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民办学校VS全免费时代

作者:解艳华




  在我国义务教育免费进程中,民办学校在承担着义务教育的责任,却不能享受同等的权利和待遇。为此,民办学校的校长们在困惑,民办学校学生和家长在疾呼,呼吁相关部门能尽快把民办学校纳入到义务教育免费范围内,和公办学校学生一起进入义务教育“全免费”时代,而有一部分人却认为学生有选择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权利,但是国家只能在公办学校实行免费,否则将会出现“凹地效应。”
  
  “我们能享受免费吗?”
  “我们已经接待过好几拨家长来询问这个(义务教育免费)事情了,大部分家长还不了解情况,我们也在关注政府进一步的政策安排。”一位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告诉记者。
  新学期即将开始,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家长正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个新学期,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开始免费了。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这意味着继农村免费实施义务教育后,我国义务教育免费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次会议特别提到两类受教育群体,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接受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学生”。对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对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这意味着仅有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民办学校学生能够享受免费政策。
  “如果义务教育免费不能普及到我们民办学校,这部分费用还得由学生家长来承担,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目前像上述打工子弟学校还没有得到免费的通知。
  因此,政策一出台,立即引来多方关注。大家关注的问题依然是“什么样的民办学校学生能够享受免费?”
  “有的家长以为我们经过审批的合法的学校就是受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其实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哪些是政府委托的,这部分学校数量应该还是很少的。”这位校长以为得到了政府的审批公文,就能心安理得的招收学生了,可是却依然不能享受义务教育免费的“特权”。
  据了解,截至2006年,我国共有4500多所民办普通初中和6000多所民办普通小学,民办小学在校生占小学生总量的3%;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占中学生总量的6%。比例虽然不大,但是已经从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如此众多的学校里面,到底哪部分是“受政府委托”,目前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民办学校学生将去向何方?
  从政策条例来看,此次义务教育免费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公办学校,那么会不会使得民办学校的学生流向公办呢?
  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位学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本都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但是大部分学校接纳学生的能力已经饱和,已经没有空余的资源再接收更多的学生了。”
  “之前在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免费试点的时候,有些家长已经考虑将孩子转入公办学校,但是进入公办学校要进行考试,我们用的课本和教学方法等跟公办学校完全不一样,所以很少有学生能考入公办学校”。一位孩子在当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打工子弟校长告诉记者。他为孩子上学每年需要支付8000元借读费,一般进城务工人员根本就负担不起。
  据了解,自2006年开始国家实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后,就已逐渐出现农民工子女返乡就读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仅朝阳区流动人员子女学校在校生数量就下降了近一万人。
  如果民办学校城市义务教育再没有人买单的话,可能这种情况还会加剧。
  “目前家长和学生甚至连我们对义务教育免费具体如何实施都还不了解,短期内不会出现生源减少的情况,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的生存空间会受到威胁!”一位办学多年的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发出了一声叹息,这些民办学校多年来接收了无数外来务工子女就读,可以说为首都的教育和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按说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助,可事到如今,还是把他们排除在外。
  
  政府的压力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规模为公共教育资源和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北京市朝阳区某负责人算了一笔账。
  近年来朝阳区适龄流动人口子女的规模一直居高不下,远远超出了公办教育承受能力,全区67所农村小学中只有6所学校本地正式生数量超过借读生,合法的民办学校也都基本饱和。目前公办学校已经接收了总数的55.3%,2005年区财政投入教育事业费17165万元,2006年达24524万元,借读生大量挤占了本地学生的教育经费,虽然经费总量投入大,但生均较低,影响了生均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如全区公办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长期处于全市中下水平。但同时仍有27875人在未经批准的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就读。
  但是政府也在积极地响应政策,如北京市2007年下发《北京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规定,市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对接收来京务工农民子女较多的公办中小学和区县给予专项补助,为已批准的专门接收流动儿童少年的民办学校配备教学设备,在流动儿童少年比较集中的地区建设可移动的专门学校,对北京在公办学校借读的务工农民子女免收借读费。
  但是这仍没有解决民办学校学生义务教育免费的问题。
  
  民办学校学生义务教育应该由谁来买单?
  “从道理上来讲,民办学校也在承担义务教育责任,政府应该对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无论在哪就读,都应享受免费待遇”。教育财政专家王善迈教授指着新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说:“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为此,曾有专家和学者提出使用“教育券”的做法,即按照学生流出地的生均教育经费拨付款项,学生可以选择在本地或者外地上学,他们到哪里上学,就向哪里交纳“教育券”。接纳学生的学校收到“教育券”后,与所在地政府结算费用,而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发生的“教育费用”进行转移支付即可。
  但是,教育券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中央教科所胡平平教授认为:“上民办学校是学生选择的权利,公办学校和受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是政府承担免费的范围,你可以选择上免费的公办学校,也可以选择上民办学校。但是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就必须设置门槛,否则,会出现教育‘凹地效应’。”
  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却认为,首要问题是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民办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补贴该如何到位,以实现与公办学校的基本平等,需要各地政府尽快拿出方案。”
  (陈璐摘自2008年8月27日《人民政协报》插图:董苇)
   责编: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