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谷歌”一下,作业完成

作者:周慧虹




  互联网络的发展,在带给人们工作、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研究性课题竟然交来一堆“标准答案”
  
  最近,一位在某中学任教的陈老师反映,为适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他摈弃过去那种有标准答案的作业,给学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课题,陈老师也做好了接受各种稀奇古怪“研究结果”的准备。可令他没料到的是,学生们的结果还是如同“标准答案”一样完美一致。
  原来,学生们都是“百度”一下、“Google”一下就“研究”出来了,很少有亲手翻书并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来的东西。有的学生直接上交打印稿,甚至没有编辑一下,有几个学生倒是乖乖写上了“摘自某某网”,让老师哭笑不得。
  无独有偶,在德国,学生互联网抄袭现象也已引起社会关注。有学者在莱比锡大学进行的调查表明,90%的学生表示原则上能接受抄袭互联网上文章的做法;25%的被调查者承认在大学期间“作过弊”,即把别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稍作修改,在不说明来源也不核对真伪的情况下,作为自己的论文或者作业上交老师;有2%的学生干脆将网上下载的文章原封不动地作为自己的成果提交给教授。调查者同时指出,德国的一些中学生抄袭现象也不能低估,超过50%的大学新生承认,他们在中学期间多多少少地在互联网上抄袭过别人的成果。
  可见,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正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一方面,与互联网所拥有的海量信息有关。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可以从网上找到相似的内容。另一方面,也缘于个别网站的推波助澜。比如,德国就有个叫做“家庭作业”的网站,他们打出这样的广告语,“你的家庭作业已经做好了!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拿去就是了。”学生只要通过手机给网站经营商发个短信,花上1.99欧元,即可及时得到所需的家庭作业答案。在我国,现在虽未发现有如此网站,但通过网络雇佣“枪手”作弊的现象也并非没有。
  
  互联网使用不当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学生若不能正确地对待、使用网络,其一,容易滋生学习上的惰性,长此以往,对于他们自己动手,深入思考,自主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性工作不利。其二,容易造成知识偏差。网上的东西谬误不少,若学生不加甄别地照抄照搬,盲目消化吸收,势必会受误导,于思想深处留下错误的烙印。其三,容易造成阅读质量的下降。学生们的课余时间终归有限,互联网对他们的诱惑太大,上网的学生多了,上网时间长了,难免造成他们对纸质阅读的疏离。而从阅读方式和效果来看,读书称作阅读,上网充其量为浏览,两者在阅读质量上不可同日而语。
  
  教给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
  
  互联网对于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其错主要不在网络。面对应试压力,很多学校只注重给学生灌输课业知识,无暇他顾,学校图书馆在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利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工作几近空白。此外,有些老师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他们上课时引用网络上找来的资料从不加以说明,有些老师不认真批改学生作业,从而对学生产生误导,也放任了学生的抄袭之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遏制网络抄袭之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习惯,责任重大。诚如许多专家所建议的,要尽早教会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最好在中学时期,老师就将学生带进图书馆,向其解释如何使用图书文献,怎样正确引用别人的成果。学校有必要与学生签署杜绝抄袭的行为准则,以此增强他们对抄袭行为的羞耻感。教育管理部门可与软件开发机构联合,开发使用一些软件作为辅助,多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学生做作业时不应只会用鼠标,更要善于用脑。
  (摘自2007年1月29日《文汇报》)
  ■责编:子丑(本文编号: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