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爱在语言破碎处

作者:李培林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的心灵寄居在语言中,我们的情感经由语言而流露,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
  有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对我说过:“你的语言素养决定你的课堂效率和效果,你千万别把教室变成你的演讲场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达天赋。”
  因为敬重,所以我将此话铭刻于心并身体力行,努力融爱于语言的锤炼中。
  
  “奠”字记
  
  两年前曾接过一个“荆棘密布”的班。
  第一堂课,我满脸春风地迈进教室,黑板上一个大大的“奠”字刺痛我的双眼,也冷却了我火热的心,脸上的笑容瞬间凋谢。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各揣心思看着老师。
  片刻之后,我便调整好了心情,让微笑重新回到我瘦削的脸上。
  “这个字是谁的杰作?虽然功底不深但挺有力道,看得出是用心之作。我很欣赏,也很高兴能收到这份别出心裁的见面礼。‘奠’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悼祭死者’,二是表示‘打下基础’。我想这位同学的意思是要我们让过去的缺点和失败永远地死去,又希望我们从今天开始努力学习,好好表现,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不错,一个字就表达了我们全体师生的心愿,是个人才!能认识一下吗?”
  我刚一说完,同学们的目光聚光灯般地射向那名全校师生公认的“野马”,他只好扭扭捏捏地站了起来。我走上前,把手伸向他,说:“谢谢你的礼物!来,我们做个朋友。”
  教室里响起掌声,我握住他的手,暗暗地传递着生命的热量,以期熔化他曾经冰封的心……
  不再叫号
  开学快一个星期了,很多学生的名字还记不住,有的是名字和人对不上号,因此在提问学生的时候,难免要点学号。
  有一天,刚上完课的我正要走出教室,突然跑过来一个学生,急急地对我说:“老师,您以后提问的时候可不可以不叫我的学号?”
  “不叫学号?为什么呀?我还记不住你们的名字呀!”
  “以往老师都这么做,我总觉得怪怪的,但却说不出为什么。直到昨天看电视,我才明白,是因为监狱里提审犯人都不叫名字,叫号。”
  “叫号是提审犯人!”我有如醍醐灌顶,当晚便将所有还没来得及记住的学生名字全部背了下来。
  学生关心自己,希望自己被看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记住,这是他成功的希望所在,是别的任何动听的词语都不能替代的。当一个毕业了20年的学生听到老师毫不迟疑地叫出他的名字时,他的感觉绝不亚于中了六合彩。
  为此我点名不再叫号。
  
  拒绝说“简单”
  
  那是一个周三的下午,轮到我值班辅导。一个隔壁班的学生走来问问题,我细心地给他讲解后,又写了几道变式题给他做,直到他完全弄明白。
  临走的时候,我告诉他说:“有时间你可以自己看看书,不懂再问老师,应该没问题!概率其实很简单。”
  谁知他听完这句话,迈出的脚步停了下来,脸上露出欲言又止的表情。我以为他又想到什么问题,对他说:“你还有什么困难吗?”
  “不,老师……”
  “你说吧……”我鼓励他说下去。
  “老师,您知道吗?我们这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最讨厌你刚才的那句话!”
  “什么话呀?莫非我刚才说错了什么?”我有点疑惑。
  “‘很简单’呀。我们最讨厌老师在上课或者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说‘这题目很简单!这道题很容易!’老师,您知道吗?那些您说很简单的东西,有些我们根本不懂!有些只懂一点点。试想我们连‘简单的知识’都这样,您说我们不是白痴是什么?”
  天哪,我真诚的鼓励竟然成了无情的暗讽!
  自此我对学生有了一条语言原则:拒绝说“简单”。
  
  有意遗漏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踊跃回答提问是学生表现欲的显现。让谁来回答呢?老师当然大权在握,爱叫谁就叫谁。
  于是,被叫到的欣喜,没被叫到的失落,胆大一点的会嘀咕:“老师为什么总是不叫我?”“我喜欢叫谁就叫谁!”这是老师的回答,也一直是我的回答。
  直到有一天,我抽查学生的作业,当我说出“我喜欢谁就抽查谁”时,平时最怕被抽查到的学生纷纷举起自己的作业本,有的用期盼的眼光注视着我,有的用晃动的双手招呼我,有的干脆拿着作业本跑到我跟前……一时间我有了明星为粉丝签名般的体验,就因为一句话,孩子们成了我的忠实“粉丝”。
  “我喜欢谁就抽查谁”“我爱谁就叫谁”,这有意的遗漏外化了我的爱,这爱是纯洁的、无私的、神圣的。
  因为被爱,所以温暖,所以欢乐,所以感动。这爱与被爱,让我和学生相互温暖着,充盈了彼此的生活。
  
  用心言说
  
  古希腊时期,一位斯巴达人的母亲把盾牌交给即将出征的孩子说:“拿着它,或者躺在上面回来。”
  多么简洁,却充满温情。
  简洁就是力量。唠叨会降低孩子的反应能力,会钝化孩子对有效信息的感知,会销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
  面对学生的闲聊,来一个停顿;面对学生的违规,给一个眼神;面对喧闹的教室,出示一张白纸,“请写下或画下你听到的声音”……只做这些,足矣!
  (作者地址:江西省余干县第二中学邮编:335100 插图:陈罡 )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