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美国的“三好学生”

作者:陈 旭




  一位上海的同学在电话里告诉我她5岁的女儿发着烧、打着点滴还参加了期中考试,“是孩子自己要去的,就那么要强。”她补充说。
  我们是高中时的挚友,去年夏天我回国的时候,在她家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与她的女儿也颇有接触。她女儿认识所有我认识的中文字,还在跟加拿大来的老师学英文,数学可以做好几位的加减乘除。“那去学校还学什么啊?” 我不解地问她。“她写字还不行呢!现在的孩子不都是这样吗?竞争多激烈啊!”我无言以对。想起去复旦访问时与几位大学生聊天,其中一个女孩的英文几乎没有口音,她也许就是这场竞争中的佼佼者。这样,为了早日进入这场没有硝烟,但却极为激烈的战场,她走了各种路线,把不满入学年龄的女儿送上了一年级,并且门门功课都是高分。朋友还提到,学校里的老师通常会让那些高分的孩子站起来,接受其他学生的注目礼。
  听到这儿,我的心不禁发酸。我的脑海里联想到的是那些坐在座位上的一个个小小的身体,小小的身体里那颗颗小小的心灵承受着他们以为正常的打击。
  我小时候没有这种受打击的经历,整个小学期间都是所谓的三好学生,全校开会时都是我当代表发言,一路宠过来的。
  但是我的女儿不行。她的学校每年级选一个“Student of the Month”,大概可以翻译成“每月模范学生”,这是学校唯一的点名(名字登在给所有家长的简报上)表彰。一直到了四年级,还从来没有过女儿的芳名,邻家的男孩女孩都上过不少于两次了。我这个对名利看得很淡的母亲都有点沉不住气了:“要不要我去问问你们老师,你需要怎样做才能当上Student of the Month啊?”女儿大叫说:“No,‘Student of the Month’是给进步最显著的学生的,我就是没进步嘛。”
  好,就算是无冕王吧,我只有这样聊以自慰。四年级下学期,女儿参加了学校的一个组织,名曰“STOP”。要进入这一群体,先要自己写申请,列举你想进入的理由,陈述你胜任的背景,然后要找认识你的人给你写推荐信。女儿找了邻居的女主人,这一切都是在我并不完全知情中进行的。初听“STOP”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防止毒品蔓延,STOP嘛。她们校园的牌子上到处清楚地写着“NODRUGS”,学校还不时有与此相关的活动。后来,女儿经常提前到校,原因是——今天早晨“STOP”要开会。我忍俊不禁:一个9岁的孩子经过自荐他荐地进入一个什么团体,还要经常开会,挺像回事儿似的。又有一天,她拿回家几个装满玩具、书和小吃的袋子。原来,这个组织是个所谓的“互助会”,那天他们去了一个超市,任务是把罐装食品装入一个个大纸箱里送给穷人,这几袋东西是超市对他们劳动的奖赏。她问了我好多关于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穷人以及怎样帮助他们的问题,并且充满自豪地描述着他们如何在超市里繁忙奔跑,不停地装满一只只纸箱……她在我眼里,一下子长大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说她想做学校的“SAFETY PATROL”(安全巡逻员)。这个“行当”我可是知道的:就是每天早晨送孩子的校车来到学校门口的时候,一些小孩子穿着像交通警察似的服装,指挥车流向前走或停止,然后负责把车门打开,将车里的孩子领出来。想到女儿要在寒冬里摸着黑,早早地到学校,久久地站在冷风里,心里觉得这太残酷、太不划算了,图什么呢?但女儿有这样的服务意识,我也不能打击她的积极性。我居然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她再有一年就小学毕业了,在学校的成绩却一直是AB,就是有的科目是A,有的科目是B,从来没有过全A的。这在中国人的第二代里是十分少见的,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里少有的“开明”家长,坚信儿孙自有儿孙福,美国绝不是因成绩好而出名的地方,我们自己小时候从题海战术中过来,现在要让他们有真正的童年等想法;更主要的是女儿实在不喜欢动脑,动腿动手动嘴动什么都可以,但让她用脑想道数学题真如上刀山般刺痛难忍。于是我对女儿说,这样吧,我给你的老师写张条子,你可以去做下半年的“交通警”,但你我之间有个条件,就是你上半年的成绩要全是A,下半年你就可以如愿以偿。幸好她也知道,进入这个“交警队”也像进入学校的其他组织一样,学习上是要过得去的。
  她一口答应,而且出乎我意料地在学期结束时拿了全A回来,这样的动力是任何物质刺激都换不来的。她自己去找老师写了推荐信,而且最后终于进入了被“光荣”录用的寥寥数人当中。我呢,只能言出必行,每天在黑暗和寒冷中爬起来送她上学。从前女儿是屡叫不起,现在呢,不管晚上多晚睡,她都自己上好闹钟,早上“起床号”一响就立即起来,并迅速收拾妥当,整装待发。
  原来一个孩子认真起来是没有什么事难得倒的。
  不久,不知什么原因,女儿破天荒地当上了Student of the Month。
  有一天,送她到学校后开车回家,我慢慢地转着方向盘,想到车后是她煞有介事指挥车辆的小小身影,眼望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朝阳,早上起来的辛苦与困倦都消失了。一个几乎令自己笑倒的念头突然窜入脑际——“嘿,这就是美国的三好生吧?”是啊,他们在学校里的个人成绩就像公司职员的工资,是互不知晓的;老师一般也不会因为成绩的原因褒贬一个孩子,那么还有什么能比这些能服务于人、献力于人的活动让他们倍受鼓舞勉励的呢?
  常常提到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是我们的创造性不足,在我看来,还有一条就是领袖意识和技能的欠缺。这些年来我因工作原因走遍了美国大小几百间公司,接触、交往过上上下下的许多人物,对这一点尤有感受。从前很奇怪他们的领导素质从那里来,直到看到女儿的这一系列活动, 我才体会到他们真是“从娃娃抓起”啊。
  最近,女儿又在我不知情中,去做了滑冰的小教练。可惜我从来没能去上过她的“课”。脑海里常常浮出10岁的女儿手把手搀扶那些晃晃悠悠的三四岁的宝宝们的画面,怎能不让我会心一笑?前些日子,情人节前的晚上,她把要送给同学的卡片都写好了,并给每位滑冰小教练都备了一份小礼物。我是在早晨起来,发现她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房间门口准备带走时,才知道她做了这一切的。
  自觉的有领袖才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有爱心的人,也许这就是美国学校培养的“三好学生”吧?
  ■责编:唐 河 插图:董苇
  (本文编号: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