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幸福的比较效益

作者:董 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创立前景理论,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将财富最大化,而是将人的幸福最大化。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有效手段。新经济学则认为,人们是否幸福,取决于很多和财富绝对值无关的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一是时间的比较和社会的比较,可以带给人们幸福感。比如,你在市中心买了一座别墅,你觉得很开心,这种开心,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住进这个房子带来的,更多的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从时间的比较来说,如果你以前住的是公寓,你现在住别墅,就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你过去住花园洋房,你就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的比较来说,如果周围的人仍住在普通的公房里,你住进别墅,当然会很开心。如果周围的人已经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你就算在别墅里感到舒服,也不会有多开心。
  二是生活起伏变化,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不会感到比一般人幸福。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如果他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但是,他的生活时不时地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就能使人感到更加幸福。美国人在世界上最富有,但是,他们的幸福感反倒没有欧洲人强,原因就在这里。
  这就是说,在财富变化不大、金钱增加不多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方式,同样可以增加人们幸福感。比如,向员工支付同样多的报酬,一种方式是给员工支付定额高薪,另一方式是给员工相对低一些的工资,经常给他们一些奖励,并组织一些旅游活动,员工们在第二种方式中,会感到更快乐。
  再比如,政府想通过减少税收的办法刺激消费,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减税,另一种是退税,从金钱额看是一样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人们觉得,少交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是自己挣来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就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可以刺激人们增加消费。
  因此,在财富绝对值的鸿沟一时无法填平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也可以获得幸福感。比如,增加对弱势群体的关切度,除了定期对他们扶贫济困外,还可以进行经常性的帮扶,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前景理论还涉及一个应用问题:如何公布好消息和坏消息。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公布,应该分开公布;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应该把他们一起公布;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应该一起告诉别人;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别公布出来。
  总之,在关注人生财富、希望财富增加的时候,要引导人们看事物好的一面,不要把坏的一面放大,以便让人们更多地获得幸福感。
  (潇风荐自2008年6月13日《太原日报》)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