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玻璃海棠

作者:魏发家




  我家的窗台上,有一盆美丽的玻璃海棠。
  玻璃海棠的再生性特别强。从植株上剪一枝下来,把茎泡在水里,不几天就有根须从水中的茎上长出来,移至土中,就是一株新的植株了。而剪过小枝的地方,几天后也会在稍微下一点的骨节上长出新的枝叶来。
  我谙熟玻璃海棠的特点。每当看到它的茎越长越长,绿叶越来越集中在茎的顶端,整盆花的造型显得不太美观的时候,就会用剪刀把长长的枝叶都剪下来,只留下一些高高低低的枝杈。不多久,它就会重新发出新芽,长出新叶,而且比原来的更粗壮,更鲜嫩。
  可是在今年的夏天,不知道是因为没有给它留下一点小枝维持生气,还是因为阳台上的夏日烤焦了它长期在窗台上保养得娇嫩无比的肌肤——反正,在我照例进行了一番外科整形手术之后,它死了。
  我把花盆搬回到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浇水,可是一周过去了,它丝毫没有涅槃的意思,看来是真的死了。
  这株整整一个冬天都用它的生机和色彩来丰富我单调的视野的植物因为我的自以为是而丧失了生存的权利,这令我感到懊悔不已。由此也让我想了很多:我想到“浴火而生”的凤凰涅槃也许只有在神话中才能出现;我想到玻璃海棠的再生能力也许有“度”的局限;我想到我自以为熟习它的属性,但其实所知甚少,只看到了它再生能力强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它也有脆弱的一面。
  我更惶恐地想到了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想到了我教过的学生和我自己的孩子。我想到我是不是也经常犯自以为是的错误,是不是只看到了赏识和表扬的扬长作用却忽视了其在人格形成上的负效应,是不是只看到了批评和惩戒的激励作用而忽视了它对那些脆弱、敏感的心灵可能造成的伤害?
  我曾经因为一个学生在一天中连续五次违反校纪校规而五次给予他严厉的批评,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在一天中连续五次给予遵守校纪校规的同学表扬。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更多是考虑这样的批评会不会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而很少考虑这样的批评是否会伤害他幼小的心灵。我们不了解在此之前是否有人批评过他,我们也不知道他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结果很可能就会像那株玻璃海棠一样,在一次看似平常的整形后永远丧失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也跟我打理玻璃海棠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剪掉旧的枝叶,并期望新长出来的枝叶更完美。可是我们错了,我们没有想到剪去旧枝的痛苦会逐渐在植株的体内形成记忆,这样的记忆越聚越多,最终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拒绝新个体的萌生!
  不会思考的玻璃海棠,却无语地阐释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作者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开发区淄博万杰朝阳学校 邮编: 255213)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