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华文教育在新加坡

作者:陈 蕾




  新加坡的社会背景、人口结构、语言环境以及教育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在新加坡的四大种族中,华裔占了77%左右,华裔学生以华语(普通话)为母语。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从华侨私塾崇文阁算起,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但从1987年起,新加坡逐步统一了语文源流学校,所有学生都以英语为第一语文,其他语文为第二语文。就华文而言,全新加坡只有四所华文小学和九所特选中学,经政府同意,将华文和英文同时列为第一语文。新加坡社会语言环境的改变造成了前些年以英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华裔家庭的比例明显增加。1988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华裔新生中,只有大约20%的学生家中的主要用语为英语;到了1999年,家中讲英语的小学一年级华族新生占同年级学生的43%,增加了一倍以上。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35.8%年龄介于5~14岁的华裔儿童以英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而年龄介于15~24岁的华裔青年只有21.5%以英语为主要家庭用语。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英语将逐渐成为新加坡华人最主要的族群母语,而华文将变成只能通过课堂来学习的外来语。这种家庭用语的改变,无疑给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华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所以那时到过新加坡的中国人,可能都会对中文在新加坡的境遇感触颇多。当我们满心期许地认为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新加坡人应该说着、用着流利的中文时,却尴尬地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华文只是在小学和初中作为一门单科课程,因此很多新加坡年轻人的华文只能达到会听和会讲的水平,在读和写的方面能力都比较有限。除了少数精通华文的人士外,多数新加坡年轻人的华文仅限于一般的生活会话。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成功申办了2008年奥运会。中国的崛起使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语言文化热,促进了新加坡等周边各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复兴。华文在华人占大多数的新加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珍惜中国发展带来的诸多机遇,新加坡政府也意识到中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批具备较高华文水平、对中华文化有较深入的认识并了解中国国情的文化精英。新加坡已决定对其华文教学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制度,确保不同家庭用语背景的华人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华文。
  首先,新加坡政府在政策上支持华文教育。新加坡政府在2004年特别成立了华文课程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并于2005年提出,在学校实施新的华文创意教学法,即有效地接触与开发学生学习华文的策略,推出了华文教育的“八要主义”: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实用功能,对大部分的学生教学注重口语交际和阅读训练;要编写优质、实用、有效的华文教材;要利用资讯科技来提高教学效率;要制定考试制度来提高教学效果;要注重教师和专业人才的培训;要拓展学习和应用华文的机会;要营造一个学与用华文的大环境。2006年3月,新加坡中华语言和文化基金会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提高新加坡人的汉语水平,让新加坡华裔保留其语言和文化特色,使新加坡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金会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共同设立,下辖筹款与管理两个工作委员会。目前,这一基金会已筹款700多万新元(约合429万美元),加上新加坡政府“一对一”的资助,所拥有资金总额已超过1400万新元(约合858.8万美元)。这一基金会现已开始接受新加坡相关社团、公司、文化与教育机构的项目申请。在基金会的项目资助下,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大了民间华语的推广和教育力度。
  此外,随着华文实用价值的提高,华文在高等教育中也摆上了重要地位。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义安理工学院均开设了工商华文或商用华文课程。南洋理工大学下属的国立教育学院还成立了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和中国语言文学系,招收研究生攻读硕士博士课程。为了丰富中文系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课业水平,大学里经常举办中国舞蹈、戏剧小组和民族乐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还与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以现代化通讯手段推进华文教育,华语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如果说以前华文教育的推进主要靠学校教育,那么,目前华文教育的推进则是立体的,可以利用信息通讯技术,通过互联网上的中文学习网站、电视媒体的中文频道以及大量出现的华文报刊,对高级华文课程进行教学辅导。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早就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华文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全世界带来巨大的机会,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在学习华文。近些年来,随着中新两国友好关系的加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华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华界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世界多国华教界的认可和仿效。
  (作者地址:北京市北京语言大学来华留学生招生办公室邮编:100083)
  ■责编:唐河 插图:董苇
   (本文编号: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