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捡”来的转变

作者:唐远廷




  当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各种调皮的学生都碰到过,有通过教育,成功转变的,也有三年后毕业了都没有能使其改变多少的,有的甚至没有等到毕业就辍学了——自然,这些都令一个敬业的教师感到痛心和惭愧——所幸的是,二十多年来,这样的情况对我来说实在稀有,很多调皮学生最终经过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苦口婆心教育,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后,终于有了效果。在这些成功的事例中,也确有一两个调皮学生,通过一件极为偶然的事情而一下子被转变过来了。
  那是一件十多年前的事。
  当时我担任高二一个文科班的班主任。内地是高二才分文理科,学生自然要重新分班。没想到这一分班就给我分来一个全年级的“名人”——一个叫李××、让原班主任头痛不已的调皮学生。
  其实,单从这个学生学习成绩看,不仅不是差生,而且很有希望考上大学——大家要知道,那是在大学扩招前的1989年啊。可是这个学生有一个毛病,极爱占小便宜,凡是他看上同学的什么东西,他总能想办法把它搞到手,有时,大家知道是他,但总是难以拿到“证据”,就是那以“经验老到”而出名的原班主任,也对他有些无可奈何——每次都让他“逍遥法外”,这当然也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分到我班后不到一周,我班一个学生的一支父亲送的作为生日礼物的新钢笔便不翼而飞了。不出两天,就有一个学生向我反映李××有那么一支钢笔,但他只是在校外看到过。我虽没证据,但不甘心,便把李××叫到一边,旁敲侧击地和他谈了半天话,但他只跟我顾左右而言它,一副什么也不明白的样子,搞得我无话可说,只好不了了之。
  就在“钢笔事件”的下一周,又一个学生来告诉我,他的五斤“食堂饭票”丢了,并告诉我,他饭票放的地方只有包括李××在内的两三个同学知道。
  我有些生气,分别找了那几个学生特别是李××谈话。这次我直截了当地问李×ד拿没有拿人家的饭票?”他虽然有些不自然,但还是指天划地地发誓表明自己的清白。最后,我还是无可奈何,只好自己掏出钱来补了五斤饭票给了那个学生,但我心中窝火:我一定要收拾住你!
  没曾想,这件事才过两周,一件更大的事来了。李××的同桌夹在书里的5元钱——那是他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不见了。那个丢钱的学生告诉我,下午放学时,他要参加年级组织的篮球比赛,他怕钱放在身上搞丢,特意从口袋里拿出来夹在书包中的语文书里的。我一边安慰他,叫他不要着急;一边询问他放钱时的情形,特别询问了当时有谁知道这件事。那个学生告诉我,当时只有叫他去打球的体育委员和同桌李××看到了他的钱夹,教室里其他几个同学都离他们很远,应该看不到;而体育委员当时就与他一同打球去了,然后又是一起回教室的。
  我听完情况,知道麻烦了。我先从自己身上拿出5元钱给丢钱的学生,叫他赶快去把生活费交了,先不要和别人谈起这件事,然后由我来处理。
  这次的事虽然十有八九是李××干的,但怎样询问和处理这件事,我还是心中无底。几天来,我一直想找到一个妥善的方法,但总也没有找到。
  一筹莫展时,也是上天助我,一件巧得不能再巧的事发生了。这天下午放学后好大一会儿了,我有事去教室。教室没有锁,我推开门,打开灯,做完自己的事,在教室的过道走了一圈——顺便检查一下教室的清洁,没想到在过道上捡到一个捆着的塑料袋,打开一看,是两张10元、一张5元的人民币,仔细瞧瞧,10元人民币边上还写着名字——那时大家法治意识还不强,为了保险,往往在纸币边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正是李××,我知道这是他这个月的生活费用。我脑筋一转,计上心来——正好利用这个天赐良机来教育李××。
  晚自习正该我上,我平静地走进教室,暗中观察,果然见李××正焦急地在书包和身上、口袋里不停地摸索——我当然知道他在找什么,但我装着什么也没有看见,像平日一样,在讲台上看我的书,但眼角却留意着李××。这样大概过了二十来分钟,李××找遍他认为该找的地方——都没有,坐在座位上不动了,呆呆地又想了十来分钟,看来对找钱失望了,就带着十分沮丧的表情,悄悄溜到讲台旁,小声对我说:“老师,请你出去一下,我想给你说一件事!”
  我点点头,与他一起轻轻地走出教室,来到办公室。他带着哭腔对我说:“老师,今天下午我把这个月的伙食费弄丢了!”
  “哦,”我并不惊讶,“怎么丢的?”
  “我也不知道。”
  “那,我先在班上给你问问吧。”我故意轻描淡写地说。
  然后我俩走进教室。我让大家停下手中的事,询问大家,有没有人捡到李××同学的钱。没人回答——当然没有人捡到。
  过后两天,我暗中观察,看他怎么办。第一天,他开始找人借钱,有他这样毛病的人,自然借不到钱,更何况那时绝大多数同学也没有多余的钱借给别人。第二天,他剩余的饭票吃完了,我注意到他没有吃早餐,一个上午勉强撑了过去。中午了,他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没办法,等大家吃完了饭,他到打饭的窗口向师傅赊账,但师傅没有赊给他,他失望地回去了。下午有我的语文课,见他无力地趴在座位上,我佯装不知,也没有说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了出来,带到我的家里,端出妻子给他煮好的一碗面条,什么也没说,叫他吃了。
  待他狼吞虎咽地吃完,我才慢条斯理问他,没有钱是什么滋味?此时的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泪流满面。
  我从口袋里拿出他丢的钱,告诉了他前因后果,然后递给了他。没想到他“扑通”一声给我跪下:“老师,我错了!我知道丢钱的滋味了!”我赶紧把他扶起来。他拿出那张五元的人民币:“请你给××同学!”
  “知错就好!知错就好!”我并没有多说,只是让他回教室去了。
  第二天,他又给我送回了那支钢笔和五斤“饭票”。
  (作者地址:广东省江门市外海中学邮编:528090插图:陈罡)
  责编:唐 河 (本文编号: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