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一辈子的财富

作者:谈永康




  我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我从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那儿学到的东西:“这是迄今为止我亲眼目睹的最好的教育。”
  那是怎样的教育呢?用简单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吧。
  学校的学生比较娇惯,加之食堂伙食不是很好,于是一些孩子吃得很少,菜到了碗里,常常尝几口就倒掉。学校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采取种种措施与手段,无奈效果依然不佳。恰在这时,贾老师(时任校长)收到了一位家长的来信,读后十分感慨,于是计上心来。下一周的升旗仪式上,贾老师准备了一束鲜花,然后开始演讲——
  “……五(3)班有个女孩儿,有一次,当她要把剩余的饭菜倒掉时,一位老师看到了,说:‘别倒掉!你剩下的饭菜让老师来吃。’这位老师拿过这位同学吃过的饭菜,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这个女孩震惊了,低下了头。长这么大,自己的妈妈都没有吃过自己的剩饭,而老师却做了。打这以后,这位同学再没有把吃剩的饭菜倒掉。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老师的神奇的力量!难怪同学们说,‘学校里的老师像母亲’。……”
  贾老师把鲜花送给了毫无准备的顾老师——她自己也许不记得这件事了。操场上鸦雀无声,老师都被震撼了。从此以后,学校孩子乱倒剩饭剩菜的情形有了明显的好转。
  贾老师就是这样,善于用校园内外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用规范、优美、鲜活的语言,创设一种温和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犹如加了润滑油的车轮一样运转起来,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缺点?当学生能进行这样的自我教育时,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想起贾老师,就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的这句话。
  贾老师的名字在上海几乎家喻户晓,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金苹果”来读书,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贾老师,当初我们就是看着电视上的‘贾老师教作文’而学会了作文的。”这应该是对“教育”最好的解释了。
  贾老师的语文课上得好,作文课尤其出色,可谓一绝。他从美术中得到启发,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学习用语言文字进行素描,看着他在讲台上变戏法似的,有时像演员,有时像主持人,有时像个语言医生,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有高山仰止之感。但让人感到亲切的是,贾老师在课堂中很“温柔”,就像他的学校管理一样,他的话语听着舒服,他的一举一动常让你忘了这是在上课,他就像一位爷爷,在带着孩子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文”这把幸福人生的金钥匙。他的课,除了语言文字运用得贴切到位,课堂氛围也是极为温暖的。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有一位女学生由于心慌,朗读《勇敢的女主人》时,一开头就给读错了,正在尴尬的时候,贾老师笑着打趣:“你真像个心慌的女主人!别着急,读下去!”女生害羞地笑了,这以后,果然读得很顺利。读完后,贾老师朝她翘了翘大拇指:“嗯,这才是个勇敢的女主人呢!”类似的细节很多很多。贾志敏老师曾说过:“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出一个奇迹;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天才。”因此,教学细节体现了艺术,也常常让听者看到“人”。“在课堂上见到一个大写的人”,贾老师当之无愧。
  跟贾老师接触久了,你会感到,这个老人太热爱教育。他说过,当初他是因为生活而走上教育岗位的,今天,要是让他离开讲台,他一刻也无法生活。
  因为爱教育,所以他无论做什么,看什么,都会跟教育联系起来。2006年我到上海师范大学参加吴立岗教授作文教学思想研讨活动,贾老师上了一课,主题涉及了“八荣八耻”;今年3月,我在上师大外附小听他上作文课,素材之一是“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我不由惊讶,70岁的老教育工作者,仍有一颗比年轻人还敏感的心。
  我是很佩服贾老师的,他很少、甚至从来不说起他过去受的苦。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被误杀;之后,他又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当成典型受批斗。他拉过黄包车,做过抄写工人,一同批斗的人有的自杀了,而贾老师挺过来了,他还从中得益——他的板书有魏晋之风,就是当初抄字时练出来的。
  贾老师不服老,就像他从来没有听从过命运的安排一样。
  当你把这些与他后来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结合起来看,你才能读懂贾老师,读懂他为什么年近耄耋还要上课。
  我从教研员的岗位上辞职,担任了校长助理一职,跟了贾老师一年,有些人说我亏了。我说,没亏,这一年已经够我学一辈子,用一辈子了。
  (作者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教育集团邮编:201600)
  ■责编: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