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管建刚的教育世界

作者:张菊荣




  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个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定拥有着一个世界。在我看
  来,从《评价周报》到“作文革命”,我们可以看到——
  
  不熟悉建刚的人,都以为他不太爱说话,你们一帮人在那里说笑,他常常兀自坐在那里,静静地,若有所思。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要一涉及到他所钟情的教育世界,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他似乎就属于这个丰富的教育世界,因为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他的智慧就存在,他的尊严就存在。或者说,他因为拥有一种有个性的教育而拥有自己丰富的世界。
  然而,要描述这样的一个世界,我觉得近乎困难,也非常唐突。因为你越是走近这个世界,越会感受到其中的丰厚。也许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著名学者钱理群的“兴奋不已”中,从言语生命动力学倡导者潘新和教授叹为知音的惊喜中,从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推介中,从各种报刊中知道“管建刚”与他的作文教学,但很多人却不一定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他是怎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的,又是怎样从一个并不自信的青年教师,不断地战胜自己,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地丰富起自己的人生来的。
  1991年暑假,当他的同窗们从吴江师范毕业走上讲台的时候,他却因为一场大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直到1992年的5月,他才拖着病体到一所农村小学去上班,在“一班语文”还是“两班数学”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并不喜欢的、但可以只教“一班”的语文。在边上班边养病的日子里,“写作”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作品的发表唤起了他的言语表达欲,继而,他居然在村校做起“科研”来,当时的他也许并不明白这就是“科研”。1998年,一篇写了近一年时间的关于班级管理的论文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给了他巨大的鼓舞。他又将论文中写到的班级管理中的“同学互评”方法逐渐“扩大”,开始了“一张纸条”的尝试。那些农村的孩子在“一张纸条”上做着“评价”工作,对自己每天的生活进行着审视与简要的记录。紧接着,这“一张纸条”的“班级工作”又扩展到“作文教学”上,于是就有了班级里的“手抄小报”。之所以要办一份“小报”,他的想法极其朴实,就是要把自己因“发表”而获得的“尊严与荣耀”也给那些孩子。
  说起“发表”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建刚简直会激动起来。他说,发表是什么?发表就是对话,发表就是倾诉,发表就是才华的认可,发表是可以带给人写作的尊严和荣耀的,发表是写作最重要的驱动力!是的,“发表”是他的作文教学手段与艺术的精华之一,是他“作文革命”的基石,没有对“发表”心理的充分利用与激活,就没有他的“作文革命”。正因如此,“手抄小报”的问题也就来了:它能算是“发表”吗?它没有“发行量”,更谈不上有更多的“读者”。如果有自己的一份报纸就好了!就在这时,学校的一体机与电脑房为他的“作文革命”提供了装备保证。2000年春天,五年级的孩子们与他们的管老师一起,发行了第一份报纸,因为这份报纸是由“互评”演绎而来,就叫做《评价周报》。当大家沉浸在周报创刊的兴奋中时,建刚却又住进了医院。他出院时,那些孩子居然用白己编辑、排版、印刷的三期《评价周报》来迎接他!原本只想着办一份报纸来激发孩子的写作欲,但现在,这份周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写作本身,它几乎承载着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一份报纸,哺育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一位已经读高二的同学前几天还写信给管老师说,再回首,看当时的那些周报那些故事,眼泪会叭嗒叭嗒地掉下来……
  “作文革命”是从“评价周报”开始的。但在对《评价周报》以及它所发生的不断扩展着的效应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在蓦然回首中,建刚才发现自己确乎走进了一次“作文革命”。从2000年3月到今天,流水的学生铁打的周报,他没有停止过对小报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他的做法与经验。他的第一部著作《魔法作文营》记载着这些生动的改革历程,他的第三部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则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在这里,建构了他的“作文革命”的“骨构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和“理论系统”。早在2005年,他的“我的作文革命”系列就在《中国教师报》上连载。人们发现,一张小小的报纸竟然真的饱含了“革命”的意义,他的“革命性”表现在哪里呢?建刚说,告别了传统的教材,告别了传统的大、小作文模式,也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指导模式。这种“告别”也不是漠视,而是一种基于建设的超越。每天,孩子们要写一则“每日简评”,聊聊数语。建刚说:这是让孩子们学会发表与积累。到了星期天,就从“每日简评”中选择一个题材进行写作,周一进行初选,周二终选,周三、周四输入,周五出版,每一个环节,学生们都会悉心地、自动地去修改与推敲。每周一的“作文活动课”,有“让我呼唤你的名字”,让那些“发表”了作文的孩子的姓名回荡在教室中,而这些名字的机会是给每—个孩子准备的,因为周报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投稿标准:有“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也有从入选“佳作”中引申出来的“训练点”的教学……分等投稿、积分激励、稿费发放、优先卡、才运卡……这里有数不胜数的“妙招”,每个“妙招”的由来都是缘于问题的出现,每个“妙招”中都蕴涵着理念的光泽。
  建刚就这样慢慢地走来,不喜欢说空话,不屑于说假话,不乐于说大话,甚至不善于说“客套话”,就这样沉下心去,扎下根来,渐成一片风景,渐有一个世界!我知道,建刚的教育世界与他的人生境界一样,会更加丰富,更加美丽。
  
  管建刚教育语录:
  ●教育,当所有的教师都把它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
  ●一个人的心胸能装多大的天空,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是一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
  ●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
  ●一个教师要想做到杰出无比的程度,或许是需要点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所成绩和名声的人,则人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
  ——摘自《不做教书匠》
  ●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
  ●如果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如果教师是个拿着判笔的判官,学生肯定不敢说、不敢掏内心里的话,也就享受不到写作把灵魂袒露在阳光里的那份轻松、纯净和明媚。
  (作者地址: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邮编:215200)
  ■责编:叶万军
  (本文编号: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