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罗布泊的生死排序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这是在大漠深处隐藏了5年之久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包括联合国官员在内的10名科考队员陷入沙漠,而对死亡,他们对每个人进行死亡排列,让活人吃死人,以保证有人能活下来,把考察成果带给人们。
  野骆驼,是世界上仅有的几种活化石之一。因此联合国不惜一切代价要保护这一珍贵物种。为此,1997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了一支考察队,深入到罗布泊腹地,对野骆驼的生活习性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
  1997年5月,中国的赵子远、英国的江古尔博士、肯尼亚的联合国官员、两名木工以及其他的科考人员一行10人,牵着18峰骆驼带着18天的食物向罗布泊腹地进发了。
  到了第15天,考察组完全深入到了罗布泊腹地。这一天,天气特别燥热,气温高达50摄氏度。傍晚时分,18峰骆驼突然不走了,顺势跪了下来,卧在了滚烫的沙地上,大风暴要来了。队员们立即选择了一个较为避风的地方安扎好帐蓬,捆扎好物资装备,解开拴着骆驼的绳索。这时天空突然阴暗了下来,阵阵如雷般的声音向这边滚来,沙尘暴来了,队员们赶忙钻进了帐篷。突然间,风暴卷着沙尘将帐篷吹倒了,帐篷内的所有人全都匍匐在地上,谁也不敢抬起头来,更别说直起腰了,谁敢直腰谁准会被风暴卷向天边。风整整刮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8时左右,风势才渐渐地缓了下来。人们从被沙子掩埋了一半的帐篷中爬了出来,清点物资和骆驼。最糟糕的结果出现了,除了一部分物资装备被大风吹走了外,18峰骆驼踪影全无。队员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赖以生存的所有物资都得靠骆驼运输。考察队员带了18天的干粮和淡水,而此时已是第16天了,全队只剩下两三天的食品。如果不能找到骆驼,而又等不及外援,队员们将饿死、渴死在罗布泊,整个考察小组将全军覆没。骆驼既然逃跑,方向必是有水源的地方,考察队派了两个身强力壮分管骆驼的木工去有泉水的地方找寻骆驼。
  两个木工走了4天,应该是归来的时候了,可他们没有回来!死亡的气息越来越浓,但考察组的队员们仍然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继续对考察的一些成果进行讨论,进行分析,该记录的记录;该测样品的测样品;了解野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要吃哪些植物;分析这里的山川地貌;找准野骆驼的迁徙规律等等。
  就在第4天夜里,无望的队员们开始考虑后事了。他们排了一个死亡顺序表:年龄最大的69岁的肯尼亚联合国官员汤姆博士将自己排在死亡的最前列;66岁的英国的江古尔博士将自己排在了第二位;而62岁的赵老将自己排在了第三位……他们就这么依次排列着,并约定如果谁先死去,大家就先去吃谁的肉,只要有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就一定要把大家的考察资料带回去,请人类历史记住,这是生命换来的珍贵资料,这是生命向人类社会作出的环保宣言!
  另一方面,两名木工一路上顶着烈日,睁着涩涩的双眼寻找着骆驼留下的蹄印。到了有泉水的地方,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要寻找的骆驼,18峰一峰也不少。两个木工迅速地骑着骆驼带着驼队连夜往驻地赶。
  驼队回来了,考察也即将圆满结束,而此时的考察队却已是弹尽粮绝了,粮食和水全部断了。为了保人,考察队决定不顾骆驼的疲乏,立即动身向大本营返回。经过7天的生与死的考验,终于在第7天考察队与一支救援队会合了。
  联合国经过考察以后,在美国对野骆驼的各种样品进行了基因分析,并对考察成果非常满意,他们终于认定了新疆的野骆驼是活化石,是以前驼类的祖先。联合国拨了78万美元建立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保护区,对野骆驼进行保护。现在10个保护机构在罗布泊周边已经建立起来了。
  
  文/沈士学摘自《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