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城市义务教育从明年起免除学杂费等10则

作者:佚名




  城市义务教育从明年起免除学杂费
  
  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近日表示,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资金。
  陈至立说,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为此,要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健全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强统筹规划,规范办学行为,逐步促进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陈至立还指出,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政府将拨款提高中西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的教科书,提高中西部地区危房改造标准,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各地要加强领导,相应地加大投入,确保各项经费安排到位,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摘自2007年11月10日中国新闻网)
  
  中央安排181亿元资金
  免除1.5亿学生学杂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扫盲处处长高学贵日前在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透露,2007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两免一补”资金181亿元,免除了全国近1.5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高学贵说,中央的“两免一补”政策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据初步测算,中西部地区仅免杂费一项,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18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230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小学生平均年减负210—250元、初中生年减负320—370元;既享受免费教科书又享受生活费补助的寄宿生,小学生平均年减负510—550元、初中生年减负620—670元。这些措施包括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
  据介绍,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已经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扩大至中东部农村地区,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享有免除学杂费政策。
  (摘自2007年11月5日新华网)
  
  上海建成终身教育网络
  
  社区学校、老年学校、成人学校,目前,一张覆盖上海的终身教育服务网已在全市初步建立,一个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也基本形成。
  调查显示,目前上海每天学习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家庭占44.1%,2小时以上的占40.4%。自2001年起,全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培训人次年增长率超过20%。
  为了实现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推动终身学习,上海教育部门将于今年年底前推出《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的方案》,在成人教育领域率先试点学分互认。今后,市民在社会培训班里取得的证书,经标准认定后,都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并把学习情况、学习奖励存进“学分银行”。此外,上海还将探索“无障碍入学”制度,让具有高中阶段毕业学历者降低入学门槛。同时,推进“弹性学习”制度,使市民可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摘自200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吉林农村232万名
  中小学生将免交书费
  
  吉林省从今年春季开始全面免除了农村包括县镇、县级市和城区农村学校在内的232万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同时提高了公用经费标准的补助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为此,共落实资金8.6亿元。其中,安排资金1.08亿元,完成了45万平方米的校舍维修改造;安排4250万元资金,为44万名家庭困难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安排补助生活费资金1450万元,为8万名贫困寄宿生提供了生活费最低补助。
  在此基础上,吉林省将从明年春季开学后,为全省232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其中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各地选用的地方教材由省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从此不需要再缴纳教科书费。据一费制标准所规定的数额,农村小学生每人每年至少可减少支出70元,初中生则至少减少支出140元。
  (摘自2007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
  
  杭州高校将实行教师互聘
  
  浙江工业大学的讲台上站着的可能是浙江大学的教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也可以为本科院校的学生授课……从下个学期开始,在杭的37所高校将全面实行教师互聘。
  此次高校教师互聘,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内的在杭所有高校,涉及621个本科专业、490个专科(高职)专业,28万余名大学生将受益。据了解,如此大规模的高校教师互聘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尝试,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
  (摘自2007年11月19日《浙江日报》)
  
  湖北明年起美术生
  逐步取消“校考”
  
  湖北省招办近日公布,至2009年,除安排在艺术本科(一)批次录取的院校(不含“教育部批准院校”)外,其他省内外院校招收美术类专业时均不再由学校单独组织专业测试。
  政策规定,2008年美术类专业招生时,在艺术本科(一)批次录取院校和在艺术本科(二)批次录取的外省院校,可在湖北省相应本科联考合格生源范围内组织校考,确定本校专业合格考生。其他批次的院校招收美术类专业考生时,录取时直接使用联考成绩,均不单独组织校考。
  “这让考生负担更轻。”武汉市68中陈丽平主任曾多年分管学校艺考工作。她说,往年为提高成功率,通过省联考的考生,还要忙于赶场各校的校考。该校学生平均每人要参加15场校考,有的考生参加校考的次数更是达到30场。每名美术考生光在校考报名的费用就多达2000元左右。
  她说,校考和联考不同,联考考美术基础,校考涉及服装设计等专业测试。往年,考生同时要应对文化课、美术基础和专业课三重备考压力。逐步取消部分批次院校招收美术专业时的校考,能极大减轻美术生的考试压力。
  (摘自2007年11月13日《武汉晨报》)
  
  哈尔滨规定班主任
  必须对五类学生进行家访
  
  近日,哈尔滨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校班主任提出要求:到本学期结束,班主任必须对五类学生进行家访。这五类学生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贫困家庭孩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人心理或其他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学生以及中小学起始学年的新生。
  哈尔滨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家访是中小学教师“家校沟通”的传统而有效的方式,不应该随着通讯的便利而被抛弃。登门家访所达到的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了解、交流和互动的效果,不是现代的通信工具所能比拟的。哈尔滨市教育局专门针对年轻教师开展了家访前培训,并要求教师在家访前必须要做好“家访预案”,对被访学生家庭的家长年龄、职业和家庭关系状况等都要有所了解;且家访前必须征得家长同意,做到“笑进笑出”、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隐私。
  同时,哈尔滨市教育局还对家访教师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不论学生家住哪里,一律不用家长接送;家访须避开吃饭时间以免引起误会;家访后老师与家长及时联系反馈意见等等。
  (摘自2007年11月8日《工人日报》)
  
  英国小学生受益
  政府免费水果计划
  
  据报道,英国全国各地小学每天向学生提供免费水果改善了学生的饮食习惯。
  针对5000名小学生所作的调查发现,在英国政府实施全国性的小学免费水果计划之后,每天吃水果的学生从46%增加为65%。为了建立起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英国政府从2002年开始向全国小学实施免费水果的计划,小学前三年级的学生每天都可以获得一个免费水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