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我在北师大等你

作者:唐理兵




  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一名老师,那一年,她带队到美丽的青岛招生。整整一天的考试,学生的资质都很一般,老师们都很疲倦了。就在老师们要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的时候,跑进来一个男孩。他穿着蓝色运动衫,斜挎着一个黑色的包,怀里抱着一堆东西来到了老师面前。老师们都有些吃惊地看着他,因为他的穿着和神情一点儿也不像来考试的,倒像是一个正在玩耍而误入此地的男孩。
  他把笔记本电脑打开,放到老师的桌上说:“老师您看,这是我做的网站。”老师们还在看他做的网站,他又从包里掏出一大摞装订好的纸说:“老师,这是我的论文,这是写给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改革的,这是有关天体物理的,这是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老师们正在翻看着他的论文,他说:“老师,我给你们跳一段街舞。”老师们又睁大眼睛看着他做着如杂技般惊险而又潇洒自如的动作。在老师们惊奇的目光中,他跳完了,一边擦汗一边说:“老师,我上那边弹钢琴去了。”
  刚刚还激情似火的他又优雅地坐在钢琴面前,细长的十指跳动着,音乐如流水般倾泻而出,琴声悠扬、动听。一曲结束,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缓过来了,我给你们唱一首我自己写的歌吧!”他挎了一把吉他,说:“这首歌是我自己作词自己作曲的,现在我自己再来演唱。”他边弹边唱,歌声质朴、干净,仿佛青草散发出来的清香。
  表演结束,几个监考老师还在惊奇地看着他,他说:“老师们,我的表演结束了。”
  她问:“你高考能考多少分啊?”
  “580分左右吧。”他回答。“那差不多啊。”她说。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给了他,说:“有消息,别忘了给我发短信,我在北师大等你!”
  高考结束后,她就天天等着他的短信,终于,他发来了短信说:“老师,对不起,我考得不好。”
  “你考多少分?”她问。
  “390分。”他回道。
  她怎么也没想到是这个分数,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水分呢?她对他的好感顿时消失了不少,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浮夸、学习又差的孩子吧?她想。渐渐地,她忘记他了。
  开学后不久,她又收到了他的短信,他说他在北师大附近的一个民办大学读书。她邀请他到她家去做客,但他一直没有去。
  10月,他的学校举行新生运动会,因为学校的操场太小了,就借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操场。运动会结束后,他一个人坐在运动场空荡荡的台子上放声痛哭,一直哭到浑身无力。他给她发了一条短信说:“跟你说句不自量力的话,我觉得这个校园应该是我的。”从那以后,他经常悄悄地溜进北师大,但从来没去找过她。有一次,她明明看见了他,但他一闪就又不见了。
  一天,她给他发短信说:“你来北京这么长时间了,我请你吃顿饭吧?”他回道:“好啊,好啊!你们这儿老吃米饭,你就请我吃馒头吧!”
  那天,他们第二次见面了,她觉得他瘦了一些,但还像以前那样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不停地鼓励他:“读哪所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度过大学这几年。如果你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机会时刻在等着你。好好加油吧,我等着你考我的研究生!”
  第一学期过完的时候,她得知他是他们学校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是他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但他却做了一件事先没跟任何人商量的事,他直接找到校长说:“我要退学。” 校长惊讶地问:“为什么?”
  “我要再考一次北师大,因为那儿有位老师在等我。”他说。
  “那位老师知道你要退学吗?”
  “不知道。”
  “你妈妈知道吗?”
  “不知道。”
  “你还是个孩子,这事事关你的前途,不能这么冲动啊!”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校长,我现在18岁,你让我做一件我80岁都不后悔的事吧!”
  校长定定地看着他,点点头,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祝你成功!”
  就这样,他到了家,用同样的话说服了家人,最后他又发短信告诉她:“老师,我退学复读了,暑假后,我们北师大见。”
  复读,谈何容易啊?万一还考不上北师大,他又如何承受呢?她为他不安起来。
  复读的那段时间,他们经常通短信,她一直在鼓励着他。三月份,艺术系开始报名了,报名总共是三天。第一天,他没有来报名,第二天,他还是没有来报名。第三天的上午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来。中午,他给她发短信说:“老师,我终于害怕了,我越复习越知道害怕了,我可能考不了。”
  她的心里一阵紧张,最怕的事情终于来了。她回道:“孩子,打仗不是不能失败,而是不能败给自己,败给对手并不丢人。”
  他看到这个短信,手握手机,一路跑来,终于赶在报名结束之前的一个小时报上了名。报了名,她说:“我在北师大为你加油!”
  再次相见是在艺术课的考场上,他进来拉过来一把椅子说:“老师们,我又看见你们了,我跟你们说什么呢?我就说说我这两年的经历吧!”
  她终于知道,原来,他之所以高考考得那么差,是因为在高考当天的凌晨,他得了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手术过后,他还没从麻醉状态中缓过来,就要上考场。父母和医生都极力阻止他,他说:“我要去北京,北师大的老师还在等着我呢,我要是不去,会后悔一辈子的。”最终,他走进了考场。但麻醉渐渐消失的时候,疼痛如洪水般袭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滴落在试卷上……
  他讲完了,给老师鞠了躬就转身离开了,考试被迫中断了,因为所有的女老师都在哭,男老师的眼圈也红红的。后来,有个老师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能难倒这个孩子?”
  终于,他以高分考进了北师大。报到的那天,他从青岛坐上车就开始给她发短信:“现在车轮就要启动了,我开始去北京了。”夜里的时候,他又发来短信:“老师,明天早上迎新你在吗?”
  “我在的,我肯定从早上7点钟就站在校园里等着你。”她回道。
  早上,他坐的车到站了,他开始了现场直播似地发短信说:“我现在下车就开始往你那儿飞跑。”
  “我现在看到北师大南门了。”
  ……
  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拿着手机,满头大汗地跑着,直到他来到她的面前。这是他们第四次见面,这个时候,他成了她的学生。
  现在,这个孩子还在北师大读书,他的成绩非常好,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是北师大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每当她看见他的时候,她就会对自己说:“得此学生,夫复何求?”
  一天,他给她发短信道:“妈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勇者不惧,老师让我懂得什么是智者不惑,你让我知道什么是仁者不忧。您在我心中的这三重身份,时时刻刻伴随着我成长。有了这三盏明灯,路再远,夜再黑,我也能够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读到这条短信,她泪如泉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成就了他的传奇,成就了他的奇迹,而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她的奇迹呢?
  (杨松摘自《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07年第4期)
  ■责编:叶万军 (本文编号: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