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大哲学家有大个性

作者:魏剑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世界上的大哲学家几乎个个都游历丰富、见多识广,惟独被称为“德国哲学革命的先驱”的康德是个例外,1724年出生的他活了整整80岁,却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故乡哥尼斯堡一步。
  康德有42年的工作时光是在讲台上度过的,他上的课多达十数门,除了和哲学相关的课程外,还有矿物学、教育学等,甚至还有“要塞建筑术”和“烟火制造术”。
  他一辈子没有结婚、过着独身而循规蹈矩的呆板生活,每天定时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守时严格到分秒不差,比闹钟还准时,以至于邻居都可以按他的行踪来对钟表。康德饭后散步的习惯风雨无阻。平生只破例过一次,那是因为被卢梭的《爱弥儿》所吸引而决定一口气读完。正因如此。海涅评价康德说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
  康德的著作文字艰深,大量使用抽象的专用名词,面对别人的批评,他说:“文章能够写得复杂不是更好吗?又何必力求简明来迁就读者呢?”
  
  “木头人”黑格尔
  
  黑格尔被誉为“美学上的金字塔”,但是他在耶拿大学做编外讲师的时候却是有名的“木头人”。他盛年驼背,瘦削的脸上始终是严肃的表情,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发呆,有时候思考一个问题竟会让他在原地待上一天一夜。散步时下起雨来他也浑然不觉,一次散步回家时才突然发现一只脚上居然鞋子不见了。
  黑格尔不善言辞,上课经常翻阅笔记,费劲地字斟句酌,结果越是浅显的东西他越讲不清楚,学生于是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木头人”。更好笑的是,他经常记错时间,在别人的上课时间走进教室,打开讲义就开始上课,让师生们哭笑不得。也正因此,选修他课的学生最后落到只有11人。校方也对他很不满意,连副教授的头衔还是歌德出面才帮他争取来的。
  但黑格尔来到柏林大学后却备受推崇,后来还被提升为校长,其黑格尔主义风行一时。年轻的叔本华不服气,自负地要求和黑格尔同一时间上课,并大骂黑格尔是“江湖骗子”,说其哲学“四分之三是胡说八道,四分之一是陈词滥调”,但叔本华最后惨遭失败,听他课的学生最多时只有3个人。
  
  “痛苦动物”叔本华
  
  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自命为“痛苦动物”。他从小厌恶轻佻虚荣的母亲,并由厌恶母亲发展到厌恶所有人,他说:“我从懂事以来,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颇为自得的博士论文居然被身为小说家的母亲斥为“像药剂师开的一张药方”。母子俩自此彻底决裂。
  叔本华的课很少有学生问津,他最为得意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只卖出去100本,其余都被出版商当做废纸处理掉。对此,叔本华不以为然,他说:书本好比是一面镜子,一头驴子照镜子,绝不可能看出一个天仙来。
  他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中,认为“生活在书中比生活在人当中更幸运”。他对人极不信任,从来不肯让拿着剃刀的理发师为他修面;住房子永远挑一楼,为的是便于在火灾时逃跑;他处心积虑地用希腊文和拉丁文记账;他到处藏不多的几个镍币:把贵重衣服都标上假名企图鱼目混珠……
  一次,这个“天才疯子”在植物园和橘子花说悄悄话,管理员看他神情诡异,便过来问他名字,他一脸迷惑地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会多么感激你啊!”
  临终时,叔本华将自己著作的版权授予爱犬阿特曼的后继者。
  
  (悄悄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