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版本与读书

作者:龙美光




  版本与读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章太炎曾说:“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线装书乃属于版本书中的一种。我想,凡是接触过书籍,自己也读过几本书的人,原本就应该把版本和读书联系起来。
  谈版本是很有趣的。前人有一句话:“墨香纸润,开卷一种书香。”很形象地概括了书籍形态的诱惑力。一句普通的话,其实已经涉及到了版本学的内容。
  读书人常常追求一种书香氛围。藏书家朱家为此指出:“最典型的、名副其实的‘书香’环境”应该是“万卷琳琅,至多善本,几案精严,庋置清雅”,更进一步地说到了版本。及至今天,“善本”已经成了好版本的代名词。
  前代的文人雅士对图书的版本极为重视。曾有15万卷私人藏书的近代藏书家丁福保曾经说过:“得铅印十,不如得木版一;得新刻十,不如得旧刻一。”对版本表明了一种清晰的取舍观。
  当然,藏书家在版本方面厚此薄彼,自有他们的充足理由。他们说宋版书“肥瘦有则,佳者绝有欧柳笔法,纸质莹洁,墨色青纯”,说元版黑口书中的“赵体字秀逸,柔软之姿,具有刚劲之气,甚觉可爱”,说明代徽版书“雕镂精美、校精审”,说清代精刻本“纸洁如玉、墨凝如漆”,是用鉴赏家的眼光去审视版本了。于是,就有了珍本、善本、后印本、评点本、刻本、写本、抄本、稿本、跋本、影印本、活字本、递修本、百衲本、巾箱本、珂罗版、石印版等等细致的图书版本分类,并且单就刻本而言,还可以分为官刻本、坊刻本、私(家)刻本等等。藏书家无一不重视图书的版本状况。叶灵凤曾说:“中国书和西洋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虽有很大的差别,但中西爱书家的趣味趋向,他们的搜集范围,有些地方却不谋而合,殊途同归,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藏书家对于纸墨精良、字大如钱的宋椠精本摩挲不忍释手的醉心神往的情形,恰如西洋藏书家对着谷登堡的四十二行本《圣经》反复数着行数,用鼻嗅着羊皮纸的古香气点头赞叹的情形一般。”说明在讲求版本方面,外国藏书家也并不例外。
  一本上好的书,在藏书家或是在爱书成癖并且懂得书卷版本优劣的读书人眼里,必定一眼看上去便应有清朗悦目的快感。一本质量上乘、版本优雅的书,无论在封面、封底、扉页(环衬)、勒口、书眉、书脊、空白、标记、页码、书名、版权页、前言、序跋、目录、标题、插图、字体、字号、行宽、行距、花边、图饰、表格、符号、线条、注释、附图、附录、附表、索引和参考文献列举等的设计和布置上,还是它在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方面给人的享受,在同类书中,都应该是脱颖而出、美不胜收的。吕敬人先生曾说:“图书的设计者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在空间艺术中体现时间感受,运用理性化有序的规则意识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理想的书籍形态、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时间感受的余白、有规矩的构成格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材运用、毫厘不差的印刷工艺。”表明出版单位也很重视自己的版本品牌。
  版本的鉴别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我们一般的读书人大多时候确实无法企及。但我们应该了解一点版本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身边书籍的版本是优是劣,或者知道在什么出版社可以买到好的版本,或者什么人编著的书常常是好版本,这样的版本绝不会坑害我们,这对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版不离书,版本和读书的关联也就更加密切。懂得一点版本方面的知识,我们选书读书就因此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将日有进益。
  (摘自新华网)
  ■责编:蔡兴蓉插图:董苇
  (本文编号: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