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寻找珍妮

作者:苏千雪




  国度不同,肤色不同,但爱的颜色是一样的。那种爱的力量撼动和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前不久,德国黑森州州立美术馆为因车祸致残、智力只相当于7岁孩子的青年肖恩举办了一个主题为“美丽的她”的画展。画展吸引了无数观众,其中,有近百位名叫珍妮的女士满怀热情地参观了画展。在画展后的盛宴上,“美丽的她”的主角珍妮·平克斯宣布与肖恩订婚,并向人们讲述了肖恩催人泪下的寻梦故事……
  
  22年的记忆猝然丧失
  
  肖恩·海因里希出生的德国小镇特罗辛根有着“乐器城”的美誉,他的家庭也极具艺术氛围,父亲伯特是当地著名的手风琴制造师,母亲丽莎是个乐师。不过,肖恩没有秉承父母音乐上的造诣,而是从小就在美术上显现了极高的天分。
  22岁以前,肖恩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梦想。在特罗辛根的天空下,除了音乐和美丽的风光,还有一个会编各式各样花环、喜欢唱歌的女孩珍妮,她跟肖恩在同一条街上快乐地生活到12岁,然后随父母举家搬迁。肖恩15岁时参加州际美术比赛,获得一等奖,18岁考入州立艺术学院美术系。那时的肖恩有着美好的梦想,打算毕业后一边从事室内设计赚钱自立,一边到世界各地采风,然后举办一次风格独特的个人画展。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还想找到那个经常在梦里出现的女孩珍妮。
  2005年6月,在参加完肖恩的毕业典礼赶回特罗辛根的路上,老伯特开车,一家三口有说有笑,丽莎从副驾驶位上掉过头来,和蔼地问儿子:“亲爱的,除了画画,你还有其他梦想吗?比如个人生活。”肖恩知道妈妈的意思,但他不知该怎么回答。因为珍妮早已在他心里藏了10年,藏得越久,想起她的感觉也越甜蜜,但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看到肖恩脸憋得通红就是不回答,丽莎说:“肖恩,爱一个人就要告诉她,不然她怎么知道呢。”老伯特听到妻子有意思的自言自语,也掉过头会意地朝肖恩挤了挤眼睛。
  没想到,这句话竟是丽莎对儿子最后的叮嘱。就在老伯特掉头的一瞬间,邻车道上的一辆大货车像个醉汉般摇摇晃晃地逼过来,他们的车在车流如织的高速公路上躲闪不及,如蝼蚁一样被挤扁在货车与护栏之间……
  伯特醒来的时候被医生告知,他将终身高位截瘫;儿子肖恩头部严重受伤,一个月后如果不苏醒,将变成植物人;而妻子丽莎则再也不会醒来。
  一个多月后老伯特坐着轮椅来到肖恩床前,一声声地呼唤儿子。可是3天过去,肖恩没有任何反应。不过,老伯特没有放弃。他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7天后,奇迹出现了,肖恩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刚刚苏醒的肖恩没有任何记忆,智力只相当于3岁的小孩。两个月后,父子俩被转到特罗辛根红十字会举办的康复中心。老伯特坚持自己照顾儿子。
  老伯特苦练在轮椅上干活的技巧,自己喂儿子吃饭,教儿子识字,从最简单的“爸爸”、“花”、“草”、“画”……开始教。每晚入睡前,老伯特会给肖恩来上一段轻松的手风琴。在肖恩入睡后,老伯特就反反复复地按摩他麻痹的四肢。
  
