让小孩喜欢你,光对他一个人好还不够,还要对别人也好,而且不能对别人不好,要让他知道你是“好人”不是“坏人”。
  
  (云舒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