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高校政治课该怎样改

作者:张 国 郭姗姗 叶铁桥




  提供别人没有的信息量
  
  4月17日晚,南开大学丁军教授上课前遇到了一点儿麻烦: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临时罢工。她带着歉意向学生提出两个解决办法:另择时间,或另择地点上课。
  原以为学生们会“庆幸”课程暂停,没想到大家一致要求坚持上课。于是,上课地点搬到了空旷的礼堂。学生们集中坐在礼堂前排的中央位置听讲。
  54岁的博士生导师丁军,今年教授文史哲本科新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每到她上课,学生们都会早早赶到以便占领前排的好位置。
  本堂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对文科生而言又是老生常谈的题目。与教材略有不同的是,丁军从“斯大林模式”讲起。今天的人民怎样看待斯大林?她首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直观看到斯大林与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果戈里等人的墓地。对比之下,斯大林的墓地显得有些寒酸,从侧面寓示出官方的评价。
  听着老师富有激情的介绍,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一个普通的村公所前矗立着列宁的塑像,一只水杯上印满了前苏联国家共产党联盟的旗帜,一座城市闹市区的大厦上绘着共产党的党徽等宣传画……
  在丁军的电脑里存有上千张与课程有关的图片,那是她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留学时搜集或拍摄的。图文并茂当然只是一个“卖点”,她的授课体会还包括:提供别人没有的信息量,讲课的思路、资料的取舍、切入的角度等方面都要准确生动,要下大工夫。
  “教师有激情,学生才有激情。”这是丁军的经验之谈。
  “老师的理论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水平很高。所选择的材料跟我们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合得很紧。”课后,南开大学历史系学生史志强说。
  上课期间,教室大门敞开着,不时有路过的学生站在门前,好奇地探头张望,或者干脆悄悄进去旁听。整堂课无人迟到或早退,丁军也并未点名。
  
  让学生主动参与
  
  上学期初,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后,南开大学北中医预科班学生高永阳随手将其放到一摞新书里。
  在这名“80后”新生的印象中,这门课有些多余,至于道德与法律,“每个人只要独善其身就行”。可没过多久,这门课成了他感触最深的课程之一。
  讲授这门课的副教授徐曼,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强调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每节课拿出20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请他们登台讲课,任师生点评。讲课题目和形式都由学生决定,很多学生选择小品、短剧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徐曼老师认为,通过备课和上课,学生本身就能学习和成长。
  高永阳选择了爱国主义的题目,他和组员们一同撰写了讲稿,并以文艺演唱的形式表现主题,“当我们设计好每一个环节,以丰富的形式获得讲课的成功后,我才发现自己利用这个机会已查阅了很多资料,思考了很多,也明白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之深广。”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确把不少学生拉回了思想政治课的课堂。
  在近期清华大学2006级学生的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教室的气氛相当热烈,全班106个学生都是学工科的,大部分都是男生。这节课讲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矛盾”,五十多岁的任课老师蔡乐苏已经执教了近三十年。
  离下课还有20分钟时,毛泽东诗词鉴赏时间到了。这是蔡老师布置给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任务,由老师规定一些题目,3名同学一组完成并制成幻灯片,每节课的最后20分钟进行演示。
  3名汽车工程专业的男生姚力、陈杰和兰光,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接着分析、鉴赏,《七律·长征》还是唱出来的。精美的幻灯片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图片,同学们纷纷辨识着这些图片上的历史人物。
  “为完成这项作业,我们准备了3个星期,查资料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姚力说。
  “没有学生要故意跟老师作对的。学生不认真听课,怪不得学生,责任在老师身上。”蔡乐苏说,在他这里,没有什么老师学生的概念,平等交流是第一位的。
  每学期的前3节课,蔡老师都觉得自己是在跟学生“拔河”。他知道,学生是带着观望的态度来听课的,有的甚至有逆反心理,所以他得使双份的力气,在前几节课把学生“拉”过来,否则学生就不会再对这门课感兴趣。
  蔡乐苏表示,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良好的现实社会环境,告诉学生真实的社会现实,使学生不至于太逆反;二是深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不至于受蒙蔽。
  
  应把最优秀的教师留下来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介绍,学院教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非常整齐,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相比国内许多高校的“两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都是从各个学院抽调而来,该校从1997年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以来,所有“两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由该院承担,从不把任务分配给其他院系单位。该院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岁,70%拥有博士学位。
  武东生说,不少学校把课讲得不好的老师派去教思想政治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门课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应该把最优秀的教师留下来讲思想政治课”。
  去年9月,该院公布了一份关于教学秩序和教师规范的规定,认定“教师不认真备课”“被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差”等19种情况为教学事故。相关的处罚甚至包括扣发教师一年的工作津贴。
  南开大学还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力度,在每年预算中列出专项经费,在最近3年里,每年将不少于50万元。丁军说,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了好的环境。老师们在课程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都很重视,每个课程组都有了新气象和好风气,大家齐心协力,铆足劲儿要建设精品课。
  在南开大学,随着新课程开通的“晨钟博客”,改变了学生们对教师的既有印象。在这里,教师们用着“海天一色”“见习医生”“程门立雪”之类的网名,或严肃或轻松地讨论着课改课题和教学心得。
  青年教师徐延庆还记得,当他在第一节课上告诉学生,老师们在学院网站上集体开辟了群体博客,并将在那里公布优秀的学生作业时,教室内一片哗然:“这么时髦!”同学们一下子很难将严肃的政治课教师与文风随意的博客写手之间挂上钩。
  该院前不久开展了一份匿名抽样问卷调查,邀请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打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为75.8%,整体评价较好的学生占71.6%,认为课程内容贴近实际的占92.3%,对教师综合素质满意的学生占92.2%,认为教师讲课水平较好的占78.2%,认为教学方法较好的占75.1%,认为教师编写的学习资料对学习有帮助的占86.1%。调查还显示,87.6%的大学生认为该课程重要。
  
  不让一个假期颠覆一个学期
  
  如何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熊建生认为,这需要对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进行更科学的改进,使教育教学更加有时代感、现实性和针对性。“学生自身的问题是最主要的。”熊建生说,时代造就了“80后”大学生,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赋予他们新观念、新知识,但也使他们存在一些弱点和片面性:他们阅历单薄,经验不足,缺乏生活锻炼和环境磨炼,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这些都增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
  熊建生认为,要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首先教师要使自己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要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提升知识含量。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口吻、平凡的事例、平实的风格面对学生。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承担心理医生的角色。”这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张海燕提出的教学主张。她把办公室电话和自家电话号码公示在学生宿舍区门口,将自家电话当作了学生“心理咨询热线”。“有问题去找张老师”已成为该校不少学生的习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