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股市疯狂

作者:陈 晓




  散户前赴后继,资金如泉涌入,题材此起彼伏,消息漫天飞舞,信心一路爆涨。无论此轮牛市如何收尾,人们都不会忘记这个提前到来的夏天的股市高温。
  股市是江湖,炒股是传销,报表是策略,跟庄是战略。如果这些成为投资者的共识,股市想不狂涨都难。
  
  中国股市在经历5年熊市的沉寂后,突然又占领了人们的生活。从2007年4月开始,中国的A股市场掀起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资金入市风潮。
  根据《上海证券报》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最新一期《股市月度资金报告》显示,4月份,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单向流入近2500亿元,两市新开A股账户478.75万户,均创下历史新高。截至4月末,A股市场存量资金达到惊人的9800亿元。
  这和人们情绪的鼓荡交织在一起,使股市在今年开始一轮井喷行情。
  
  入市
  
  巨大的资金量来自哪里?
  南京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为筹钱炒股用他的房子做抵押借了6万元。而这样利用银行的信贷杠杆进入股市的做法在深圳更不少见。除了将已经还清贷款的房子又重新抵押给银行,换取资金进入股市,身处市场经济最前沿的深圳人还发明了另外一种方式——加按。由于房市普遍大幅升值,一些市民就把正在按揭的房子重新估值,贷到更多款来进入股市。
  散户投资者是目前股市的主人翁。根据《股市月度资金报告》的统计显示,在4月份接近2500亿的流入资金中,机构资金只有三分之一,而其余1600亿以上应为个人资金的贡献,个人资金与机构资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1。
  而在去年的11、12月,深沪两市的资金9成以上还来自机构。短短几个月,A股市场的新资金主流已经基本转换至以个人为主。大批的个人投资者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持续入市,堪称目前市场最大特征。
  这也成为了一场最生动全面的资本市场普及教育。夏云在年初入市后,试图通过自我钻研搞清楚K线图为何物,辨别买进卖出的成交量以确定是否有庄家藏身等等。在这个试图了解股市运作规律的过程中,她也欣然接受了炒股就是传销的观点。一轮一轮往上炒,一单一单往下传。“看棒子最后交到谁的手上。”夏云说。
  源源不断入市的资金,正支撑着这个“传销游戏”的接力棒往下传递。截至5月,中国的股票交易账户总数已达到9500万个,较一年之前剧增了30%。
  这还不包括间接持有股票的人数。目前,股票资产大约占社保基金4500亿总资产的39%。
  每个股民都有太多正当的理由从泡沫中分一杯羹。银行存款低息,北京四环外的房产价格已经是万字打头,还有读书、看病、养儿育女等一大堆数字未卜的人生大事。“我们辛苦工作抬高了一切资产价格,我们也要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夏云说。
  正是这种明确要赚快钱的投资者更让人担心。“占投资者大多数的还是散户,而且正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第一次踏进股市。鉴于中国庞大的家庭储蓄和偏低的存款利率,我们有理由相信,除非采取措施改善市场的灵活性,否则市场还会进一步受到过度抬升。”上海市金融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说。
  
  消息
  
  “对中国许多新股民来说,选择哪只股票是门艺术而非科学。”美国《商业周刊》如此评论中国股市当下的主人翁们。这和10年前散户主宰的疯狂牛市有惊人的相似——消息为王。散户聚集的交易大厅,照面的问候语通常是:有什么消息?几乎每个散户新手都拥有热门的小道消息。它们的来源是网上聊天室,熟人的口口相传,还有手机上不知来由的荐股短信。
  2007年初,沪东重机通过定向增发注入大股东中船集团的优质资产。受此消息的刺激,沪东重机复牌后接连7个涨停板,两个多月后股价越上百元大关。据《证券时报》报道,进入2007年,类似沪东重机这类资产注入的概念迅速走红,成为股市中产生流言最多的题材。“有的时候,消息的流传反映的不是事实,而是股民的愿望。他们在寻找,期待下一个沪东重机。”申银万国一位分析师说。
  这样的信息,即使在大盘一片向红的繁荣下,也表现出了它们的不可靠性。上海一家薄利经营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就因此成为了轻信传言的股民的噩梦。聊天室内曾盛传该公司将得到其母公司注资,其股价在一周内上涨30%。但接下来的一周,该只股票因资产转移未实现而跌回原形。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损失,更是一种心理的创伤和对个人智力的羞辱。“这样的行情,赔钱简直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每个人都知道,现在的股市不是赚不赚,而是赚多少的问题。”王磊说。他是这起失败投资的一位小股东。
  在广州一家营业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新涌进的股民中,27%是离退休人员,闲来无事开始炒股。不会操作电脑的他们依靠报纸、杂志中的商业板块和电视上“证券直播”“天下财经”这类节目来获取信息。
  沸腾的市场里飘荡着各种真伪莫辨的消息。李运鸿对此嗤之以鼻:“这些都是转了七八手的消息。真正有价值的是第一手消息。”
  
  报表
  
  全民热捧股市之际,上市公司要做什么?
  给出一张好看的报表!
  上市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报表出炉。统计显示,在具有可比数据的1364家公司中,加权每股收益比去年同期增加78.1%。“这不仅是和经济繁荣相伴相生的巧合,也是上市公司在股疯前的顺势而为。也就是说,是种策略选择。”李运鸿说。用好的报表说服股民,或者制造一些热门的概念吸引股民,都是上市公司可选择的策略。
  为恢复投资者信心,从2005年开始,政府对1400家上市公司进行解决股权分置的改革。如今,已有90%的公司完成改革。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股市生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全流通的上市公司成为股市生态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利益首次与小股民一致,我们也要关心股价涨跌。”李运鸿说。
  这是热得几乎要烧起来的股市让人稍感安心的地方。“现在,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透明度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等方面要比以往严肃认真得多。”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田仁灿说。
  当然,在这样沸腾的股市中,上市公司还扮演着另一个角色:一方面被人买卖,一方面参与买卖。
  李运鸿的职责是负责公司证券业务的对外联系。他的另一个角色是公司炒股的操盘手。“如今,我手中的资金已经达到一只基金的规模。”李说。目前,国内一只基金的资金底线约为两个亿。
  李运鸿的手下还有一个团队。在牛市里,这份工作成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职员们在操盘公司股票的同时,也顺带经营着自己的买卖。“跟庄家依然是股市获胜的不二法门,”李说,“我的手下从来不要求我加工资,因为跟盘的收益已经足够丰厚了。”
  
  坚守
  
  “如果说股票市场历史上有一件事确定不移的话,那就是新股繁荣永远是危险繁荣的最后阶段——是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的警告,就像周期性呼吸异常是死亡的信号一样确定。”这是约翰·布鲁克斯在总结美国60年代股市兴起与崩盘的结语。这样的迹象在2007年沸腾的中国股市也已有迹可循。
  2007年3月1日,平安保险首次上市交易,股价即跃升38%。这种一日千里的势头正契合了股市里短线投机者的梦想。“有多只新股上市定价时市盈率超过了30倍。市场通过供求关系自然调节股票价格的功能因此被抑制。”3月7日,上海市金融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盘点股市时这样总结。
  而一些曾经在股市上表现不佳、行将退市的ST股,也借牛市东风,利用一些重组消息重生。实际上,ST股正在成为目前股市的一种现象。2007年以来,只要有交易的ST股票,几乎都有与其名声不相符的行情。虽然有着每天5%的涨跌幅限制,但涨多跌少且总是连续上涨5%的走势,让股市中流传:“愈ST,愈有投资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