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我们该怎样做“草根”人物?

作者:谢胜瑜




  “我的父母亲总是在春节后离开家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这样我就能一直和他们在一起。”江西吉水县一名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妇女报》联合做的一项调查指出: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的占28%,这其中又有31%的父母每年只回家一次,这些儿童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关爱,这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和教育影响巨大。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一个捡破烂的农妇竟然在这样一个社会大问题上有自己的“作为”——
  田嫂是湘西花垣县一个普普通通的苗族农妇,农闲的时候,她便去村村寨寨捡破烂以补贴家用。一天,田嫂捡破烂时看见一对年幼的姐妹昏倒在了大路边。原来,这对小姐妹的父母到矿山打工几年都没回过家,因为太想父母了,姐妹俩决定去矿山找父母,结果又饿又累昏倒在了路上……孩子太可怜了!田嫂把身上剩下的10元钱给了姐妹俩,眼角湿湿地回了家。
  以后,每一次出门捡垃圾,田嫂都能听到和看到跟这对姐妹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父母为了赚钱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中的小孩由于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中的不少人性格孤僻,学习不好,还经常惹是生非,成了“有父母的孤儿”或“问题少年”。
  这么多孩子没人管,田嫂很心疼。有一天,田嫂去赶集时看见买东西的摊位前围了一堆人,他们正乐呵呵地看当地人自己录制的苗族对歌光盘。这时,一个奇特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可不可以把这些孩子的可怜境遇拍成电视剧,给在外打工的父母看,让他们回到孩子身边?
  拿定主意后,田嫂兴冲冲地去找在县电视台工作的亲戚帮忙。亲戚听得目瞪口呆:“你一个农家妇女大字不识一箩筐,竟然张口要拍电视,这不是瞎胡闹吗?”亲戚问她:“你写好了剧本吗?拍一部电视剧要两三年的时间,你有那么多钱吗?”她一头雾水,问:“剧本是什么?哪有要看两三年的电视?一集电视不就半个多钟头吗?”亲戚解释不清楚,只得给她当头浇冷水:“拍电视剧不是你一个农村妇女能做的事,你回家吧,别再瞎折腾!”
  田嫂却还是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背着捡破烂的背篓来到镇里,问卖歌碟的老板对歌的光盘是找谁拍的。老板告诉她说:“我花大价钱请凤凰县的一个摄影师拍的。”
  田嫂到凤凰找到了摄影师。她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摄影师后,摄影师问她有没有剧本,她说:“没有,我说给你听吧。”摄影师就笑:“没有剧本怎么拍啊?”田嫂这回总算知道了剧本的重要,答应等写好了剧本再来找他。
  于是,她开始白天下地弄庄稼,晚上写剧本。写剧本可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田嫂连小学二年级都没上完!平时没拿过笔的她,拿起笔来竟然比锄头还沉。因为好多字都不会写,她只好在纸上画圈圈。常常,一行字里有一大半是圈圈。
  半个月后,田嫂把剧本交给摄影师,摄影师当场就傻了眼:这哪是什么剧本啊!错字别字一大堆,再就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圆圈!摄影师心头忽然一热,说:“我不为难你了……我按你的想法拍拍看。”
  拍戏要钱,找演员也要钱。田嫂家里没钱,她只好四处去借钱。亲戚朋友听她把事情一说,都骂她头脑发烧不正常,谁还会借钱给她?没办法,田嫂决定把自家栏里的两头猪卖了,但他的丈夫不同意:“猪是为女儿准备学费而养的,如果把猪卖了,女儿就要休学一年。你这不是荒废女儿吗?”可田嫂心里却在想:女儿的学费可以再想办法,先把电视剧拍了再说!于是,她趁丈夫出去打工时,把家里的两头猪卖了一千多块钱,揣在了身上。
  这点钱当然请不了演员,田嫂只得请自己的女儿“出山”,而戏里的另一个小男孩,也是由她一个好朋友的儿子“义务出演”。电视剧开拍了,他买服装,置道具,碾好大米买好肉,给所有帮忙的人管吃管喝,还给从各个村请来的几个群众演员发工钱……为了节约开支,摄影师只用三天的时间就拍完了剧情,然后,带着素材回凤凰做后期制作。
  一个月后,摄影师告诉她说片子弄成了,片名叫《千里寻母记》。田嫂兴奋不已,她一口气叫摄影师刻了300张光盘。第一次在自己家里放,左邻右舍都被剧情感动了,很多人都当场哭了起来。可是,有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看见,让更多的人哭呢?田嫂决定把300张光盘免费送给亲戚朋友,送给自己捡垃圾经过的村寨,让看过片子的人打电话给在外打工的年轻父母,告诉他们孩子在家有多可怜,提醒他们不要随意把孩子丢在家里。
  几天后,小镇上大大小小的音像店都在卖田嫂拍的《千里寻母记》光盘。田嫂很奇怪,自己并没有拿光盘到店里去卖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懂行的人让田嫂去找店铺算账,说:他们侵权盗版呢,你告他们去。田嫂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干吗跟店老板过不去啊,他们卖得越多,不就有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能看到《千里寻母记》吗?看到的人多了,不就会有更多的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吗?”
  果然,先是《千里寻母记》里的原型夫妇回到了村里。然后又有不少人买了盗版的《千里寻母记》带到广东、浙江和上海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去看,许多年轻父母都被片子中留守孩子的可怜相深深地触动……就这样,田嫂因为导演了这部“大片”而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年底,她带着女儿一起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讲述”“社会纪录”“实话实说”和“半边天”等栏目……
  小角色做了“大事”,出了“大名”,这让许多人感慨良多。本来,一个捡破烂的人碰到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没人照管的孩子,她能够尽己所能给孩子几块钱,或者把遇见的可怜孩子带回家管吃管喝几天,就称得上是“好人”了。但作为一个捡破烂的农妇,田嫂对那些留守孩子却不只是投去同情的一瞥,而且想得更远,做得更多——她居然会去想拍一部“大片”提醒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到孩子的身边!大字不识几个的田嫂这么想而且这么做了,最后竟然做成了!
  身边也有一些人在议论,说想通过一部《千里寻母记》召唤所有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只不过是一个农妇的“异想天开”。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民性的社会大问题,不是一个弱小女子管得了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千里寻母记》流传范围小和外出打工父母的家庭生活现状等原因,受它影响回家照管小孩的人并不多。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否认,田嫂不知天高地厚的执着和善良还是给了许多人心灵深处以震撼,她多少有些可笑的做法也赢来了人们对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人物由衷的敬佩和感动——至少,田嫂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小人物: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当善良和爱心由一种本能升华为一种执着和信念的时候,再卑微再弱势的人也可以为别人做得更多。而一个人为别人做得越多,也就越能活出自己人生的“大价值”!
  
  (作者地址:江西南昌市蓼洲街江西科技出版社邮编:)
  责编:蔡兴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