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平行志愿”论战烽烟再起

作者:夏 杨 梁翠连 肖方平 许舒琦




  从今年2月教育部下文鼓励推行高考“平行志愿”开始,广东各方面对这一录取方式的观点交锋就未曾停息过。在未推行“平行志愿”的今年,填报高考志愿时,许多考生家长患得患失,踌躇不决。第一批录取中,复旦、武大、同济等名校意外爆冷。有专业人士呼吁,广东明年应该推行平行志愿,增加公平性,让考生凭本事而非凭运气上大学。
  
  本周初,广东教育考试院回应,出于政策稳定和各种方式各有利弊的考虑,明年恐难推行“平行志愿”。此语一出,立即引起各方面的论争。
  何为“平行志愿”
  所谓平行志愿,即在每个录取批次,考生可填报若干平行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投档录取,不再实行志愿优先的录取原则。按照“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录取时,先将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检索考生填报的A、B、C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按A志愿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以此类推,直到考生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
  
  先行省市做法
  
  北京:采取“平行志愿”和现行志愿填报办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办法为在第一志愿上继续保留原来的“志愿优先”原则,在第二志愿上实行“平行志愿”,取消第三志愿。
  上海:施行完全意义的“平行志愿”。考生在填报第一批、第二批本科志愿时,可分别填报4个“平行志愿”。在填报第三批高职专科批次时,可填报8个“平行志愿”。
  江苏、浙江:考生可在本科各批次(一至三批)中分别填报A、B、C三个平行院校志愿,在高职高专批次(第四批)中可填报A、B、C、D、E五个平行院校志愿。
  
  正方:“平行志愿”,让填志愿不再像赌博
  
  现在填志愿很像赌一把
  或许由于对高考有切肤之痛,接受本报采访的高考考生多数支持推行“平行志愿”。
  汕头金山中学的骐冰,已被中大中文系录取。她认为若实行“平行志愿”,对多数考生有好处。她的一位同学今年高考630分,一开始就很想报复旦大学,但不敢冒险填报,本可以获得录取机会的这位同学,到现在还后悔不已。骐冰说:“志愿填报风险太大了,有点像赌博。若是‘平行志愿’,她肯定先填复旦,再填北外,然后报中大。”
  从化中学考生李可今年高考552分,为了求稳,2A第一志愿填了广州大学。后来录取结果出来,深大、广商分数暴跌,而广州大学分数很高。李可说:“有点庆幸,也有点不好受。如果是‘平行志愿’,我就不用这么担心了。”
  广州六中的肖伟今年高考520分,第一志愿填了广州大学,第二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结果没被录取。“如果是‘平行志愿’,我不会这么惨吧?”
  “高考不就是按分数录取吗?现在又有人反对分数优先,希望兼顾爱好,可是像我们,现在有分数却没书读,可有人考虑我们的苦楚?”一位落榜考生留言叹息。
  “平行志愿”保护高分学生
  虽然“平行志愿”也有弊端,但毕竟利大于弊,处在高考一线的中学老师们支持‘平行志愿’的很多。广州17中的甘健老师表示,如果广东实行“平行志愿”,应该能更好地保护高分学生,同时减少名校爆冷现象。
  华兴文化学校高三老师彭清平认为,“平行志愿”保护高分考生,能降低落选机会。他举例说,某考生第一志愿是北大,第二志愿是复旦,但他的实际成绩达不到北大录取线而超过复旦,在广东目前的录取方式下,该考生无缘北大,也很难被复旦录取,最终可能遭遇“滑铁卢”,落到一般本科院校。但若实行“平行志愿”,就可能会被复旦录取。
  卓越教育机构校长唐俊京认为,“平行志愿”里的几个志愿是平行的,考生不必孤注一掷地将宝押在第一志愿上,可以把符合自己水平的心仪学校都填上,这样既避免了以往频频出现的大小年、高分撞车等现象,也减少了高分落榜的情况。中段考生还可以“跳起来摘桃子”,第一志愿“冲一冲”,第二志愿“稳一稳”。
  网友声音
  (担心“政策不能变来变去”而不搞“平行志愿”)论点不能接受,要早变。出分报志愿是条绝路,要尽早回头,回复考前报志愿,还要用标准分。
  ——“高考落榜生”
  广东的高考政策非大改革不可了!要以学生为本,让优秀的学生有充分选择学校的机会。
   ——“杂音”
  “平行志愿”好,但还不够。应当让学生有选择学校的权利,也就是可同时被多所高校录取。
  ——匿名网友
  不同批次的“平行志愿”之间有梯度。如一本三个“平行志愿”,二本三个“平行志愿”,依次类推。若分数不够一本中任何一志愿,可以直接录为二本中的志愿。
  ——匿名网友
  我653分,去不了清华,只能去北工,跌得不惨吗?实行“平行志愿”后,高校招生更为方便,只要划定分数线,招多少就行,不存在机动指标问题。
  ——匿名网友
  “‘平行志愿’不利于一般高校捡到高分考生”的想法,本身就不合理,不能为了让差学校“捡漏”就拒绝“平行志愿”。这忽视了考生的感受!有高分,谁不想读好学校?
  ——匿名网友
  
