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全球暖化焉知非福

作者:罗伯特·麦修斯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梅伊勋爵对全球暖化忧心忡忡。他说:“人类从未遇过这种遍及全球的威胁:就像一列火车失控而且持续加速,如果我们现在不制止,未来将更难以阻挡。”梅伊勋爵说出这番末日言论,希望推动各国政府采取较严厉的环保措施,并对那些否定气候正在变化的科学家做出反击。有些科学家一直对气候变暖将带来浩劫的说法深表怀疑,因此受各方“围剿”,被批评为“石油工业的传声筒”“愚蠢透顶”,等等。
  不过,有一群农业与医学方面的专家,虽然都同意气候正在变暖,观点却与梅伊截然不同。他们从谷物收成到人体健康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发现气候变暖绝非世界末日,甚至可能利大于弊,而且人类完全可以适应无虞。
  其他种种关于气候变暖的骇人说法也在深入研究下站不住脚。2002年,英国卫生部首席医疗官连恩·唐纳森赞同疟疾将重返英国的说法。然而,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其后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社会经济趋势分析,认为疟疾重返英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项解除警报的消息,却不见媒体普遍报道。
  极地冰层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说法听起来也惊心动魄。学者警告,从西方国家滨海城市到太平洋岛国,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正面临危险。但是海平面会升高150公分(五呎)的早期说法,已经被较平实的估计取代。根据国际海平面变化委员会最新的研究显示,预测值应该在上升20公分(八吋)到下降10公分(四吋)之间。另一项研究也指出,学者原本预测马尔代夫群岛周遭的海平面会上升到危险程度,但实际却是逐渐下降。
  农业方面也有类似情况。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大声疾呼,全球暖化将严重影响主要农作物的收成,但更为缜密的研究把人类的适应能力都纳入考虑后,却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美国奥勒冈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亚当斯指出:“如果你只是研究农业经济模型,将气候条件调整为更加炎热、干燥,农作物的产量当然会下降。但如果你以务农为生,当察觉农作物生长欠佳时,自然会改种更能耐热的品种。”
  亚当斯和一群学术界同道开风气之先,在研究中纳入了人类适应能力的因素,其结果往往与过分简单化的模型截然不同,惨重的损失可以转化为丰厚的利润。90年代,许多关于气候变迁如何冲击美国农业经济的研究,都预测农作物收成将遽减至少20%;但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门德尔森将人类适应能力纳入考虑之后,发现收成反而会增加13%。
  出人意料的是,气候变暖的好处之一来源于大家闻之色变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生长。全球的小麦与稻米产量可望增加18%;通常作为牲畜饲料的苜蓿,产量更将攀升36%。亚当斯说:“我对未来感到乐观。农民的本领令我叹为观止,对爆发大规模饥荒的担心根本是杞人之忧。”他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分配农民生产的粮食,并协助发展中国家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许多经济学家深信,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法门是持续的经济增长。他们担心现在各方呼吁对全球暖化立即采取行动反而会扼杀经济增长的动力。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比荣·隆伯格教授著有《持怀疑态度的环保论者》(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一书,他对气候变暖的态度激怒了不少环保人士。隆伯格说:“经济学研究清楚地揭示,与其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如设法适应一个较为温暖的地球,这样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而言少得多。”史托特也指出,就算关闭所有石化燃料发电厂、将汽车都压成废铁、禁止飞机升空,地球的气候还是会继续变暖。他说:“真正要担心的是我们到时会不会已经民穷财尽,根本无力应付气候变迁的后果。”
  (荐自《读者文摘》中文版2006年8月号)
  责编:唐河