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学会慢生活

作者:洪昭光




  肩负生活、事业、家庭三副重担的中年人,一定要登高望远、看清方向。要记住一位老前辈的肺腑之言:“少做多活是多做,多做少活是少做。”横批是:“实话实说。”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状态中,要避免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编者注:“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是作者总结的中年早逝的三大原因,“超载”即过劳,“超速”即过急,“疲劳驾驶”是指疲惫而不休息),就要学会“慢生活”,使自己心理、生理阴阳平衡。在这一点上,八十高龄,精神矍铄、潇洒从容的金庸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乐观豁达养天年。”金庸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他不尚奢华,而是羡慕“且自逍遥没人管”的生活,饮食简单清淡,七八分饱,衣着自然简朴。他说:“人要善于有张有弛。武侠小说打一会儿,就要吃饭、谈情说爱,不能老是很紧张,要像如歌的行板韵律一样,有快有慢。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这样对健康很有好处。”徐徐缓缓的他做出了自己的大事业。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200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当快节奏的生活成为生存必须适应的规定模式时,也许在人们的心底,对脚步不再匆忙、生活舒缓安逸的渴望已如山花般灿烂。所以,当“慢生活”的概念在1989年一出现,便迅速震动世界,影响至今。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扭曲了生命的自然需求。因此,人们要从慢慢吃开始,抑制生活快节奏。这是国际慢餐协会对忙碌的现代人提出的忠告。国际慢餐协会是一个源于意大利,提倡放慢生活节奏、注重生活质量的协会。
  与之相反的是一种被医生称为“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患。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时间去完成一些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有这一隐性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表示,不少都市人在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中感到精神疲惫,没有满足感,主要是因为他们“吝啬”拿出时间来进行心理上的自我整理。其实,适时地“刹车”是为了走得更远。经常有计划地拿出整块的时间来做运动,给自己慢慢做一顿好饭,看喜欢的书,给花浇水,甚至只是坐着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凡的细节中感受生活的幸福。
  如今,受“慢生活”理念影响,一些公司也明白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著名的安永管理咨询公司建议职员不要在周末上网查邮件,日本丰田公司则不再允许员工把年假推迟到来年。
  学会“慢生活”,并不是让人在工作上懒情,而是提倡人们不要将工作带到家中,尽量不要加班,杜绝周末还要查看电子信箱、打工作电话的现象。
  学会“慢生活”,可以从运动开始。慢式运动能提高生活品质,那种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动作,所带来的是内心本质上加速度的放缓。如今,无论是在忙碌的美国还是在浪漫的澳洲,一种“每天一万步”的健身方式相当流行。医学研究表明,每天步行1小时以上的男子,心脏局部缺血的发病率只是很少参加运动者的四分之一。
  (摘自洪昭光著《40岁登上健康快车》,漓江出版社2006年第1版)
  责编: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