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满分,给了最偷懒的孩子

作者:毛荣富




  教书三十余载,批阅作文无数,唯有这一次批了个满分,而作者却是一位最偷懒的学生。
  下面这首小诗流传已久,堪称经典,我把它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就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藜《泥土》)
  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是:不要自视甚高,孤芳自赏,患得患失,而要甘于平凡,多做奉献,公而忘私。显然,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对今天的青少年是不乏意义的。同学们都能按照这样的思路确立观点,展开议论,可是,这位同学却别出心裁地写了一首题为“珍珠”的小诗:
  我就想成为一颗珍珠/虽遭磨难也不想埋没自我/假如你我都做泥土/没有精彩的世界会令大家更加痛苦
  这首小诗令我眼睛一亮,它一反原作之意,不仅角度独特新颖,而且表现了今天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风貌。有这样一则为老师们熟知的美国故事:老师要求学生描绘一场想象中的精彩足球赛,一位学生只是写了:“很抱歉,由于突然雷雨大作,人们期盼已久的这场球赛只得改期。”就交了上去,老师却认为它“思维突破常规,富有想象力”而给了他满分。比起那位美国学生来,我的学生写得不是更具创意和内涵吗?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他满分。
  这首小诗不胫而走,老师和同学们都竞相传抄。课堂上,我问大家为什么喜欢它。有的说:诗中的“磨难”二字用得好。记得有“蚌病成珠”这句古语,河蚌是历经痛苦才育出珍珠的。没有磨难就难有生命的升华。有的说,想成为珍珠并不仅仅是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丽和精彩,用璀璨的光华点缀人间,这不也是奉献吗?有个女孩则说,开始的时候她也觉得这次的作文题目有点儿老套,想“叛逆”一下,却没有这份勇气,所以很佩服这位同学的胆识。
  我,又一次被孩子们感动了。(杨松摘自2006年10月……《新民晚报》)
  责编:熊春阳(本文编号: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