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幸福在哪里

作者:冯音捷




  人们都想生活得幸福,所以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
  人们到爱情中去寻找幸福,到金钱中去寻找幸福,到仕途中去寻找幸福,到功名中去寻找幸福。为了幸福,人们执著,不怕艰辛。这些寻找幸福的人,有人找到了一些快乐,也有人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找到幸福的人并不多。不是幸福太难找,更不是幸福不存在,只是人们在寻找中有忽略。
  幸福是人心中持续的快乐和满意的感觉。更确切和更科学的说法应是:人脑负责思想的部分发出令人快乐和满意的信息,人脑负责情感的部分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这反应的结果就是人有快乐和满意的情绪。如何能使人脑负责思想的部分经常不断地发出令人快乐和满意的信息?人是否要先找到一种生活,这种生活里不存在困难和负担,只有快乐和满意?
  生活本身告诉我们,只要生活在人间,人就不可能找到只有快乐和满意、而没有困难和负担的生活。普通村姑所感到的烦恼不同于林黛玉的烦恼,可普通村姑感到的烦恼并不一定比林黛玉的小;一个为春播秋收而奔忙的农民感到的操心和担忧不同于比尔·盖茨所有的操心和担忧,但也很难比出谁的操心和担忧更大和更沉重。人们所遇到的困难和不顺利也许不同,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难题。
  没有困难和负担的生活不存在。人脑是否能经常不断地发出令人快乐和满意的信息,主要依赖的不应该是生活中的事物,而是人的大脑。
  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可是人的情感并不是生活中事物的直接产物,而是人自己对事物所作解释的产物。对于出现在面前的每一个事物,人都要对这个事物做出一个解释,或者说赋予一个意义。人要告诉自己:对于我,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碰到了困难,人可以把它解释成是暂时的,是实现目标过程中必然的一步;也可以把它解释成是永久的和不可克服的;还可以把它解释成是对自己无能的证明。生活中有缺陷和不够完美,人可以告诉自己:尽管不够完美,但我也要高兴地享用我的拥有;人也可以告诉自己:我的生活中有缺陷,所以我的人生很苦、很没意义,我活着也只能是苦受和苦熬。人对生活中事物的读解方法不同,做出的解释也不同。人对事物做出的解释成为人脑中的想法。人脑中的想法又启动了人的情感。
  人的情感和情绪来源于人自己对生活的解释。那么,悲观的人很难解释出生活的快乐,乐观的人很难解释出生活总是让人难过,心中空空的人很难解释出生活的丰富,心中丰富的人也很难解释出生活总是让人感到虚无和空洞。人的心中有什么,人解释出的生活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
  生活中的事物总是有反、有正、有轻、有重。思想家温·戴尔说:“你的真实世界就是你大脑聚焦的地方。”约翰·摩尔顿说:“大脑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仅仅是它就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对于没有在自己内心深处下过工夫的人,人的大脑会非常容易和自然地聚焦在不顺利、沉重、令人担忧和不满意的事物上。其结果,不顺利、沉重、令人担忧和不满意就是人的真实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无论人吃什么,穿什么,消费什么,也无论别人把自己看成什么,人自己感觉到的都不是天堂。
  当人在开发自己的内心世界上真正下过一番工夫后,人对事物的解释能经常使人产生好情绪,人脑的聚焦点也能经常地放在愉快、轻松、令人满意和给人鼓舞的事物上。除此之外,在自己内心下过工夫的人,还知道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去处理困难和不顺心的地方,他们的行为也变得更恰当,产生的结果也会更好。
  幸福存在于人的心里,只有愿意走入自己内心去寻找的人,才会得到幸福。
  (马虎荐自《辽宁青年》2007年2月A)
  ■责编:蔡兴蓉 插图:董苇
  (本文编号: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