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你上网成瘾了吗?

作者:于 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虽然美国精神医学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还未将网络成瘾正式收录为心理疾病的一种,但它确实是涉及人群最广的心理问题之一。算算新浪博客的总点击数,就知道有多少人在无所事事地逛网。
  而且网络的妙处在于它的极大丰富,换句话说,大多数人都能找到自己钟情的那块踏板。爱玩游戏?有网游;爱聊天?QQ,MSN,泡泡,必有一款适合你;是色情狂?那你算找对地方了;偷窥狂,虐猫狂?组织欢迎你。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瘾,网络成瘾者的比率大概在总上网人数的10%以下。科学家说,突然成瘾的人在精神上有缺陷,他们意志薄弱,心灵空虚,一切随取随得的愉悦感都会令他们心神荡漾、情不自禁地放弃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据上海心理卫生学会理事王裕如介绍,2000年左右,就有受网络上瘾困扰的家长来寻求心理帮助。她曾家访过一个大一男生,在房间里封闭式上网,吃喝都由父母喂食。王裕如以心理沟通的方式给出建议:男生在大学里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来打发时间,家长则减轻对孩子的压力等。经过长时间督导,年轻人在大学里多读了一年,后考上研究生,恢复“正常”。王裕如说,受网瘾困扰的求助者都是个例,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治疗方法。网瘾与网迷的区别在于网络是否影响到现实生活,对网络内容本身感兴趣并不能叫做网络上瘾。
  2005年网上有一组数据:我国8400万网民中,11~25岁人群的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人数高达244万,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有5%到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依赖倾向,其中青年人存在网络依赖倾向的约占7%。中国使用者平均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为8.98小时,假期高达21.34小时。网瘾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研究与治疗却多以心理学为基础。
  2003年,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陶然在原先的物质上瘾治疗团队基础上,创办了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并根据临床提出了一套成因、标准与治疗方法。陶然认为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都有关系。网络成瘾与物质成瘾的奖赏机制基本相似:使用网络时间过长,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轻松愉悦感,而下网后会沮丧,出现焦虑及对上网的渴望。长时间刺激,快乐会积累在大脑中,善于记忆的“海马区”将事件的时间、地点记录下来,善于辨别的“杏仁核”评价这一事件是快乐还是痛苦,并组织大脑皮层对这些信息梳理后进行判断。对网络的迷恋就是这样一种判断,当记忆中的网络快感跟不上现实的上网条件时,人就会表现出强迫性的上网欲望。而与物质上瘾相同的是,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呈现短期兴奋。心理与社会原因则包括:在网络中寻求自我实现和归属感,满足好奇心,弥补人际交往的不足,家庭教育与网络过分泛滥等。根据这种成因判断,陶然总结出以下判断网络成瘾的标准:
  1.上网已经占据了你的身心。
  2.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
  3.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4.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惟一办法。
  5.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
  6.隐瞒迷恋互联网的程度。
  7.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
  8.上网后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却仍然忍不住还要上网。
  9.导致睡眠节律紊乱等躯体症状。
  以上有4项符合,同时每天上网时间大于4小时,一周上网时间超过5天,并持续一年以上,伴有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和心理障碍的,则可能患有“网络上瘾症”。但即便符合标准,但并未影响正常生活的,只能称为网迷。基于以上标准,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已经收治了2000多名患者,90%是13~17岁的青少年,男女比例9∶1,30%有吸烟等其他上瘾史,35%伴有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在治疗中心的青少年基地,患者按照“五位一体法”进行封闭军事化治疗:借鉴物质成瘾的方法用药平衡神经内分泌;军训;心理疏导;家庭辅助治疗;世界观再教育。陶然说,来治疗的青少年90%是非自愿,基地也经常出现砸烂玻璃、自杀未果的情况。
  美国学者华莱士提到了网络上瘾者的另外两个特点:受内部控制轨迹的人更容易迷恋网络。人对待控制和影响生活的外部力量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他们完全受环境的支配,如果好事来临的话,就是运气,这是受外部控制轨迹的人。反之,受内部控制轨迹的人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这类人在网络中能获得更多的控制感,更容易被网络吞噬大量时间。另一特点是,网络成瘾的人中大部分网龄都在1年左右,而不成瘾的网络使用者多是网上老手,所谓“网络新兵疾病”。网络新兵不过是一时之快,很快就会激情消退,恢复正常。这样看来,网络本身并无过错,网瘾也无需过分紧张。
  (周亮摘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