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我和学生共成长

作者:张 红




  新学期开学了。我教五(11)班的数学。
  前任老师提醒我:班上有一位叫许哲文的男孩是个特别让老师头疼的“另类”人物,今年呀,有你受的。
  第一天上课,我很容易地就找到了他,因为以前的老师怕他添乱、惹麻烦影响其他同学,一直让他一个人坐最后一排。可眼前的这个孩子眉清目秀,忽闪闪的大眼睛透着股机灵劲,第一眼就很让人喜欢,我不禁怀疑同事是不是看错了人。于是,我边上课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听讲很认真,发言也非常积极,说话既响亮又完整,还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哪像同事说的那样?
  第一周相安无事。许哲文几乎每个课间都“腻”着我,缠着我说东道西,同事也羡慕我才几天时间就把一个行为乖张的小家伙调教得服服帖帖。第二周,我与他的爷爷通了一次电话,把他开学以来的良好表现一一道来,言语间,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得意。谁知,他爷爷却说:“张老师啊,你千万不要被他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听了他的话,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哪有爷爷这样说自己孙子的?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实了他爷爷的话。
  从第三周开始,他的表现就与前两周有所不同。开始在课堂练习本上画小人,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出现,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他画得确实很好看。
  又一次的数学课上,我请他回答问题,他虽然笑眯眯地看着我,却不知道我提的是什么问题。两天后,同样的情形再次出现,有同学小声嘀咕,他经常这样,我只好和颜悦色地请他坐下。没想到,从那以后这样的事几乎就成了家常便饭。
  10月19日,他到办公室来,对我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拖堂了,我喜欢按时下课的老师,你新烫的发型也很难看。”还建议我今后上课时要讲一些笑话和幽默,说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听讲。看着他,听着他说的话,我真是哭笑不得,可是他说的难道一点道理也没有吗?
  在我的建议下,班主任帮他调换了座位,还让同桌一位厉害的女孩子“盯”着他。尽管这样,他仍然很高兴,说一个人坐最后一排太没意思。
  走廊上我对他下最后通牒:“许哲文,如果再不好好表现,你送给我的书法作品我立刻还给你。”他笑着回敬我:“还就还,反正那一张写得也不好。”气得我真想往他的屁股上踹上一脚。
  周三的数学课,他再次向我的忍耐极限发起挑战。铃声响过,我正准备上课,发现他还在走廊上踢毽子,便招手让他进教室。他一边向我摆手一边踢,我再示意他快点回来,他还照踢不误。同学们看看我瞅瞅他,教室里开始有人笑了。我自然知道大家笑声背后的意思:张老师,这回看你怎么对付他?我也在快速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如果在我的怒目厉声之下,他还是不进教室,我岂不是自找难堪?于是——“算你狠,看你今天怎么收场。”我把怒火藏在自己僵硬的笑容之下,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他的表演。没有看到我“怒发冲冠”,他显然感到很意外,忽闪着大眼睛,摸了摸后脑勺,向自己的座位走去。不过,那一天的数学课,他听得比哪一天都认真。
  下课了,我前脚进办公室,他后脚就跟了进来。
  “张老师,今天的事都是我不好,可你为什么不批评我?”居然还在“挑衅”我的忍耐极限。
  “老师知道你不是一个故意捣乱的孩子,这样做一定有原因,我得弄清楚,才能决定怎么批评你。”我极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
  “昨天我和吕洋比赛踢毽子,每次都输给他,我不服气。今天踢到马上要超过他的时候上课铃响了,可是,我又想看自己到底能踢多少个,所以,你招手我也舍不得停下来。”我的心一怔。
  “不服输的精神可嘉,不过你的行为错在哪儿呢?”我依然不依不饶。
  “不应该违反学校纪律,还影响同学们上课。”看来,他对自己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
  “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就不需要再批评你了。但是,怎样让同学们理解你的行为呢?”
  “明天上课前,我向大家说明,并向大家道歉。”这话正合我意。
  与我朝夕相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既能让我暴跳如雷,又时刻鞭策我保持着清醒的孩子。他的“顽劣”常常气得我咬牙切齿,但他坦诚与率真的个性也常常让我这个师者汗颜,而且他成绩不错,特爱干净,也很要强。我与他的“较量”仍在继续,每一次的斗“智”斗“勇”,都是对我的教育智慧最严峻的考验,因为对他而言,空洞的说教、严厉的呵斥显得苍白无力。在许多老师的眼里,他离传统观念中“好孩子”的标准很远,我却在想,作为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尺子”去衡量与评价这样的孩子?把一个学生贴上“另类”的标签,是师者的智慧还是平庸?如果,我们硬是要把这样的学生转变成所谓的“好学生”,我不知道,是孩子的悲哀还是教育的失败?我愧于自己的平庸与无能,不能够改变他的“顽劣”与“另类”,我们像两面镜子对照着彼此,然后相互影响,相互约束,不断适应,在彼此的磨合中寻求最适度的距离,在宽容与藩篱中寻求最敞亮的沟通路径。
  周五下午,我又和他在走廊上聊天。他告诉我,他喜欢我。而我在想,不知道明天我们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但无论怎样,都值得我期待!
  (作者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邮编:222000)
  ■责编:熊春阳插图:邵宇
  (本文编号: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