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新西兰重塑价值观教育

作者:闫宁宁




  最好的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提醒学生谨慎行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2006年7月到11月底,新西兰教育部着重商讨新西兰2007年课程实施方案。7月31日,新西兰教育部首先颁布了课程草案,特别强调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
  
  反省价值相对主义及其后果
  
  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价值相对主义理论的影响,新西兰教育界以及公众普遍认为,个人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源泉,个人也是道德价值标准的创造者和评判者,不存在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价值标准。对于学校而言,没有责任和必要对个体施加价值观影响;对于个体而言,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每个个体应根据自己的生存境遇与价值志趣选择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与生存方式。因此,价值观教育的场所和形式只是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
  新西兰的学生,不管是在哪种类型的学校就读,也不管其种族和经济背景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一点,即任何事情都没有纯粹的对错之分。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正确的事情,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是错误的,对和错只是个人的偏见,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永远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价值相对主义给新西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虽然新西兰GDP增长了一倍,政府在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投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新西兰的犯罪率增加了4倍,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4倍,30%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
  针对新西兰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新西兰政府十分焦虑,相关机构和组织也采取了行动。1993年,新西兰基金会提议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基础价值观的教育。1996年,基金会又向新西兰全国的学校和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学校和家长对基础价值观教育的意见和看法。依据学校和家长对未来学生品质的期望,包含有八项基本品格的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正式出台。但是,由于这项计划只是基金会的一个提议,并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导致计划在实施上遇到了很多困难。
  目前,新西兰政府正努力使2007年新课程运行更加协调,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同时尽量使新西兰摆脱现有的社会困境。该教育计划提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价值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判断能力,鼓励他们作出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新西兰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对价值相对主义所造成的后果的反思,也是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的补充。
  
  价值观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新西兰2007年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形成个体的品质,二是发展学生对基础价值观的理解与运用基础价值观的能力。新西兰政府指出,这项计划的实施必须端正一种态度,即基础价值观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去接受或认同特定的价值观,它最终的目标应是鼓励学生果断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为了确保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的可操作性,该计划建立在四个理论前提之上:一是生活中存在一些绝对的价值规范,它不会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诸如偷盗、欺骗、撒谎等行为是错误的;二是存在一些基础的价值观念,指导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三是对于个体出于某种理由而表现出的相应行为,可以作出基本的对错评判;四是人并不是生来就有理智与道德上的是非对错之分,如果任其好恶去行动的话,那人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错误,而有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中所涉及的价值观是一种连续、普遍和广泛适用的价值观念,它具有恒久性和客观性,既适用于个体生活,又适用于社会生活;既适用于家庭教育,又适用于学校教育。另外,与新西兰以往所颁布的教育计划不同,此次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呈现出以下特点:作为一项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计划,并不具有宗教性质,只是受到宗教和哲学方面的理论支持和启发;虽然不是一项使个体获得生存能力的生存教育计划,但却是一切生存能力计划存在的基础;虽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校课程,却贯穿于学校各门课程的始终;虽然没有专门的课堂教学时间,却是课堂中连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纽带。
  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认为,最好的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提醒学生谨慎行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一项价值观的学习都必须包括三个部分,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在教学方面,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并不是要求学生去获得某些价值观,而是希望学生内化这些价值观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并在实际生活当中加以运用。由于价值相对主义长期存在,使得新西兰社会精神领域出现了两种危机:一是个人主义盛行,人们总是依照自己的好恶做事,不考虑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二是一些基本美德的沦丧。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所确立的八项价值观的目的就在于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美德,同时,努力保证个体的行为不至于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父母本应是孩子价值观教育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大部分价值观应该是从家庭中获得的。但是,由于近来新西兰社会问题严重,单亲家庭甚多,很难保证孩子获得应有的价值观教育。大量的对学校和家长的调查显示,新西兰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那就是学校也应该在学生的道德成长中承担重要的责任。
  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在新西兰学校的教学中,不是以单独的课程形式存在,而将成为一种思想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当中,主要表现为规则、习惯和榜样。
  为保证教育计划的顺利落实,新西兰政府指出,校长和学校的其他主要负责人应该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他们应该成为落实该计划的带头人,对该计划的实施应投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与此同时,要坚持文学作品在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中的核心地位,因为文学作品不像单纯的道德说教,只是将一些道德观念强行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而是能以一种心灵交流的方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情绪感染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要遵从三个主要教学原则:一是主动教育原则,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告诉学生这八项基础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设计具体场景来让学生理解这些价值观;二是后果教育原则,在教学前首先要向学生讲述相应的行为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后果,从内心接受法则,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三是三步决策原则,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学会在做每一项选择时,都要充分考虑选择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比如,面对一种情境时,首先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每一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最后,如果作出了某种选择,就要主动去承担选择所负有的责任。
  (摘自《上海教育》2006年第11期下半月版)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