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掂量每一个分数

作者:许丹红




  小时候,我是一位活泼可爱曲不离口的小女孩。家人细心的呵护,学习成绩的优异,作文水平的交口称赞——我恣意地享受着亲人的宠爱,老师的偏爱,同学的关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我自由地驰骋在音乐的王国里,播撒着幸福与欢笑。尽管那时接触音乐只能靠家里的广播,但《请跟我来》《小螺号》《童年的小摇车》《小小的我》等歌曲,听上几遍后,我便能跟着曲调哼唱出来,甚至还能唱上几段越剧。村里的小伙伴中,我算是一个歌唱小明星了。家中、路上、校园、田野,我肆无忌惮地哼唱着,享受着童年的无虑与纯真。
  这样美好的时光一直延续到了16岁。那一年,我去百里外的师范就学。在那儿,我接受了三年正规的音乐训练,照理,歌唱水平该上几个台阶了吧?遗憾的是,正是在那儿,我却成了一个只会听而不会唱的“歌盲”。
  进师范半月后的一节音乐课,老师摸底了解每个人的歌唱水平。那天,我从自己摘抄的歌词本上精心挑选了一首程琳唱的《耳边的话》。朱老师端坐钢琴边,拿着班长递上来的名册,依次叫同学演唱。
  陌生的环境,独自站在钢琴边,不知何故,我的声音瑟瑟而轻飘。“……耳边的话,是温柔的话……”尽管声音小,可自我感觉还不错。没想到朱老师笑着说了一句:“太轻飘了。”一种本能促使我看她打分,天哪!只见她拿起笔,“唰唰”地写了一个“2”。
  “2分?”我的记忆中,自己从没得过如此低的成绩。也许,我是唱得不够响亮,也许,我的音准不够,也许……当天,我从副班长那里了解到我是全班唯一的最低分时,我的心痛得如针扎一般。
  第二天,又有一节音乐课。我如坐针毡。好不容易等到下课,我静静地等同学都离去后,腿颤心跳地走到朱老师身边,怯怯地问道:“朱老师,我的音乐成绩怎么这么差?怎么办呢?”眼泪已在我眼眶中打转。“哦,你声音太轻了。”朱老师轻描淡写地笑着。或许急着练琴的她没注意我的表情,自个儿弹起了钢琴。我识趣地走出了教室。
  从此以后,我封上了曾经那么爱唱歌的嘴。
  用进废退,唱歌成了我童年沙滩上最美丽的一片贝壳。
  有人说文学和音乐是一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保证。尽管,我依然幸福地生活,但毕竟没有歌儿哼唱的日子是暗淡的、愣愣的,少了几多情趣和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老师从来不给学生2分,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掂量每一个分数。掂量每一句话。
  老师,您做到了吗?
  (作者地址:浙江省桐乡市中山路小学邮编:314500)
  责编:唐河 (本文编号: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