  让珍妮定格在他的脑海
  
  经过半年的努力,老伯特发现儿子的病情进展并不如人意,他的记忆也明显受损,往往头天还能说清楚的单词,第二天又忘了个一干二净。无奈之下,老伯特试着在纸上画了一朵郁金香,然后告诉肖恩如何发音。不料,肖恩一把将画笔夺过去,不到一分钟,一朵活灵活现的郁金香立刻跃然纸上。这一幕让老伯特惊呆了:儿子绘画的功底一点都不比出事前差,甚至比以前更有灵气!
  老伯特立刻找来全套绘画的工具,只见肖恩完全像个正常人一样调色运笔,就像上帝之手,画出来的东西都那么逼真。老伯特大喜过望:肖恩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消失!
  肖恩开始狂热地画画,一幅接一幅,灵巧的双手让人难以相信他受过车祸重创。有一次,他画出一大片盛开的郁金香,在蔚蓝的天空下发出耀眼的金黄,那情景像极了特罗辛根郊外的秋天。但是,老伯特发现,肖恩并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每当老伯特指着画问儿子画的是什么时,肖恩只会迷茫地摇头。看来绘画才能是肖恩在车祸中唯一没有丢失的东西,老伯特的心情又开始沉重起来。
  有一天晚上,好不容易将肖恩哄睡后,老伯特一张一张地翻阅儿子的作品。突然,他发现,肖恩所有的画都是关于特罗辛根的:街道,房屋,树木,各种乐器和陶醉在音乐里的人们。出现得最多的是一个小女孩和小男孩的画面:他们一起在玩弹子棋,在乐器行里流连,无所事事地趴在矮墙上望着天空出神……这些画拼凑起来,简直就是两个孩子成长的画卷,其间还可以看出每一个白天、夜晚的来临和四季的变更。
  日子一天天过去,肖恩依然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的单词也少得可怜,但是,他的四肢却越来越灵活。有一天,老伯特突然决定带肖恩上街逛逛,他认为纷杂的大街也许能激活他头脑里的某种细胞。可刚走到大门口,肖恩却突然掉头,快步跑回屋里,“砰”地将自己锁在屋子里。
  伯特知道儿子又专心画画去了。傍晚时分,门终于打开了,满地都是画纸。伯特捡起它们一看,这一次画面上没有复杂的构图,都是些简单的物件:杯子、书包、发带、CD架、网球拍……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女孩子的日用物品,每一张画的右下角都有两个字:珍妮。这是儿子第一次在画纸上留字,可伯特从来没有教过儿子珍妮两个字的拼写。
  看到这些,伯特终于明白,所有关于特罗辛根的场景和眼前的物件其实都是关于一个人的,那就是肖恩童年的伙伴珍妮。关于珍妮,伯特对这个小姑娘的记忆也很深刻。他想起多年前,两个小家伙整天形影不离,珍妮随父母搬离小镇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肖恩都郁郁寡欢。
  伯特将这一奇特的现象告诉医生。医生的解释是,出事前,由于妈妈的提问,让肖恩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出事的瞬间,这一段记忆就定格在他的脑海里。而画纸上的留字证明,肖恩的记忆正依托这一段记忆慢慢复苏,这是一个好现象。医生最后建议伯特,鼓励肖恩在每一幅画上都留下画的主题。“这也许是他恢复记忆的最好途径。”
  
  真爱的暖流撼动人心
  
  遵照医生的提示,肖恩每画完一幅画,伯特都引导他记下自己画的东西。伯特发现,这要比以前单独教他识字容易得多。有时,肖恩会出其不意地写出一个字或一个短语。受此启发,伯特拿出所有的画,让肖恩把主题都补上去。肖恩领会得很快,有些场景一点就懂,而且能快速记住单词。有一个晚上,肖恩对着画中自己与小珍妮在乐器行里的场景,一下就记住了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等12种乐器的名称。看着孩子入睡后幸福的笑脸,伯特突发奇想:“如果珍妮真的站到儿子面前,情况会怎么样呢?”
  “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对她表达出来!”伯特想起了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他应该帮助儿子把对珍妮的爱表达出来,不管珍妮现在怎么样,也不管她能不能接受,他决定借此挽救儿子,并实现妻子的遗愿。
  伯特对儿子说:“我们把这些画寄给珍妮好吗?”肖恩喜出望外,立即坐下来,将画叠成有棱有角的长方形,一个下午过后,肖恩将所有的画都叠得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可是珍妮在哪里呢?自从珍妮一家搬走后,就一直没有任何音信,只是很久以前,听人说起他们住在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可是他们现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伯特担心儿子的画发不出去或者不能送到珍妮手中。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要肖恩在所有的画旁边都写上:“肖恩在找特罗辛根的珍妮。”然后,他把这些画分别装起来,信封上写着“巴伐利亚珍妮·平克斯收”。
  肖恩心情愉快地跟着父亲第一次走出康复中心大门,一起来到投递站。听伯特说完事情的前因后果,怀着童心的投递员看着旁边长相英俊却十分孩子气的肖恩,答应了他们有点不可思议的要求。于是,几天后,巴伐利亚的许多投递站都收到了寄给珍妮的信,邮递员们再把信送到各自辖区内叫珍妮的女性手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