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嗜血儿童的制造者

作者:张 鸣




  大约两年前,在电视剧《小兵张嘎》热播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批评了这种把战争当儿戏的“儿童剧”,露骨地向儿童宣扬一种很不健康的战争观。今天,看到了电视里播放的阿富汗塔利班摄制的一段录像,一个12岁上下的儿童,充当刽子手,用匕首杀死一名所谓的叛徒,然后一点点地割下他的头颅。这样的画面,让我感到我当年的文字,实在说得太浅薄,太轻飘。让未成年的孩子卷入战争,让他们习惯于嗜血、杀戮,甚至将杀戮看成自己的娱乐,委实是人类的一种最深悲哀。看着那个稚气未脱,眼睛里充斥着仇恨和兴奋的阿富汗孩子,那些在非洲内战中,兴高采烈地拿着卡式冲锋枪到处扫射的童子军,想到国内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的罪犯,那些动辄杀人、非常残忍地杀人的孩子(其中还有女孩子)心中五味杂陈。
  成人之间的杀戮,往往都有正当的理由和借口,尤其是这种杀戮形成一定的规模,变成战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相信,国内那些以孩子为主角的战争片,都有非常正当的道理,因为被消灭的对象,都是十恶不赦的敌人。我不怀疑这些道理的正当性。不过,从指使孩子行刑的塔利班角度看,他们肯定也有一些理由,用来说服孩子。塔利班的对手,也同样是他们无法饶恕的敌人甚至是恶魔,而叛徒,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是最可恶也最可鄙的人——一个12岁的孩子,能够兴奋地执行杀戮,显然他是被说服了,相信了被灌输的一切。很显然,那些在孩子身边的人,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注入仇恨,培养他们事业的接班人。也许,这个孩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自杀式袭击的人弹。
  当然,我们可以说,塔利班的道理不对,我们的道理对。但是,作为孩子,能分清这些吗?在往昔的战争岁月,让孩子卷入战争,也许有它的不得已,但在和平发展的今天,依然宣扬这种孩子参战的故事,而且宣扬得如此轻佻,如此儿戏,好像战争就是孩子的杀人游戏,我们还能那么理直气壮吗?
  电影、电视,仅仅是嗜血儿童制造者的一小部分,大头在网络和电子游戏。这些游戏,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一种儿童可以亲自“参与”的杀人体验,比起电影电视,更有快感,更有刺激,更有参与性。随着游戏的逐步升级,杀人游戏变得越来越富有挑战性,也越来越血腥,杀手,也越来越没有人性。
  虽然,我们知道,这些游戏,都是虚拟的,尽管随着游戏的制作技术越来越高超,人的形象也日益逼真,但毕竟是虚拟的,制造商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那是一个虚拟世界的事情,绝非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看了一场电影,玩了几次游戏,直接导致模仿杀人,这种丧失理智的情形,好像也并不多见。但是,这种东西见多了,多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在人的脑子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克制这种诱惑,何况心智发育不健全的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的犯罪,虽然不是游戏的直接模仿,但或多或少,都有游戏的影子。
  网络和电子游戏具有很大的成瘾性,孩子进入游戏之后,往往不能自拔,或者说根本没有能力摆脱游戏的诱惑。在那些成瘾的孩子眼里,什么是虚拟世界,什么是真实世界,往往是混淆的,至少界限不那么清晰。对游戏成瘾的孩子而言,游戏,尤其是那些制作特别高超、特别考验人智商的游戏,对他们的支配力是无与伦比的。如果这种游戏恰好十分血腥,那么,它扮演的角色,就跟教孩子杀人的塔利班一样。
  作为一个在中国重点大学教书的教师,尽管接触的尽是些所谓听话的好孩子,我还是能感觉到我们的战争文化,尤其是游戏文化对孩子的恶劣影响。我知道,在我们的大学校园外面,有更多的问题少年,在困扰着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甚至执法人员。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还不能做到最好,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让孩子远离血腥。
   (荐自2008年3月5日“博客中国”插图:姚腊远)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