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小事”学日本

作者:江 冶




  镜子反射出人性化
  
  初到东京的人往往会对这个城市产生强烈的新鲜感,一有空闲就出去到大街小巷逛逛,体验这里的繁华、秩序、清洁和便利。
  对此,我早就见惯不怪了,不过最近一个朋友说到的一个细节还是引起了我的联想。她说她到过许多地方,但头一次在东京发现浴室内的镜子不沾水蒸气,觉得非常“人性化”。
  显然,浴室的镜子背面有电热丝类的构造才使镜面不沾附水蒸气。如果整面镜子的背后都有电热丝,一般人也许不会不注意到,而这里的镜面妙就妙在它是与人的脸庞大小相应的地方不沾水蒸气。
  当你洗浴完毕,化妆也好,梳理头发也好,从这一明净的地方,你就会看到惬意已写在你的脸上。
  一方面,这是“人性化”的考虑,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一种节能意识,使人不禁联想到现在常说的“以人为本”。人是需要好的生活质量和好的生活环境的。这面镜子的设计不正是将能源的节约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谐地统一起来了吗?
  在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有许多小事情都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
  东京的最主要公共交通工具电车(轻轨)、地铁四通八达,密如蛛网,初来乍到者真有找不着北的感觉。但是,东京各路电车、地铁都是以颜色来区分的,只要你跟着“颜色”走,准能找到你要乘或者换乘的电车、地铁的站台。
  还有许多客流量大的公共设施也都是用颜色引导的,像出入境管理局,各种肤色、操持各种语言的外国人集中在这里办理各种手续。在楼道里的地面上就画有红,绿、黄等各种颜色的线条,你只要顺着线条走,不需要东问西问。
  而有些标示牌和示意图是不需要跟着走的,像站台内的过往车辆时间表,细致到各个时间段有几辆过往车,几分抵达,间隔多少,工作日和休息日分别是一种什么情况等等,这些都有助于你按计划出行。
  日本的电车、地铁基本上是准时准点运行。如果有一天偶然电车或地铁发生了什么事故,影响了你的行程,你可能在出站时会得到这样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致歉的话,并告知是因为交通方面的原因耽误了你的行程。
  试想,如果没有这小小的纸条,不知会有多少人需要费口舌去解释迟到的原因,弄不好还会产生误解。仅凭这张纸条,就不难想象出交通公司方面考虑问题是多么周全。
  日本的电车、地铁都是按距离定票价的。如果你坐过了站,不会有人质问你“从哪儿上的?”因为无论你是一时疏忽坐过了站,还是中途改变了目的地,这都是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你只需在自动检票口前的“精算机”插入你的票再精算一下,补上不足部分就行了,你不会碰到令你尴尬的情形。
  
  系于一线的秩序和平等
  
  日本人很“老实”,往往一根绳,一条线就能限制住。只要拦上一根绳或画上二道线,一般人很少越雷池半步,因而在日本画线的地方特别多。在我们看来通常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秩序的地方,日本往往是用拉绳或画线代替。排队购票也好,购买紧俏商品也好,绝对是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
  前些年,商家大打广告战,纷纷推出超低价商品,最典型的是“一日元(相当于人民币7分钱)计算机”。按当时我们的想法,这非挤黄了不可。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秩序相当好,排队者自动组织起来,每隔两个小时点一次名,绝对没有那种点了个卯然后回家睡大觉或半途加塞儿的现象。
  排队者大部分是无收入的学生,他们带着帐篷,在东京最冷的一月份露宿街头,这队一排就是三天三夜。在日本,无论妇孺老少,只要你排队站在那里,你就得到一份权利,很少会有人恃强凌弱剥夺你的这种权利。而且,像这种完全是“白送”的计算机,保修手续齐备,也不会因为你仅花了一日元你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就得不到尊重。
  从日本人的排队秩序就可以看出,平等的意识相当普遍,人与人之间(起码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在日本的中小学校,一般都有室内体育馆,馆内像羽毛球场地等设施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段免费向社会开放,附近一些羽毛球爱好者每逢这时都聚集在一起交流“球技”。有趣的是不管你打得多么不好,大家都能接受你、容纳你,不像在国内因水平“太差”干脆就不带你玩儿。
  所以,日本人在这种场合最常见的就是“手心儿、手背儿”分拨儿,“剪子、石头、布”捉对儿,处处透着一种“公平”。没有谁自恃“技高”而傲气凌人,也没有谁自感“技差”而畏首畏尾。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但能在一起玩儿,最后还能共同收拾器械,清扫场地。
  在我们眼里,日本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重型卡车,还是“小面包”、微型车,都可在市区主要街道跑,大家都遵守的是共同的交通规则,同一尾气排放标准。
  
  收垃圾也有看头
  
  环境整洁给不少到过日本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湿润,植被保护得好,基本看不到尘土飞扬的场面。许多年以前,我们同事之间就议论过,日本的街道谁在扫?后来发现是谁家门口的街道谁来扫,也经常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义务扫邻近街道。
  日本的垃圾扔法也颇讲究,而且是越分越细,星期几扔哪种垃圾都有明确规定。如果不用心的话,很难记住哪天该扔哪种垃圾,哪一种垃圾又包含哪些东西。
  矿泉水瓶、泡沫苯乙烯,聚氯乙烯、保鲜膜等沾火就着、就融化,应该算“可燃垃圾”吧——错!这类垃圾燃烧起来会释放有害物质,属于“不燃垃圾”;玻璃瓶、易拉罐等都点不着的物品也应该算“不燃垃圾”吧——错!它们与报纸杂志等归属于“可回收资源型垃圾”。
  我们办公室的门后都贴着一张表,免得我们在不应该扔垃圾的日子扔垃圾,或者在应该扔垃圾的日子,扔出不应该扔的垃圾。
  收垃圾也有看头儿。东京收垃圾的车没有纽约的大——这可能与东京街道窄小有关,但也不少装。清洁工人把一袋袋垃圾投入车内,经过绞压,车内空间得到有效利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在每辆垃圾车上都带有一把小扫帚,清洁工人随手用它就将拉漏下的垃圾收拾干净。还有一种垃圾叫“粗大垃圾”,专指那些笨重的体积大的家具、冰箱、电视机等。现在扔这种“粗大垃圾”清扫局都要收费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日本好像人人都很有钱,大量的旧家具、旧电器被淘汰出门,摆在街道旁。那时留学生们的大部分家当都是从马路边搬来的。
  这样的“粗大垃圾”一般都贴有“请自由拿走”的字条,意思是说这东西还能用。有些是坏家电,外表看不出来,扔者也很“负责任”,要么贴上条告诉你这是坏的,要么干脆把电源线剪断,免得你费劲搬回去再费劲搬出来。电源线完好的电器拿回去一般都能用。图书、期刊等都是用绳绑得好好的,需要者提走就是。
  日本人不乱扔东西,扔还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时能考虑到再利用者,这一点值得称道。
  东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人口密度又是那么高,卫生环境保持得如此之好,真让人羡慕,甚至让人有点嫉妒。难道东京就不拆房子不挖地?实际上东京每天都在搞建设。我第一次看到边浇水边拆房就是在东京,后来在国内也能看到了。但在建筑工地的大门口,专有一名工人用水枪对每一辆即将开出工地的运垃圾和土方的卡车轮胎进行清洗的场面,我只在东京看见过。
  (摘自《环球》2006年第20期)
  责编:子丑 插图:郭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