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随笔化作文:改变作文教学的走向

作者:成 浩

成为操作性很强、显性标准突出、切实可行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此体系内迅速成长,进而成为作文高手。语文老师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从有用的角度考虑,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把以批改为中心的传统作文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以写作交流为中心的随笔化作文上来,极大地解放了教师。让师生一起浸泡在写作的海洋中,教师的指导有了实践的依据,也有了充裕的时间研究作文之道,能够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学生作文的走向作出清晰的预判和指导。最终的结果是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一样,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抒写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收获。有位语文教师和学生比赛发表作品,一学期下来师生各发表作品14篇,一时在邹平县语文教育界传为美谈。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语文教学的明白之师迅速成长,县内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在邹平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现场会上,他们崭露头角,影响辐射到省内外。
  这些深刻变化,得益于随笔化作文的诸爹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
  随笔化作文的精髓突出一个“随”字,这就大大解除了人为捆绑在写作上的重重枷锁。陈培瑞先生对“随笔化作文”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感悟,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心,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较好地解决了孩子们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的问题。”当然,这样一种作文教学的理念。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实践,却又与中外文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中的诸如文学的起源、人的表达需要、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许多重大而根本的命题相契合,师法自然。返璞归真。
  随笔化作文的成功。不是写作单兵作战的结果。而是整个大“语文生态园”的环境使然。把语文教学比做一篇文章,如果仅从局部落笔。可能会写出某个精彩的语句或片断;如果着眼于整体来布局谋篇,则会产生一篇佳作(这需要大气魄和大手笔)。仅举一例,初一的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县教研室提倡学生写放胆文,凡字数达到800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建议评为满分卷。这一破天荒的举措和随笔化作文初一阶段“写得出”的目标相吻合,有力地促进了随笔化作文的成长。
  随笔化作文“随心落笔,修改成文”的理念,破除了陈陈相因、沿袭已久的传统作文模式,对作文的理念和实践都是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笔化作文的出现改变了作文教学的走向,破除了人们心中难以消融的坚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维。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传授的植树秘诀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观之,随笔化作文不正是顺应人成长的天性,才根深叶茂亭亭如盖的吗?
  随笔化作文,生命之树常青!
  
  责编 唐河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