  反方:“平行志愿”,或许会将分数绝对化
  
  再改革会改出新问题
  按照广东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的观点,“平行志愿”也有利有弊,而且弊端是致命的,考生一旦落榜,几乎就没有了退档的出路。
  与杨开乔一样,确有一些人对平行志愿实行后的情况不乐观。按照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先行省市的经验,“平行志愿”的风险在于,如果高校录取中不是1:1的比例投档,被退档的考生将无处可退,只能参加征求志愿的录取,或者直接滑到下一批次;已被高校按照分数录取进去的考生,如果志愿没填允许调剂,也可能被退档。
  还有很多人赞同高考政策应该相对稳定。一位教育局工作人员说,今年知道分数后填报志愿出现了一些异常状况,所以才有推行“平行志愿”的呼声。但这毕竟是第一年知分填报,经验不足。高考政策不宜年年变,还是应该慢慢调整、改善,让考生和家长积累报考经验,“如果明年采用‘平行志愿’,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高校说不太影响录取
  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高校对“平行志愿”也不太“感冒”。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曾志新认为,“平行志愿”非常理想化,录取时如果真能如此操作,对考生会更加公平。但是由于同一批次的多个“平行志愿”都在同一时间内提档,受时间因素的限制,“平行志愿”的可操作性其实不大,对高校录取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还有不少高校招生办的主任认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对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不会有什么影响——不论什么投档方式,顶级考生都会被它们招走。“平行志愿”对高分考生有利,但对于普通高校招生则会产生一些不好影响,它们“捡”到高分考生的机会将大为减少。
  或有分数绝对化之弊
  一些教育专家反对“平行志愿”的理由,是针对其“分数优先”的特点的。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教授说,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兴趣都不相同,如果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充分考虑这些,那是最理想的。但“平行志愿”以高考成绩来决定所报考的学校,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兴趣,有分数绝对化之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广东比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廖益教授也表示,明年广东不宜推行“平行志愿”。他认为,“平行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会把分数变成唯一标准,这样每所中学都会考虑如何提高分数、提高考生录取比例,“这就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矛盾;素质教育提倡减弱分数的作用,提倡改革考试制度,以便考出学生真正的知识、能力、素质”。
  “实行‘平行志愿’也与自主招生相矛盾。”廖益说,如北大、中大都会有自主招生,专门招一些分数相对低的偏才、怪才,而推进‘平行志愿’则会减弱大学自主招生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如按1:1.2投档,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素质在多出的20%学生中挑选;而“平行志愿”应该会按1:1投档,“分数优先”的原则就会使那些分数偏低却有特长的学生无法被录取。
  
  建言
  
  虽然广东比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廖益教授认为明年不宜推行“平行志愿”改革,但他也认为,可以等2009年现有政策修整成熟后,在2010年考虑在第三批高职高专中进行改革试点。
  “为了避免高分学生漏录,保护高分学生,可以鼓励重点、热门高校扩大招生比例或者预留出小部分名额。比如招1000人的话,在招生时先录950人,50人在补录时再选,这样就让落选的高分学生在补录时有第二次机会。”廖益说。
  对于今年出现的考生扎堆等问题,廖益认为,可以给予相应的报考引导,或者也可以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做法,结合自身的实际,实行多学校录取,即一个考生同时被多所高校录取。这样可以考生的选择显示出学校的好坏,也能督促各高校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放开考生转校、转专业的限制,避免一些学生因为高考的一次失利,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在埋怨中度过。”
  (摘自2008年7月25日《羊城晚报》)
  责编:熊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