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7期


野牧

作者:符 号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墨尔本通往菲利浦岛的高速公路两边,是连绵起伏的牧场。奇怪的是300公里的行程中没有见到一位牧羊人。问导游,人呢?导游说到镇上喝酒享受生活去了。牧场难道不住人?答,牧羊人一般都不住在牧场。那么谁来照管这些牲畜?答,平日里羊群根本无人照管,也不用照管。问,不担心被野兽叼走?答,澳大利亚没有虎狼一类凶猛的肉食动物,不必担心。问,没有人将羊盗走吗?答,良好的社会秩序,让所有的牧场主从来不担心会丢失一只羊羔。那么如何让羊群早出晚归呢?答,在这里没有“早出晚归”的概念。为什么?因为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它们都露天地生活在野外,无所谓“出”与“归”。于是我用“野牧”两个字概括了澳人牧羊的方式————牧场上圈有栅栏,准备水池外,羊就几百上千只地“丢”在牧场上,让它们像野生动物一般生活着,生长着,让它们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渴了饮,饿了吃,乐了奔,乏了卧,自主作息,自由自在。不会受到主人的“关爱”与干预,当然也要因此靠自己去面对刮风下雨和盛夏严寒的适应。
  我的传统的牧羊观念在异域被整个儿“颠覆”了。我从小熟悉的是“鞭儿打在你的身上”式的牧歌,是《诗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画面,是苏武于冰天雪地里与羊群亲密相拥的场景,是班彪“日晻晻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诗句……然而在地球的南半端,我面对的是畜牧大国另一种原始而先进的牧放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地崇信人的力量、人为的因素包括权势的力量,以为无论社会还是自然,从来都可以任人说了算,人定胜天,大地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儿。澳洲的“野牧”却告诉我们,遵循、尊重生物乃至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生活规律,发挥其自身的能量,调动其内在的优势,才是我们赢得更主动更强大的关键之所在。
  (袁海学摘自《工人日报》2006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