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30个字的台词

作者:邓祚礼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A
  
  1948年10月末,在美国西部一个荒凉的沙漠里,正在拍摄一部电影:《英雄的使命》。
  大导演约翰·福特坐在一把折叠椅上,拿起话筒喊:“第137场,鲁迪·博门,现在轮到你了!”
  一个身着骑兵制服的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走到表演场地,立刻躺到地上,头正好对着摄影机。
  三个身着同样骑兵制服的电影明星站在他周围。其中一个俯下身子对他说话:“鲁迪,不要紧张。”
  鲁迪没有作声,只是微笑了一下。他在心里最后一次默念着台词,虽然台词只有30来个字,但他从未这样激动过。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B
  
  他一生曾经开始得很不错。1910年,他20岁,在靠近费城的一个小镇里,就已出了名。他有一副奇妙的嗓子,无论是讲话还是唱歌都很动听,天赋使他很快成了一个名演员。
  不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和同龄人一起应征入伍。当胜利即将来临之时,祸从天降。他和10来个战友去攻打德国炮兵营,一颗炮弹将其他战友都炸死了,只有他活下来。
  医生为他施行了紧急手术。第二天医生对他说:“朋友,我不得不把实情告诉你,你的声带被弹片切断了。”
  伤口一愈合,他就拼命练习发音。尽管护士阻止他,但他还是从不间断。
  在经历许多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有了收获。在喉膜和喉咙肌肉的帮助下,他猛地吹动空气终于发出了依稀可辨的声音,而且让医护人员听懂了他的意思。不过那仍然是一种听起来骇人的声音,一种吱叫、喊叫,非人的声音,但这毕竟已是一种话音。在当时的美国他成了独一无二的没有声带也能讲话的人。
  
  C
  
  出乎意料之外,鲁迪的演员生涯得以继续。20年代初,哑声电影诞生了。既然不能演戏,就转行演电影。请鲁迪演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只请他演小角色,不久就请他担当大角色。
  在无声电影里,需要夸大面部表情和动作,这正是鲁迪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情。因此,鲁迪在摄影机面前总能熟练地用眼神和姿态,明白无误地表达其他人往往只能用语言才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他这个没有声带的人却在电影里演得最为逼真。电影赋予了他新生命,在摄影棚里,他最终又能和其他人平起平坐了。摄影机一转动,那些有着好嗓子的演员只好和他一样用他们的手、腿、身体、眼睛和整个面部的肌肉表达剧情。与命运截然相反,残疾帮了他的忙,很快,他成了一名大演员。
  
  D
  
  然而20年代末,有声电影诞生了,这一来,作为一个电影演员,需要有副好嗓子才行了。
  这对鲁迪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不能离开电影事业,电影是他的生命,他需要摄影棚内那种气氛和摄影机那轰轰的转动声。
  鲁迪成了一名配角。他穿着各个时代的服装,扮演过多少过路人;扮演过多少毕恭毕敬端着盘子的饭店小伙计;扮演过多少从背后挨了一刀的哨兵……所有这些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角色,没有讲过一句话。每一次,他都是难过地离开摄影棚,甚至不敢和那些过去是他的老搭档现在成了大明星的人握手。
  然而,他竭尽全力想得到一个小小的讲话的角色,哪怕是讲“您好”“谢谢”几个字也行。但所有的导演都拒绝了,因为他所谓的嗓音实在太难听了,那声音会毁坏整个一场戏的。最后,他请求大导演约翰·福特。
  福特想了想说:“好吧!我的老伙计。”
  
  E
  
  于是他被福特安排在电影《英雄的使命》里演一个受了致命伤的美国骑兵,临死前讲30个字的最后遗言。
  福特下令:“开始!”
  “别管我……连长,请原谅我的大胆……可我是按骑兵的伟大传统……”
  他拉扯着嗓子,用尽全身气力抠出23个沙哑的声音来。突然,他失声大恸——这特别的表演是原剧本所没有的。其他三个演员——三个电影明星此时再也掩饰不了自己激动的感情,摄影机对着他们颤懔的面容。鲁迪用尽最后力气抽动着喉咙的肌肉,挤出台词中的最后7个字:“完成了我的使命……”
  鲁迪再也不做声,他演的角色死了。其他三个演员按剧本事先规定的那样,向死去的骑兵缓缓地脱下军帽。此时,静悄悄地站在荒漠中的其他人——演员、群众角色、技术人员仿佛感到他们脱帽不是向死去的骑兵而是向鲁迪致以崇高的敬意!
  (白枫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